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蒋介石日记为主要依据,辅以其他国内外重要相关史料,带领读者探寻蒋介石的生平及内心世界。在本书中,杨天石通过大量引述和分析研究蒋介石日记,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及权威的资料,以专题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青年时期的蒋介石、参加革命的蒋介石、**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蒋介石、内战时期的蒋介石、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家庭生活中的蒋介石等等。通过史料的挖掘,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探寻其思想发展历程,带领读者追寻真实的蒋介石。 本书于2008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获全国31家媒体及中国图书学会共同评选的 年度十大好书称号 。此次插图增订本。一方面,对原版的文章进行部分调整,删除个别篇目,增加杨天石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配上珍贵的图片资料,如蒋介石日记原件影印、台湾及美国关于蒋介石的重要文档影印资料,蒋
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的县制经历了各种改革和演变,主轴是 官治 与 自治 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与结合。《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在简述中国古代县制的基础上,对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演变进行了系统、翔实的研究。研究重点包括:各时期县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官治与自治的县行政组织及职能,区乡地方自治组织和运作,县级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制度,县政人员的考试、任用、考绩制度,以及县制演进背后的社会变动等。
本书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 ,以 叙事 的方式考察公共空间 、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将 街头文化 作为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 从城市的外观 、民间艺人的表演到民众谋生的方法以及对街头的争夺等。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街头有着紧密联系,他们创造并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当改良者试图对街头的使用进行控制时,便引起了下层民众为其生存空间的斗争。随后在革命运动中,民众又以街头作为政治反抗的舞台。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中,民众和精英为共同利益而合作,组织自卫活动捍卫他们的生存,同时也是维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与以往研究的角度不同,本书力图把人们的注目焦点从精英转向民众,从沿海转向内地。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是引入第三方因素国际性地解决中日矛盾,还是局限于中日两国而单独解决中日矛盾,此为中日之间的重大分歧点。本书以中国外交为主线、日本外交为辅线,探究双方围绕这一分歧点而展开的战略博弈。方法上,本书在兼顾中日、双向比较的同时,重视将中日双边关系置于中日美苏德等多边关系之中加以宏观检讨。布局上,第一章至第五章以1931 1937年为对象,通过考察两国在处理九一八事变的方针与对待 直接交涉 的态度等问题上的政策演变,追踪双方在大战略的对峙中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第六章至第十二章以1937 1941年为对象,基于对重大节点与事件的连续性的个案研究,论证中方对国际解决战略的修正与坚持,剖析日方在大战略上背离单独解决的初衷而挑起多国战争的路径与背景。
长达14年的中国抗战是在国际体系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并呈现出不断走向国际化的趋势。中国抗战的爆发、进程以及最终胜利均与国际体系的变化密切相关。本书系统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国际体系变化的因应,重点关注国民政府战时外交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一,主动利用国际体系当中有利于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公约、规则、组织以及国际矛盾等,积极争取国际支持,营造有利于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其二,正确认识和应对国际体系本身的变化,坚守自身立场,分清敌友关系,最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并实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本书力图从国际体系的视角把握国民政府战时外交决策的总体特征,阐明国际体系变化对中国抗战历程的影响,揭示中国战时国际地位提高的有限性。
西方如何认识中国?他们如何发现中国,发现同样的一件事的背后与我们认知不同的部分。本书试图探究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如何围观中国的方法。 了解他国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进而引发多层面更深入的思考。为此,我们需要一本原始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不管这是一种偏见还是洞见,不管是一种真知还是误读。 这本美国人撰写的参考消息式的中国现代史,对我们认识正在快速前进的中国有着积极意义! 100万字,25位学者,历时八年,六本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中国人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刻录中国的方式与观察。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位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边界地区, 包括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四个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面积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本书力求深入挖掘馆藏档案文献史料,专题性谋篇布局,开拓创新。梳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抗战与根据地创建的历史,研究中共中央的华北敌后抗战决策、八路军总部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方略。研究晋冀鲁豫边区的政权建设和巩固,总结冀太联办及边区政府执政经验,分析根据地的法制建设与司法实践、灾荒治理救治特别是蝗灾与社会应对。探究 九千名将士入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 历史壮举背后的社会因素、民心向背;探究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和抗战精神的凝练、民族复兴力量的积蓄。聚焦专题,点位深耕,揭示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必胜的历史规律。
本书为 中国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百卷丛书之一,是南京大学实现 双一流 建设个卓越计划项目、jy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 。本书是专门研究南京大屠杀中国际安全区的作用和意义。南京国际安全区是日军在进攻占领南京期间,国际民间人士组织的一个保护和救济南京难民的难民区,约25万人躲避在 安全区 。安全区委员冒着生命危险,同日军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对日军暴行制止和抗议;通过各种途径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暴行,宣传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提供了有力证据。
本书为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文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从日本侵华史的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书收录的文章从一手日文档案出发,论及近代以来日本的组织、行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侵华战争以及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以及侵华战争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教的诸多方面影响。
