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作《二战那些事》畅销30万册后,国内以漫画的形式讲述清末民初 中国近现代历史浓墨重彩的开端的作品。《黄同学漫画中国史》以轻松、幽默的画风,按历史发生的时间轴,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那一段宏大的清末民初历史如画卷般慢慢展现在读者的眼中。让读者轻松地记住了清末民初的那段历史,明了战争的缘由,知晓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特别的故事。 ★爱闻苹果香气,还喜欢 cosplay ?没想到慈禧的生活如此有趣! ★ 清朝带货达人 NO.1 李鸿章独创的杂烩菜风靡北美饮食圈! ★百年名枪 汉阳造 ,辉煌开创中国自制步枪新纪元! ★清朝*短命的纸币,还未发行就已变成古董 ★功夫之王 or 杏林圣手?真实历史中的黄飞鸿竟是民营企业家! ★爱穿西装、打网球,还喜欢收藏眼镜?没想到溥仪竟是 京城潮男 ! ★怎样才算 帅 ? 关于民国军
1861年,咸丰皇帝逃往承德,并死于避暑山庄。为了壮大国力,摆脱面对西方的弱势局面,在慈禧和奕?的带领下,大清王朝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变革之路。 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通过 总理衙门 的创设、 同文馆 的建立、 近代海关系统 的引入、洋务 军工企业 的创办、 外交使团的西行 、广学会的成立、废除武举、昆明湖里练兵等事件,大清并未走向愿望中的强大,而是一步步走向了帝国的灭亡。 在1861-1911这五十年里,有许多历史人物值得关注和研究,如缺乏理政常识的太后、连汉献帝都不如的光绪、被逐离政坛的恭亲王等权谋与争斗不绝如缕的清廷高层;还有 深埋改革主张 的冯桂芬、 选择性 开眼看世界 的 斌椿 、 时代的出局者 徐继畬、身陷教案的曾国藩等有挣扎但又怯懦的官僚士大夫;同时也有挑战君权神圣的严复、要做陈涉的官二代谭嗣同等图变图强
在这部关于民国初年历史的力作中,作者史谦德巧妙地抓住了当时 每天必开会,开会必演说 的现象,从政治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了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作者以1912年8月25日湖广会馆演讲台上的风波为枢纽,分别追溯了唐群英、陆徵祥等人的政治生命。他们的身份、地位、际遇并不相同,但共同的一点是,演说在他们的政治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新生的民国陷于运转不良的困境,演说本身及其带来的反响也可能有种种问题,但政治领袖对民意基础的依赖与日俱增,国民成为政治权威的来源,说明共和的价值取向已经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只是在当时尚未完成。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本书选取中国近代史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手握重权或掀起浪潮的关键人物,以时间顺序排序解读,借叙述他们的生平事迹来叙述晚清历史上发生的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及发生的原因,像说故事一般剖析清代后期历史演变的情形,既不失掌故逸闻之趣味,又能掌握历史发展之趋向。
《李宗仁回忆录(套装上下册)/百年中国记忆》从李宗仁年少时期、陆军教育时期、军中初期、统一广西、从镇南关到山海关、十年国难与内战、八年抗战、从胜利到溃败等章节,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李宗仁一生。文后附1965年李宗仁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声明。《李宗仁回忆录(套装上下册)/百年中国记忆》原稿是李宗仁寄居美国期间,于1958-1962年写成,结合1979年其子从海外带回的英文版,进行补充和校订,是目前为止系统、详实的介绍李宗仁的长篇读本。
20世纪的上海,人们对娼妓业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愉悦、危险、寡廉鲜耻、痛苦的经济选择、关系到国家的衰落......娼妓业不仅是妇女在其中讨生活的场所,也是一个隐喻,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危险的愉悦》是一部20世纪上海娼妓业史话,在对史料的追溯与爬梳之外,作者对那段历史进行了创造性重构,跨越了虚构与非虚构文字的界限,将处于失语状态的娼妓重新置于各种历史情境之中,探究她们身上的印迹,从而呈现出人们如何通过 性 这个媒介展开有关政治权力、文化转型、国民性和文化归依感等问题的讨论。 《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 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美国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品。
本书记述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历史。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宣布改组,以此为契机,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发动和主导了以 打倒列强除军阀 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这是中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又一场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国民党由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也充分崭露头角,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本书利用大量档案文献和其他稀缺史料,对北伐战争及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本书分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军政的努力、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与 革命外交 、苏维埃革命与中共南方根据地的形成、九一八事变与蒋介石的 安内攘外 、舆论整合与国防建设的准备、华北事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国共两党的政策转变等10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
本书由 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等积五十年之功撰成,是目前 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退出的集大成之作。它以极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萃集 外相关研究成果,上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将北洋军阀兴衰分成四个阶段,对其间中国诸多社会历史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思考,极大地拓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空间和认识空间。 本书面世后收获颇多赞誉,被称为该领域“科学的总结性成果”,并已成为相关研究与教学 的经典之作。
1945 1949年是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为决定中国未来发展方向而展开决战的时期,本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评价。全书分为战与和的变奏、全面内战的烽火、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等7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本卷考察了1865至1895年间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洋务运动的起止、成败,深入分析了这一阶段中国致力于早期现代化的基本状况和可悲结局。述评内容主要包括;洋务派的形成、洋务运动前期实施新政求强求富、外国对华经济扩张和中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教案频发、中国边疆危机与中法越南战争、洋务运动后期在军事和经济上的举措、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以及洋务运动的失败。作者依据翔实的史料,叙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成型期以及中国朝野酝酿变法和改良时期的基本史实。
