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早已为世人耳熟能详,但艺术概括的故事却往往简化了历史的本来所具有的丰富与多元性,也难以全景展示这个战争史上堪为奇观的战略大机动的复杂演进过程。作者在充分依据史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洗练的文字,揭示了那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对其间的重要战役战斗和行动部署都有精彩的客观评述,并配有作者根据有关史料和实地考察基础上精心绘制的详图,既有史料价值,又极具可读性,是军事历史研究人员、军事院校师生及军事历史爱好者不可不读的军事文学佳作。
本书讲述了太平从起义到灭亡的兴衰历程,通过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用另类的风格展现了那个时期的事件和人物,为我们拨开了晚清,历史的重重迷雾,揭下了太平天国的神秘面纱,其实地还原了那个动荡时代人兴亡历程。
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
《非常道》以风格化的条目分类、直击历史现场的短文形式,记录了中国近代以来戏剧性、关键性时刻的趣闻轶事和精彩话语。 书中呈现的画面,有宏大叙事的特写、侧影和背面,也有从鲜为人知的历史角落发出的幽暗亮光。那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各色人等,在历史洪流中的片言只语,原来如此生动丰富。 这些话语的碎片,就是大历史的绝jia注脚。
本书为“两宋烽烟录”丛书之一。作者凭借深厚的史料功底,突破封建史家奉赵宋为正朔的传统观念,紧扣南北政权社会治乱、人事政潮、经济升降和地缘外交等因素,以细腻生动的纪实笔法,观照与再现十二世纪初至中期宋、金和战的风云变幻,及一系列历史人物的功过与命运,寓含极其丰富的内涵。
一 本书所集各篇均非一时之作。导论《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在去年的《思想》四期上发表过。作时的目的原无心作为本书之导论,以其性质相近,故收于此。二第二两篇关于《诗》、《书》、《易》的研究,从去年九十月间到最近,在杜衍的化名之下蒙《东方杂志》连续地登载了出来,这是应该感谢的一件事。三以上三篇大率均是我在未十分研究甲骨文字及金文以前的作品,在发表当时很有一些分析错误或论证不充分的地方。错误处在本书中业已改削,论证不充分之处则别出案语以补足之,期以保存原有状态。四 第三篇《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亦非一时之作,其中所引用文字有前人著书未经解释者,率见拙作《甲骨文字研究》一书。此为避烦及便于印刷起见,概未重加解释。五 第四篇《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乃新近之作。这个命题本非本书中简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