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 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 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我国的高等学校和文化机构进行了有预谋、长时期、大规模的摧残与破坏。面对日军的侵凌进逼,各地高校师生在 困难的条件下,历尽艰辛向战区后方转移,中国大地上由此出现了一场全国性的高校内迁运动。战时的中国高等教育遭受了巨大创伤,同时也凝铸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在大后方营造了若干教科融合的人文重镇和学术高地,形成了一道“文化抗战”的壮美风景线。本书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描绘了战时高校内迁的整体图景;透过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等几所典型高校的内迁与改革历程,以点带面地展现各个时期、各条路 不同高校的内迁原委,呈现当时高校师生对日本侵略的反抗与斗争,以及为赓续中华文化命脉、维持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脉络,冷战是内战的继续,内战是二战的继续;而二战又是一战的继续,一战更是以往大小血腥权力争斗的继续。民(种)族主义——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无助于我们反思人类社会20世纪的野蛮属性,文化差异也自然不能通过扩大对立去弥合。所以,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通过历史去体会、理解的场景,一个反思的机会和希望。
......
卡钦斯基总统的空难发生后,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波兰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不管是不是阴谋论,这一事件只是波兰数百年来倒霉历史中的新的一页 一方面经常被外国当作棋子,另一方面波兰自己的当权者缺乏智慧。加上强敌环伺,因而波兰的历史显得颇为悲情。 事实上早年间波兰曾经是东欧地区的一大强国,数次欺负俄罗斯,甚至占领了莫斯科。然而自1700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发起 北方战争 战胜北欧强国瑞典之后,波兰彻底沦为俄国的附庸;继彼得大帝后,俄罗斯的又一个 大帝 出生于德国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大规模进行对外扩张,随后在沙俄、奥匈帝国和普鲁士这三个波兰的强大邻国密谋下,波兰先后在1772、1793和1795年被瓜分。在三个强大邻国的密谋下,波兰从此开始了一百多年的亡国史。 即将进入19世纪的欧洲迎来一个大人物 拿破仑
由王明前所著的《红旗卷起农奴戟--中国苏维埃 土地革命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章考察土地革命 早期从暴动到苏维埃的进程。第二章到第十章,循历 史发展的脉络,对各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土地革命 和财政经济做专题研究。第二章考察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所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章考察鄂豫皖和川陕 西革命根据地。第四章考察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 据地。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考察中央苏区的三个“卫 星”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第八章 考察华南的东江、琼崖和左右江三个革命根据地。第 九章考察北方的陕甘边、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以及东 北抗日游击战争。第十章考察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后的西北革命根据地。
本书辑录民国时期《甲寅》杂志中之往来书信。其编读往来书信认真讨论当时天下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所不涉;参与者既有普通知识分子,又有思想文化界名流,如蔡元培、吴稚晖、李大钊、梁漱溟等等,颇能反映20世纪早期中国的思想文化风貌,于今日学术研究很有资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中日一衣带水,相似的政情国情、利益诉求,使得双方的关系一直处于相携与相抗的矛盾变化之中。本书聚焦于近代中日关系的阻力与助力,论述了中日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日本当局、学者与军方对华政策的演变,孙中山、蒋介石、犬养毅、吉野作造等人对近代中日关系的作用和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