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漫画百年党史 丛书卷,通过手绘漫画的方式讲述党史故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社会的背景讲起,重点讲述中共一大、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影响,旨在展示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史,为党的百年大庆记载伟业、展示辉煌。 书稿由党史权威专家陈晋拟定提纲、提供素材、审校修改,由现象级畅销书作者陈磊团队创作漫画和文案,强强联合确保内容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和贴近青年人的漫画表现形式,突破以往厚重严肃的党史类书籍的写作方式,开启党史阅读新形式,让读者爱上读党史,助力党史教育入脑入心。
本书以蒋介石日记为主要依据,辅以其他国内外重要相关史料,带领读者探寻蒋介石的生平及内心世界。在本书中,杨天石通过大量引述和分析研究蒋介石日记,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及权威的资料,以专题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青年时期的蒋介石、参加革命的蒋介石、**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蒋介石、内战时期的蒋介石、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家庭生活中的蒋介石等等。通过史料的挖掘,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探寻其思想发展历程,带领读者追寻真实的蒋介石。 本书于2008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获全国31家媒体及中国图书学会共同评选的 年度十大好书称号 。此次插图增订本。一方面,对原版的文章进行部分调整,删除个别篇目,增加杨天石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配上珍贵的图片资料,如蒋介石日记原件影印、台湾及美国关于蒋介石的重要文档影印资料,蒋
1949年,康奈尔大学年轻的博士候选人施坚雅怀着对中国研究的热情来到战争中的四川,安顿在成都西南的高店子,展开了对中国乡村的田野调查。他努力学习四川话,住进农户家中近距离体验乡村生活,也常常坐到茶馆里与人聊天,观察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对从市场角度研究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逐渐从市场运作中发现了理解中国社会的密码。 基于在高店子的田野调查以及大量文献资料,施坚雅在本书中引入 中心地 六边形模型 等概念,剖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及其现代变迁,提出了著名的市场体系理论和基层市场社区理论,跳出行政划分的范围,为中国研究开拓了新局面。本书是施坚雅模式的理论起点和基础,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领域产生了广泛反响,至今仍是中国研究绕不开的经典之作。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重现了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解放大上海到1950年国民党军从舟山群岛撤退的 大上海解放史 。不仅有主体战役,还有反特务、反封锁、反轰炸,以及 银元之战 物价之战 。讲述了70年前我党如何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依靠广大群众解放大上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风采,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战胜国民党。 作者刘统摆脱了传统军史写作的框架,将目光投射到上海解放的全貌。不仅包括了1949年上海战役,还将更多的笔触放在了为恢复这座城市的生机和运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打击投机,稳定市场;清除匪特,保卫安全;改造旧社会,注入经济活力等种种举措。这样的写法,更能凸显解放上海的深远意义和内涵。
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名著。它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历史运动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动,分析和总结了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的出路、开放与自强等重大问题。其史观和史论对现代中国影响深远。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作者还生动记
《汪伪政权全史》(全三册)是***完整呈现汪伪政权历史的著作,曾于200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著名历史学家余子道教授担任主编,余子道教授与复旦大学历史系从事中国近现代研究的曹振威教授、石源华教授、张云教授共同编写。全书100多万字,史料详实,全面讲述了汪伪政权的来龙去脉,抗战前期日军在华策划汉奸政权的阴谋,揭露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掠夺及对汪伪的操纵利用,抨击汪伪的投降主义理念及他们的卖国行径,分析汪伪政府以军事镇压和政治欺骗来维持反动统治的史实,具体剖析了汪伪政权的政治军事体制、地方政权体制、警政体制和军队、特工等的组建与活动。此次再版,作者对全书内容进行了修订,补充了蕞新研究成果。
国民党何以失败?这是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后,一个在国际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现代中国发展中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易劳逸教授通过国民党自身的各种材料,运用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形成的方法,摘取若干典型事例,精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作者认为,国民党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美援,而是由于其自身的弊病和分裂,诸如腐败无能、纪律废弛等等。 关于这《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的价值,可以用雷利 桑德兰的一句话来概括: 对国民党失败这一问题的新近研究会由《毁灭的种子》而得以开拓。
本书按时间顺序,梳理出1910 1976年间毛泽东曾经作出、后来又被证实了的准确预见近600个。这些预见,主要从《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年谱》等著作中选出,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每条预见,都先列出预见的内容,再列出预见后发生的历史事实,让读者对照着了解毛泽东先前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样被证实的。通过这些预见,读者可以深刻理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为什么会成功,可以体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革命和建设成果的辉煌,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是怎样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步一步走向更大成功的。本书为了解毛泽东、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新中国,提供了又一批新的史实,开创了又一个新的视角。本书语言流畅,故事性、可读性都很强。阅读本书可以
本书是关于中国最古老农业区一个典型村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家乡,凭着对那里人们生活的熟悉和公正,作者写出了这本书。作者把台头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家庭、村庄、村际这三个层次入手向读者呈现台头村总体的生活面貌,建构起一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传统乡村经验研究体系。本书是切近理解和科学精确的完美结合,是第一本把中国乡村生活各方面综合起来加以完全贯通和透彻理解而成的书。该书和早于它出版的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林耀华的《金翼》,以及晚于它出版的许烺光的《祖荫下》并列为早期中国人类学的里程碑作品。
