近代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蒋廷黻以独特的内政与外交并重的视角,将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凝练在一条主线、四大主题中,为读者提供了洞悉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视角。
一本对晚清民国纳妾法律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妇女史、法律史著作,立足于司法机构会议记录,不同地区出版的期刊,以及581起涉及妾的法庭案件记录,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呈现了妾在社会、家庭中的百态,展演了妾这一群体在法庭上捍卫自身权益的戏剧性故事,对20世纪中国法律对妇女及其家庭的实际意义进行了生动描述。同时,作者以性别、家庭、法制、社会文化等视野切入,联通法律史与妇女史,探索了法律制度的变化是如果作用于妾及其家庭的,以及其带来了怎样的婚姻乃至家庭关系变革,反映了一夫一妻制和性别平等观念在中国的变化与普及。
本书以甲午战争期间及战后近三十年内(1894 1920),全球范围以中、日、西文书写的早期战争史叙,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国官、私叙史活动及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知识史脉络,将讨论的焦点从战争转投向战史,从史实重建转移至知识的秩序与流转,从东亚三国及东西方的跨国空间中,考察有关近代战争的知识的生成机制、基本形态及流转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近代东亚知识生成的主要特征及新动力。
本书辑录了台湾《传记文学》杂志所载的抗战亲历者回忆文章。这些亲历者既包括何应钦、张发奎、宋哲元等国军高级将领,也有参加过大小战斗的国军中下级军官。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浴血抗战。本书选取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对日受降五个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战争亲历者的回忆,用手资料为读者解密不为人知的战场细节,近景重现中华民族的悲壮史诗。
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目前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 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由普通幕僚成为显赫重臣,李鸿章的宦途通达,与大动荡时代的跌宕变幻紧密相关,也由于他本人通权达变,懂得审时度势。由于长期位高权重,参与大量政务和机要,李鸿章向朝廷呈上的奏折以及与同僚往来的信函之中,透露出晚清政治、社会、外交的重要信息。历史的风雨飘摇与个人的浮沉荣辱,生动地反映在他的这些文字之中。 本书选取李鸿章政治生涯中重要的奏折和信函作为线索串联起历史脉络,以富有新意的体裁从 为官 外交 和 洋务 等纬度梳理了他的从政之路,展现了其政治见解与个人利益、恩怨的复杂纠葛。同时融合新颖独到的细致解读,可使读者了解李鸿章的为官之策、为人之道以及功过得失,有助于全面认知这位深刻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 在短短的奏折中陈明原委、说透道理,充分表达己意,是李鸿章的拿手本领。李鸿章的奏
中国女性运动史领域研究专家游鉴明扛鼎之作,呈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本书以近代江南女子体育为研究对象,透过当时的报刊、调查、广告、口述等材料,将近代中国学校、政府、媒体、社会如何看待及试图改造女性身体的历史做了梳理,并用近百幅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广告、漫画等相关图像,让我们 清楚地了解到时人心中、眼中的女子体育与女性身体。作者从性别视角出发,用女子体育史、运动史勾连近代中国史,审视近代江南女子体育与 、民族、社会文化的关系,不仅呈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多元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丰富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女性的认识。
本书是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也是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书中以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臣民心理为切口,剖析专制主义的内涵,以批评的笔触,呈现出专制主义的产生过程、权力结构的确定,以及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臣民心态的种种表现。 作者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以读史札记的形式,分析从先秦至清代君臣间的心机和智术,以及忠臣义土的应对苦心,别善恶,寓褒贬,辛辣精准地揭示了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史论结合,展示了古代朝堂上的生存法则,以及集权政治下的君臣博弈。
......
