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本书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南宋)会稽二志点校》作于嘉泰辛酉,距今二十有五年。夫物有变迁,事有沿革,今昔不可同日语也。况城府内外,斩然一新,则越又非曩之越矣。苟不随时纪录,后将何所考。昔虞翻、朱育答郡太守问会稽古今事,应对如流,纤悉弗遗,当时但叹其殚洽,殊不知二公皆望人也,其习熟有非一日。滠虽世本中原,侨寓是邦,盖有年矣。山川风土之详,人才物产之富,与夫事物之沿革变迁,囊尝访闻,兹又目击,于越事亦粗稔。
本书是作者1929年至1930年在燕京大学开设“中国上古史”课的讲义。作者旁征博引,详细而严密地考证先秦两汉典籍中的三皇五帝等古史传说的发生背景及演变过程,推翻了其中许多传说的史实地位,恢复其传说地位,澄清了古史系统中糅杂的许多非历史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到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理论及古史系统,对上古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版本采用中华书局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