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先生曾言: 辛亥革命后的山重水复是 五四 运动兴起的背景, 五四 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后有国共合作,而后有五卅运动,而后有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它的伟大意义将这样历史地表达出来。 这段话是本书的思考缘起,提供了理解五四运动的钥匙。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 北京中心主义 和 革命消解主义 ,从 地方视野 出发,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延续的机制;中心对各地方强度有别,路径多样的影响和地方人士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性。同时,本书也希望立足 长程革命 ,考察 五四 的剧本和 五四 的舞台,揭示干革命者、说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实际人生和身心演变,以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中真正理解 五四 。
《前浪后浪》,飞越百年,在上一部《脉动中国》兄弟书的历史延长 ,重新出发,继续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根源,聚焦上百位知识精英心路历程的个案研究,关注这一百年来我们的中国。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五四,谈何革命?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从晚清激进知识人那里,找到 初的基因。 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看到有两条脉络、三次世代 替和四个内部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 替和内部分化,反映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
......
行文秀雅,具有说服力……这本富有创见的图书果断地摒弃了枯燥乏味的旧日争论,证明了掌握中国1945年时命运的正是中国人自己手中,而不是美国人。 ——《外交事务》 如果你想阅读一本关于这个关键时期的书籍,伯恩斯坦先生的著作就是了! ——《华盛顿时报》 相当刺激……它是一个及时的分析,能够为眼下美国重返亚洲的现实提供借鉴。 ——《出版家周刊》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一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面对复杂的中国时局美国的政策抉择。 1945年,驻华美国官员试图达成三个自相矛盾的目标:其一,阻止中国爆发内战;其二,保证美国政府不卷入这场战争;其三,阻止共产党及苏联从美国与蒋介石政府手中夺去对中国北方的控制权。然而,与共产党人合
本书为2011年《现代中国的历程》之修订升级版,辑录了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美国、德国以及港台地区发表而未收入大陆《黄仁宇全集》的论文、随笔、书评等十多篇文字。黄仁宇先生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纵横中外、从容讲解的风格,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给人带来重要的历史启迪。
本书是“十三五” 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侵华日军暴行史研究”中的一本,重点揭露了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重庆实施的大规模、长时期、野蛮、残酷的“无差别轰炸”,以及给重庆城市、重庆人民带来的巨大破坏与损失;同时为了体现“重庆大轰炸”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也对“重庆大轰炸”的前因后果作了交待,探寻其历史真相与结果。 本书以原始的档案文献资料为依据,尽力做到史料性与学术性、研究性与可读性的完整统一,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以铁的史实,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抗战时期对重庆实施“无差别轰炸”的罪行,达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目的。
中国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进入了其发展的繁荣期,这是中国自由主义从引入到发展的必然的历史逻辑;也是五四时期特殊的历史际遇的结果;杜威、罗素的来华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四自由主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易卜生主义;为了终极的目的,中国五四时期的自由主义者采取了全盘的反传统主义;对以孔教为中心的封建伦理思想进行了否定;对中国封建宗法思想进行批判;对妇女解放给予关注。对束缚个人自由的一切枷锁进行无情的抨击在于实现自由主义的宪政,而实现的路径则祈求于渐进的、改良的、非革命的手段。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展开了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国五四自由主义走向了历史的歧路。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在中
,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已不复古典之貌,但“现代中国”就是中国当下的模样吗?古典中国如何演化为现代中国?中国进入“现代”会遵循一种通用的演化路径,还是会变成一个相当特殊的例外?如果是例外,它又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否不可避免?围绕上述疑问与困惑,作者与十七位中外历史学者探讨了晚清以来的“现代”之路,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重新审视“古今之变”,思考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这些话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反复讨论,本书也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在充斥着悖论和扭曲的时代,在沉重历史包袱和美丽新世界的缠绕下,这些饱含关怀与忧思的访谈必将启发人们越过光怪陆离的表象,抵达 真实的历史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