本书由 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等积五十年之功撰成,是目前 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退出的集大成之作。它以极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萃集 外相关研究成果,上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将北洋军阀兴衰分成四个阶段,对其间中国诸多社会历史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思考,极大地拓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空间和认识空间。 本书面世后收获颇多赞誉,被称为该领域“科学的总结性成果”,并已成为相关研究与教学 的经典之作。
甲午海战,国人聚焦已久,却又常辨常新。本书深入发掘中日双方文献资料,结合新近的水下考古成果,以丰富的照片、图解配合严谨的历史叙事,对这场牵动中日两国国运的旷世海战做出了新的解读。书中不仅详尽展示了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生动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海战场面,而且将海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海战前后反映出的技术和制度问题更是进行了深刻分析。本书对 昆明换渤海 一说是否成立,北洋海军是否存在战术选择和指挥失误, 致远 舰冲击的目标是谁、因何不幸沉毁, 经远 舰的沉没地点在何处等热点问题都有涉及,提出了独到且具有说服力的见解。
基本信息 书名: 天国之秋 作者: (美)裴士锋|译者:黄中宪 开本: *: 69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4-11-01 书号: 9787509752647 印刷时间: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裴士锋(Stephen R. Platt) 耶鲁大学中国史博士,其博士论文获颁瑟隆费尔德奖(Theron Rockwell Field Prize)。目前执教于美国阿姆赫斯特马萨诸塞大学,著有《湖南人与现代中国》(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他大学时主修英语,因此大学毕业后以雅礼协会老师的身份在中国湖南待了两年。他的研究得到富尔布莱特计划、国家人文基金会、蒋经国基金会支持。目前他与妻女住在马萨诸塞州的格林费尔德。 译者简介 黄中宪 政治大学外交系
1831年4月9日下午1点30分,伦敦盖伊(Guy)医院三位 的外科医生为中国病人何鲁切除一个重达56磅、接近一个人三之一体重的巨瘤,在长达1个小时44分钟无麻醉的手术过程中,何鲁多次昏厥, 终死于手术台上,时年32岁。 本书以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试图通过西医敲开中国大门背景下的小人物何鲁的跨国医疗事件为主线,利用诸多海外一手资料,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写作方式将此事在 外引起的震惊,特别是对英国政坛和近代外科学史的持久影响作了精心刻画,展现了中英关系、医学进步、医学伦理、中国人的形象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图景。这一事件在近两个世纪后的当代仍有回响,表现出人们对历史的悲悯和对现实的反思。
本书展现了曾国藩 二十年的夹缝人生和晚清大变局的转折关头。短短二十年里,曾国藩由丁忧侍郎先后擢升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大学士。与此殊荣相伴的却是常人难以背负的如山压力和难以承受的生死煎熬。这期间,曾国藩主动或被动与死亡擦肩的瞬间不下五次,看似权力极大的督帅却不得不挣扎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一次次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到底是什么一再将他逼入生死 境,又是什么让他死而不亡?这正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诚如作者所说,“这既是个人境遇所逼,也是时代潮流所迫”。担任总督之前,曾国藩率孤军迎敌,受到君王中枢的猜忌,常陷战阵之危的困局。担任两江总督后,不仅要想御敌之策, 要协调各战区的关系,处理复杂的人事纠葛和权力纠缠,常因心绪焦虑而陷入迷茫 望的困局中。而当上直隶总督后,他又面临处理中外事务的
职业代表的主体 职业团体,本是从事同等职业的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成立的机构,与以掌握政权为目标的政党截然不同。尽管如此,20世纪中国的职业团体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谋求通过国民会议选出代表,也相信由各职业团体的会员选出自身代表来构成民意机关并制度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意。本书介绍了近代职业代表制的萌芽、兴起,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与训政体制的关联,以及它在抗战期间及其后的继承、延续与发展。
本书以鲁迅三兄弟的生活思想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勾勒出三兄弟从早年的兄弟怡怡,到中年的动如参商,到周建人独以高寿终老的恩怨离合,劫波度尽,恩仇未泯,令人唏嘘。从晚清到民国,从抗战到新中国,从启蒙到革命,行文叙事以风云激荡的百年时空为背景,带出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姿态和命运。作者数十年来从事鲁迅及新文化研究,材料宏富,选取精当,文字间更寄寓了深沉的体悟和感触。本次大幅度全面修订,充实材料,标注引文,增补插图,图文并茂。
本书记载了日军从轰炸南京、进攻南京到南京大屠杀及日军在南京进行殖民统治到全过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 和沦陷时期南京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十分重要到资料。由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难民到难民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成了日军实行性暴力到重要目标,作为该难民所的负责人,魏特琳的日记是揭露侵华日军性暴行 说服力的证据。魏特琳女士爱憎分明,感情真切,想象力丰富,其日记文笔优美流畅,可读性强,其日记对揭露日本到法西斯暴行具有重要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