20世纪初,受西方入侵的影响,中国乡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国家竭力扩大和深化其对乡村社会的权威。作者深度解析1900 1942年华北乡村在政治权力渗透下的变迁,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经济交织维系的场景,提出 权力的文化网络 国家政权内卷化 理论,在海内外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的县制经历了各种改革和演变,主轴是 官治 与 自治 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与结合。《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在简述中国古代县制的基础上,对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演变进行了系统、翔实的研究。研究重点包括:各时期县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官治与自治的县行政组织及职能,区乡地方自治组织和运作,县级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制度,县政人员的考试、任用、考绩制度,以及县制演进背后的社会变动等。
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面相来表述全体,在中外学界都很流行。新文化运动就是如此,既存研究多以《新青年》及北大师生辈的声音来概括整个运动,而忽视其多元并进的一面。在当年具有重大影响的 梁启超系 ,也有其自身的新文化运动。他们希望 以解放求改造 ,创造一种既不同于中国文化也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新文化,实现再造文明,其目标和方式都与北大师生辈有所不同。同时,该群体并非既存言说中新文化运动的外在对立物,而是新文化运动的构成性力量,参与且形塑了时代的思潮。后来被历史记忆所抹去的,也不单只是他们的文化观点与作为,更重要的是抹去了这一构成性作用。本书侧重思想的过程与肌理,以 梁启超系 这一群体的故事为主线,重访 另一类 新文化理念,呈现了全新的 另一场新文化运动 。
本书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 ,以 叙事 的方式考察公共空间 、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将 街头文化 作为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 从城市的外观 、民间艺人的表演到民众谋生的方法以及对街头的争夺等。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街头有着紧密联系,他们创造并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当改良者试图对街头的使用进行控制时,便引起了下层民众为其生存空间的斗争。随后在革命运动中,民众又以街头作为政治反抗的舞台。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中,民众和精英为共同利益而合作,组织自卫活动捍卫他们的生存,同时也是维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与以往研究的角度不同,本书力图把人们的注目焦点从精英转向民众,从沿海转向内地。
《家书中的百年史》是中国著名历史学者萧功秦先生的回忆录。萧氏家族是湖南衡阳的大族。萧氏族人在近现代的发展变迁,恰恰是中国一个世纪跌宕起伏的历史缩影。所以,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从 文革 到改革,近代中国的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下来。作者萧功秦以家书为切入点,披露了自己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的人生际遇,由此可见一个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图景、时代变迁中的知识分子群像。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 九一八 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州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为避免冲突扩大采取妥协政策。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是中国民众却始终无法忘怀那段历史。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那段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历史太过血腥和惨烈,注定要铭刻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底;其二是侵略者面对中华民族的大度,始终不肯真心忏悔和反省,反而妄图篡改历史;其三是那段横亘于中国现代史上的战争,由于牵扯了千万人民,掺杂了无数民族恩怨,至今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未能披露于世人面前。
本书是一本抗战时期货币金融的全景记录,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1937-1945年间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金融援助,以及穿插其间的中日货币战的情况,作者站在政府财政顾问的角度,理性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政府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就,批判分析了战时中国接受的外国援助的进程以及得失。作者从在华外国人的角度回忆了那段历史,因此本书是一本个人回忆录,战后作者通过多方渠道搜集查证了自己未掌握或语焉不详的史实以及资料,将自己的论述补充得更为完整可信,因此,本书更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著作,能够为读者认识1937-1945年这段时期的中国以及中国的抗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20世纪30年代日本 侵华 对中国政治发展 产生了重大 影响 。 本书对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进行了相当细致独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胁、进攻和各种无理的经济要求给国民党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也引起了民众的愤慨。但 蒋介石 却奉行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 ,面对日本的挑衅,多次作出让步,因为其首要目标是与国内竞争对手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蒋的政策在国民党内部造成紧张局势,政府内外其他主要领导人纷纷提出替代方案。随着日本军事扩张的不断加剧, 建立一个统一 的 强力的中央政府,成为20 世纪 30年代 中国 国内政治的历史出口。 概言之,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行为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促使民众觉醒和团结,后迫使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团结国内各种力量一致抗日。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 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一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面对复杂的中国时局美国的政策抉择。 1945年,驻华美国官员试图达成三个自相矛盾的目标:其一,阻止中国爆发内战;其二,保证美国政府不卷入这场战争;其三,阻止共产党及苏联从美国与蒋介石政府手中夺去对中国北方的控制权。然而,与共产党人合作能避免中国一边倒向苏联,或者给予蒋介石政府更多支持就能够避免其垮台并能建立一个亲美国的中国政府进而可以避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作者认为,无论当时美国采取怎样的政策,都不可能根本改变历史的走向,决定中国未来结局的绝不是美国政策,而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拥有巨大但并非无限的实力的美国从来就没有对中国实施决定性的控制。
1937年1月,在外人免入的北平使馆区里,外侨们紧张地等待着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日军已经占领东北,准备挥师南下。据说,蒋介石和他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已准备与东京达成协议,让北平自生自灭。 就在此时,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一具支零破碎的尸体被遗弃在古老城楼的角楼之下。下等外侨活跃的法外之地 恶土 就在附近,那里挤满了鸦片窟、妓院、舞场、低等旅店、廉价酒吧,就像一块吸引罪恶的磁石。 死者是不到二十岁的帕梅拉,著名汉学家、前英国驻华领事倭讷的女儿。当其极度血腥残忍的死亡细节被公之于众时,举城震惊。悲伤的父亲誓要揭露真相,哪怕是孤军奋战。然而,战争迫近,中英两国当局携手阻碍了调查推进。 七十五年后,保罗 法兰奇用一批被人遗忘的文件,还原了案件的真相,揭露了凶手的身份。这是一部记录真实犯罪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