本书分为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的角逐、维新运动的酝酿与蓬勃发展、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京都蒙难与联军蓄意扩大战争、辛丑议和等10章。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对此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论述,厘清了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
本书对民国初创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梳理,全书分为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袁世凯称帝与护国战争、军阀纷争与南北对峙、五四运动与时代转换之发端、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局的变化、民初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及其起伏等8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本书为 中国近代通史丛书 的总论卷,本书分为中国近代史史书编纂的回顾、编纂《中国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若干特点、把握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几个关键问题等5章,并附有 近代中国史事记略 。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在全民抗战的历史进程中,另有逆流而动者为日伪政权服务,犹如海中回澜。本书以青岛为中心,关注以往研究较为忽视的基层伪政权职员群体,对其中的汉奸与伪员加以区分,从社会环境、文化脉络与动态时局中剖析其思想流变。饱受汉奸之名困扰的伪职员常以道德观与为官之道标榜自我,从曲解的 民族主义 与 国家认同 中找寻心理慰藉。日本设立严格训练及赏罚分明的人事制度, 恩 威并施,但权力运作网中不乏微妙与弹性。日本对伪职员心存怀疑、步步紧逼,投敌事伪者亦在心理煎熬和高压统治下与伪政权貌合神离。本书尝试走进这些边缘化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造成他们身上历史性悲剧的深层原因。
《五四运动史》全书共20章,凡52.6万字,分别论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思想条件,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 本书首先叙述北洋军阀时期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统治以及外国帝国主义掠夺和军阀压迫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叙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境遇中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力量的相应的生长,由此说明,五四运动在1919年的发生及其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的新起点的必然。作者在叙述了以民主主义反对专制主义、科学思想反对迷信思想的斗争过程之后指出,必须足够地估计 这次启蒙运动的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 ,必须承认这场斗争由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因而在客观上确曾为尔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某种条件;同时又指出,批的弱点在于 未和政治运动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 1854)上》首先考察了传统中国的外交模式 朝贡体系 及其在广州的应用。接下来讨论了鸦片战争以及*批不平等条约的适用过程。1845年至1851年间,新的条约体系遭遇挫折,清朝方面竭力限制条约中承认的特权,而外国人也在尽力为他们获得额外的好处。1850年至1854年间,上海的状况极为混乱。随着外国海关税务司的*终确立,条约体系开始复苏。《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 1854)上》并未沿用当时流行的帝国主义观点,指出1842年至1860年间的新条约体系意味着清朝开始接受与外国人 共享治权 的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通商口岸和外国海关税务司成为中西 共治 的合作者。
蕴藏宝藏、广袤美好的土地,却又宁静神秘、饱受灾祸而一度被视为 天之所忘 。直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爆发,掀起一场抵御外侮、空前壮烈的全民族行动,西北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才第一次深入到整个近代中国民族和社会的主旋律中。 结合区域社会史研究成果,运用档案资料、地方志、时人考察著述、报刊资料、谣谚诗歌游记等等,本书对抗日战争时期以来,西北地区迎来的地方发展的历史契机展开考察,深入探讨西北人民衣食住行、公共卫生、文化教育、娱乐休闲、宗教信仰为这一特殊时期所触发的变化。绘制了一幅关于局部与整体、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画面恢弘而细节生动的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社会生活文化长卷。
《中国文脉》引用大量作品片段、历史资料、学者评论等,将中国文学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讲述了西方人眼中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的重要作品和成就,深刻揭示了文脉与国脉、文运与国运的关系。
作为中英官方的 次正式接触,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两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然而使团的沟通与翻译问题罕有进入研究者视野。本书聚焦翻译在这次中英对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七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线,由多个问题驱动论述,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的翻译和改写的考察,并基于对大量珍贵档案和多门语言文献材料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本书资料丰富详实,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
在这部关于民国初年历史的力作中,作者史谦德巧妙地抓住了当时“每天必开会,开会必演说”的现象,从政治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了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作者以1912年8月25日湖广会馆演讲台上的风波为枢纽,分别追溯了唐群英、陆徵祥等人的政治生命。他们的身份、地位、际遇并不相同,但共同的一点是,演说在他们的政治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新生的民国陷于运转不良的困境,演说本身及其带来的反响也可能有种种问题,但政治 对民意基础的依赖与日俱增,国民成为政治 的来源,说明共和的价值取向已经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只是在当时尚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