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20世纪20年代初来到中国游历,反对同胞们沉迷于租界中享乐的生活态度,利用最基础的交通工具和徒步,深入中国广阔的南方地区,足迹遍布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乡村市镇,广泛接触中国社会的各类人群:军阀、进步学生、租界买办、贫苦乡民、传教士、手工业者,等等。用文字和相机记录下1924年中国南方地区的市井生活细节,总体来说,是非常真实的社会画卷。
本书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 ,以 叙事 的方式考察公共空间 、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将 街头文化 作为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 从城市的外观 、民间艺人的表演到民众谋生的方法以及对街头的争夺等。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街头有着紧密联系,他们创造并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当改良者试图对街头的使用进行控制时,便引起了下层民众为其生存空间的斗争。随后在革命运动中,民众又以街头作为政治反抗的舞台。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中,民众和精英为共同利益而合作,组织自卫活动捍卫他们的生存,同时也是维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与以往研究的角度不同,本书力图把人们的注目焦点从精英转向民众,从沿海转向内地。
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 军阀混战,武夫治国,帝制转型 政变,暗杀,学潮,工潮,政争 1895 1928年,是中国由帝制向共和摸索的历史转折点,各路军阀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影响清末民初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力量。复杂的历史线索无形中阻挡了人们认识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脚步。 本书结合民国报人陶菊隐的亲身经历及其所掌握的丰富史料,复原了这一时代的历史细节,基于 当时人述当世史 的优势,客观、理性地为读者塑造出宏大的历史现场,铺展开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画卷。凭借深刻的洞察力和生动的文字表现力,陶菊隐先生将长达三十余年的军阀风云娓娓道来。既注重历史事件间的关联,又细腻刻画出人性与世态炎凉;既体现出严密的逻辑链条,又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
本书是一部关于张家口以及察哈尔地区的影像志。涵盖近80年历史,图片涉及外国来华摄影师、民国时期国内摄影师、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摄影家的作品。作者对这批影像进行重新构架、解读,形成大好河山、路的命运、吾乡吾民、古迹考史、 美丽世界 、巅峰时刻六个部分,展现了察哈尔地理生态,社会百态,交通建筑,历史古迹,日军将摄影作为政治工具粉饰太平、掩盖事实的行径,以及中国老一辈摄影家沙飞、石少华、刘峰等在晋察冀一带开创革命摄影事业,创办出版《晋察冀画报》等内容。全景式展现了这一地区的历史人文。
本书立足大量历史资料,通过生动的描述,再现了抗战时期来华帮助或直接间接参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外国友人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的历史场景。作者选取对中国抗战作用较为显著的宣传、军事、医疗、文化教育、难民救助等领域,将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相结合,既着眼于外国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亦着眼于中国抗战对外国友人的影响,考察中国的抗战为何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援助;不仅论述外国友人如何帮助中国,探究他们的共性和差异,也探讨中国人民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内外政策如何深化了外国友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感情,强化了他们援助中国的行动。本书为研究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学术视角。
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的县制经历了各种改革和演变,主轴是 官治 与 自治 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与结合。《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在简述中国古代县制的基础上,对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演变进行了系统、翔实的研究。研究重点包括:各时期县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官治与自治的县行政组织及职能,区乡地方自治组织和运作,县级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制度,县政人员的考试、任用、考绩制度,以及县制演进背后的社会变动等。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是引入第三方因素国际性地解决中日矛盾,还是局限于中日两国而单独解决中日矛盾,此为中日之间的重大分歧点。本书以中国外交为主线、日本外交为辅线,探究双方围绕这一分歧点而展开的战略博弈。方法上,本书在兼顾中日、双向比较的同时,重视将中日双边关系置于中日美苏德等多边关系之中加以宏观检讨。布局上,第一章至第五章以1931 1937年为对象,通过考察两国在处理九一八事变的方针与对待 直接交涉 的态度等问题上的政策演变,追踪双方在大战略的对峙中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第六章至第十二章以1937 1941年为对象,基于对重大节点与事件的连续性的个案研究,论证中方对国际解决战略的修正与坚持,剖析日方在大战略上背离单独解决的初衷而挑起多国战争的路径与背景。
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 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 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