......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和日本之间,除了战场上武力的较量,还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战。本书即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和日本之间宣传战的进行情况加以探讨,论述了中日两国宣传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过程,分别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日本三者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于 敌、我、第三方 的宣传政策、宣传效果及其原因,进而探讨宣传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
2016年,应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邀请,南京籍摄影艺术家速加走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体,开始了长达5年的拍摄历程,捕捉记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珍贵影像,并写下摄影手记。本书收录速加镜头下80幅幸存者肖像及幸存者对当时场景的回忆文字,首次以幸存者肖像特写和群像的艺术形式回溯1937年南京大屠杀这场人类浩劫,以艺术光影见证南京的历史,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显现战争对个人、家庭、城市、民族和国家造成的无法估量的创伤和影响。这是一部时间之书、记忆之书,也是一部人类之书、和平之书。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历经20世纪初期的辉煌后,于1922年后逐步陷入债台高筑的生存困局,1925年更被债权方上海银团接管,丧失自主经营权。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毗邻上海的南通旋遇日军空袭,大生纱厂直面战争影响。从1938年3月17日南通沦陷,至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大生纱厂度过了7年有余的沦陷时期,并且可以细化为 借德御日 日军管理 和交换代纺三个具体阶段。沦陷时期, 抵押 给外商的战争应对措施、 灰色地带 中的政治忠诚、各阶层人员的战时生存,是贯穿大生纱厂生存发展的三个重要层面,也是其寻求生存空间的三要素。沦陷时期的大生纱厂生存史,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占领区内的独特个案,凸显沦陷区地方社会的复杂面相,更是中国近现代企业史研究的重要一页。
本书主要选编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事方面的档案文献,主要包括国民政府战时军事组织制度,抗日作战军事方针、计划与部署,拱卫大后方持久抗战概况,抗日战争胜利与各地受降等几个方面,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军事概况。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口损失。本书运用大量文献档案资料,结合史学研究与人口学统计等方法,对中国抗战人口损失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人口的生存环境,对抗战时期各省人口损失情况进行整理统计和估计,并就中国抗战人口损失数量及类型、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的问题,作全面细致的考察与分析,从而深刻揭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
本书用档案文献的形式,全面记录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发展历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相忍为国、顾全大局、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书稿主要包括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酝酿、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关系的恶化、国共合作在曲折中出现转机、国共合作走向新的阶段、国共两党谈判的会议等内容。
本书为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文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从日本侵华史的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书收录的文章从一手日文档案出发,论及近代以来日本的组织、行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侵华战争以及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以及侵华战争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教的诸多方面影响。
《漫画百年党史 开天辟地》《漫画百年党史 开天辟地》《漫画百年党史 开天辟地》《漫画百年党史 开天辟地》一部轻松好读的创业史。一本书快速了解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爬坡越岭”“打怪升级”的震撼历程,这本漫
作者多年来通过收集、整理义勇军的史料,掌握了一批珍贵的黑吉辽三省若干大规模抗日武装集团遗存的档案、文书。作者综合运用这些原始史料,将抗日义勇军问题放入中国抗日战争和抗日救亡的历史洪流中加以剖析与认识,以期明示义勇军在抗日战争历史中的本质、地位与作用,弘扬抗日义勇军的 团结奋斗 的伟大民族精神,希望为抗日义勇军问题研究起到舔砖加瓦的作用。
《龙头一年 抗战期间昆明北郊的农村》是一本摄影民族志,记录了1938 1940年间昆明北郊的农村生活。当时为了躲避战祸,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经历了四次搬迁,这些照片就是在第三次搬迁到龙泉镇时所拍摄的。当时该所的员工与当地农民比邻而居,在生活上产生了互动,在调查的基础上拍摄了数百张反映当时农村生活、风俗的照片,形成了当时农村风貌的写照。书稿共收照片351张,分为六大部分:龙头村与龙泉镇、农业、手工业、岁时祭仪、生命礼俗及新移民,分别进行分析阐述,全面展现抗战期间昆明北郊农村的社会生活,是民族人类学研究的一部较为重要的作品。
《新民主主义革命口述史》一书,紧紧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汇集了49位亲历者、见证者的口述资料和回忆录。他们的亲历亲闻、所感所悟,生动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风雨历程,从不同侧面反映揭示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貌,以及重要党史人物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崇高风范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现,有着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影响人、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独 值。 《新民主主义革命口述史》一书,具有鲜明的理论性、思想性、史料性,兼具故事性、可读性、教育性,是广大党史和文献研究者深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学习读物。
书稿主要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政府当局和全省民众在出兵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为支援前线抗战而开展的交通道路、军事、民用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及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歌颂了云南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和日本之间,除了战场上武力的较量,还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战。本书即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和日本之间宣传战的进行情况加以探讨,论述了中日两国宣传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过程,分别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日本三者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于 敌、我、第三方 的宣传政策、宣传效果及其原因,进而探讨宣传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而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新文化运动高举 民主 与 科学 的旗帜,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发动了猛烈冲击,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空前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则掀起了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滔天巨浪,将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伟大力量彰显于天下,并推动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从此开启了新的征程。 《伟大觉醒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伟大觉醒 展览内容的全面记录,同时也是馆方对展览及配套活动经验的梳理和总结。编者希冀更多的观众可以借助图录对中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