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全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海陆空军的作战情况、战场史料,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军队在陆海空三方面对日本侵略的抵抗情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一)国民政府对日作战方针与计划部署;(二)卢沟桥事变、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长沙会战(第一、二、三次)、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四)封锁江阴要塞、粤海军抗战、长江布雷作战、海军抗战纪实;(五)空军抗战概要,中苏中美联合抗日经过,空军常德、中原、长沙、衡阳、桂柳、湘西会战经过。另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陆军序列表。
《中国抗日战争史》(全八卷)是一部大型抗日战争通史著作,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全书分为8个专题,即局部抗战、战时军事、战时政治、战时军队、战时外交、战时经济与社会、伪政权与沦陷区以及战后处置与战争遗留问题。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书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考察抗日战争,强调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 ;突破了以往在研究过程中将抗日战争历史作为单纯的战争历史来研究的局限,而将其作为中国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阶段来把握,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的大环境和战后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从而使读者对抗战有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
本书 是作者在国共关系研究上的成果之一。作者历经数年,搜集整理了两党在抗战前后十多年间谈判的草案、提案和谈话录,以及在各时段开具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引证了各种涉及谈判问题的来往信件、电报、报告、情报及会议记录等材料;解密解析了“‘收编’与‘改编’”“‘合并’与‘跨党’”“新四军问题交涉”“蒋毛会面之流变”“马歇尔调处的成与败”“打亦谈来谈亦打”“南京代表团的困境”等一系列谈判的核心问题;真实再现了在云谲波诡形势下,国共两党谈判的曲折过程和历史真相。
本书1995年初版,是这一领域最的专著。通过本书可以系统了解到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行经,和中国人民遭受压迫、掠夺和奴役的悲惨情景。本书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引用手档案资料。作者认为近代日本侵华的罪责,不仅仅是军阀,还有财阀和政客,而这一点是日本学术界许多学者极力有意回避的。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日本学术界都很注意他的这一研究成果。近年来又有一些新的成果,拟再次修订。
红军长征是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被迫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至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在紧急的战略转移途中,在血与火的战斗间隙,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先后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等70多次重要会议,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不但决定了长征的方向,也决定了红军的生死存亡。本书以大量珍贵的手资料和历史照片,文图并茂地从会议这一独特视角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完整、全面的长征。
1943 年,不平等条约被废除;蒋介石写作并发表了《中国之命运》并且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会晤;蒋夫人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说;新疆脱离了苏联长达十年的控制回归中央;河南遭遇了灾难性的饥荒;中共正在经历延安整风中最后也是极左的“抢救运动”。 一旦把关注点集中在特定的一年,就能发现这一年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对后来的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上述和其他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一年,作者试图在本书中对一些特定时刻进行史实重建,在作者看来,这是超越以中美关系为核心的狭隘的抗战研究的好办法,由此得以理解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发展事务。
中国的伪满洲国历史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叶,当时的研究,主要是出于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和美化战争行径的斗争需要。不过,1980年推出的《伪满洲国史》作为拓荒之作,对我国的中日历史研究也起了的促进作用。当然,历史学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笔者由于从1984年起具体主持和实际参与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的编辑工作,长达十余年驻在档案馆,从而在资料和时间上得有条件进一步从事伪满洲国史的研究工作,以致到1995年得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伪满洲国史新编》。该书发行后很快脱销。近些年来,许多读者向出版社、著者索求该书。人民出版社为满足读者需求,决定再版该书。笔者借此难得机会也决定对该书进行一次全面修订,使之以新面貌重新出现于世。此次修订,主题、内容和框架都没有改变,主要是消除文字表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