长达14年的中国抗战是在国际体系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并呈现出不断走向国际化的趋势。中国抗战的爆发、进程以及最终胜利均与国际体系的变化密切相关。本书系统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国际体系变化的因应,重点关注国民政府战时外交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一,主动利用国际体系当中有利于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公约、规则、组织以及国际矛盾等,积极争取国际支持,营造有利于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其二,正确认识和应对国际体系本身的变化,坚守自身立场,分清敌友关系,最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并实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本书力图从国际体系的视角把握国民政府战时外交决策的总体特征,阐明国际体系变化对中国抗战历程的影响,揭示中国战时国际地位提高的有限性。
本书运用大量的手的史料,从军事史的角度,将制度演变与人物事迹结合起来,对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将领做了相对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内容重点从军队的任官与军衔、军官的教育与培养、战区的划分与高级将领的任免、将领的地域与派系、高级将领与抗战军事、将领的牺牲与抚恤、将领的投敌与惩处、高级将领的归属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体制,高级将领的抗战意志与决心、战略与战术、决策与指挥,及其对抗战军事的影响。
。
西方如何认识中国?他们如何发现中国,发现同样的一件事的背后与我们认知不同的部分。本书试图探究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如何围观中国的方法。 了解他国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进而引发多层面更深入的思考。为此,我们需要一本原始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不管这是一种偏见还是洞见,不管是一种真知还是误读。 这本美国人撰写的参考消息式的中国现代史,对我们认识正在快速前进的中国有着积极意义! 100万字,25位学者,历时八年,六本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中国人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刻录中国的方式与观察。
这是一部全方位呈现且严谨论证南京大屠杀真实性、残酷性、大规模性的历史作品。 为完成本书,作者于20多年来,遍访中、美、英、德、日等国图书馆和档案馆,搜索各国各类官方文件以及目击证人、幸存者证言、日记类文字资料等,旨在为读者提供更直接、更清晰、更有说服力的史实真相。 全书对南京大屠杀的各种事件(包括日军实施的各种规模的屠杀、奸淫、掳掠、焚烧等行为,战后军事法庭的审判,国际社会、学术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等)加以叙述和论证,多角度地展示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棱镜。
本书为 中国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百卷丛书之一,是南京大学实现 双一流 建设个卓越计划项目、jy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 。本书是专门研究南京大屠杀中国际安全区的作用和意义。南京国际安全区是日军在进攻占领南京期间,国际民间人士组织的一个保护和救济南京难民的难民区,约25万人躲避在 安全区 。安全区委员冒着生命危险,同日军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对日军暴行制止和抗议;通过各种途径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暴行,宣传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提供了有力证据。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口损失。本书运用大量文献档案资料,结合史学研究与人口学统计等方法,对中国抗战人口损失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人口的生存环境,对抗战时期各省人口损失情况进行整理统计和估计,并就中国抗战人口损失数量及类型、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的问题,作全面细致的考察与分析,从而深刻揭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历经20世纪初期的辉煌后,于1922年后逐步陷入债台高筑的生存困局,1925年更被债权方上海银团接管,丧失自主经营权。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毗邻上海的南通旋遇日军空袭,大生纱厂直面战争影响。从1938年3月17日南通沦陷,至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大生纱厂度过了7年有余的沦陷时期,并且可以细化为 借德御日 日军管理 和交换代纺三个具体阶段。沦陷时期, 抵押 给外商的战争应对措施、 灰色地带 中的政治忠诚、各阶层人员的战时生存,是贯穿大生纱厂生存发展的三个重要层面,也是其寻求生存空间的三要素。沦陷时期的大生纱厂生存史,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占领区内的独特个案,凸显沦陷区地方社会的复杂面相,更是中国近现代企业史研究的重要一页。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我国的高等学校和文化机构进行了有预谋、长时期、大规模的摧残与破坏。面对日军的侵凌进逼,各地高校师生在 困难的条件下,历尽艰辛向战区后方转移,中国大地上由此出现了一场全国性的高校内迁运动。战时的中国高等教育遭受了巨大创伤,同时也凝铸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在大后方营造了若干教科融合的人文重镇和学术高地,形成了一道“文化抗战”的壮美风景线。本书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描绘了战时高校内迁的整体图景;透过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等几所典型高校的内迁与改革历程,以点带面地展现各个时期、各条路 不同高校的内迁原委,呈现当时高校师生对日本侵略的反抗与斗争,以及为赓续中华文化命脉、维持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祠堂学堂礼堂(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公共空间 变迁)》是作者丁贤勇继《三代人 六十年:中国乡 土社会的40个故事》《倾听 记录 传承:飘散而去 的中国乡土世界》后关于 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口述 历史 系列*作之一。 祠堂 学堂 礼堂是20世纪乡土中国*为重要的 公共空间与精神载体。本*利用现代史学中口述历史 的理论与方法,对上述有机相连的空间场域进行口述 访谈与田野调查,以乡村社会中的公共空间作为基点 ,记录乡土中国从传统 家族社会 向现代 人民社 会 转变的过程,审视传统血缘社会向现代地域社会 转变的历程,见证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公共空间的嬗 变与成长,揭示普通民众的公共生活及其精神世界中 的国家命运、家族事务和日常生活,反映近百年间中 国乡土社会从传统直至当代的急骤变迁进程,力图寻 找在现代化浪潮面前乡土重建过程中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