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作为清朝开国帝,他的杰出才能和文治武功可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创业之君相比。论武,他少年随父征战,弛骋疆场,创造了一系列兵家奇迹;论文,他雄才大略,创制立政,为清军入关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清太宗全传》参考《清实录》《满文老档》《满洲实录》等大量官方和私人著述,采取不落俗套的创新意识,运用文学的技巧,以酣畅的语言和浓重的笔墨,对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传奇的人生经历进行了全景展示,带领读者走出戏说的迷雾,聆听历史真正的声音。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部中国史在世界文明长河中显然是极其丰富,极为生动,既有灵气的。如果说用什么样的方法记住历史,那就是通过故事。本书名如其书、书如其名,通过一百四十八个历史故事把公元220年至公元316年间中国历史串连起来,并配有历史时期描写这一阶段时期的小说的插图加深印象。图文并茂,不但是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更是一部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各种文化的百科全书。 《话说中国》作为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精彩细腻的图片鉴赏、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其中包含着无数令人神往的中国历史的秀美景致,它们经纬交织,互为表里,形成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图片内容涵盖广泛,能够深入再现历史现实,观赏效果细胞独到,立体凸现了每一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中方面的发展变化。透过生动的“
看到《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这个书名,读者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拿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来说,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例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略决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些都是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为什么偏偏要挑出1947年这一年来写呢? 当然,前面说到的那此年,都可以而且值得写一本研究专著;而1947年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有它特殊的地位。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二十年来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国民党从优势转变为劣势,在内战战场上从进攻转变为被动挨打,由强者变成弱者;反过来,中国共产党却从劣势转变为优势,在战场上从防御转变为进攻,由弱者变成强者。双方力量对比在一年内发生的
被寒风吹感冒的童童发现小树也需要关怀,也需要穿上厚厚的棉袄。妈妈带着童童给小树也穿上了“棉袄”。孩子的善良往往会让大人也为止感动,这种善良是人类真的情感。
螺钿与漆器的结合,堪称我国漆器艺术的。《螺钿史话》从中国传统镶嵌艺术说起,战国秦汉时期的萌芽、唐代的鼎盛、明清的发展直至衰落。《螺钿史话》收集了大量图片,其中包括很多流失海外的珍宝,从家具、青铜器、漆器、乐器等方面分别讲述螺钿镶嵌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位置。
《老中国之死·走向共和:晚清历史报告(插图本)》作者对孙中山先生是否与日本确有交易,没有任何研究,因此只是移述了相关史料,并期待着历史学家的研究结论。对袁世凯与日本进行“二十一条”谈判,《老中国之死·走向共和:晚清历史报告(插图本)》作者的观点是:,既然当时的中国无力与日本进行一场战争,那么,进行谈判是中国政府的选择;第二,在谈判中,袁世凯及其同僚竭尽全力,挽回不少国家权益,使所谓“二十一条”经过谈判而签订的文本,具有条约性质的,只剩下了十条左右。据此,历史指控袁世凯“卖国”,我以为此说不能成立。
《中国人史纲》不仅是柏杨先生史学著作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历史通俗写作中的杰出开拓之作、之作。在同类书中,至今还没有一个及格的竞争者。 本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世纪为经,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自面世以来,不断再版,深受欢迎,成为中国人了解中国通史的书籍,在青年学子中更几乎人手一册。 柏杨的史观以“人”为中心,自称是平民著史、狱中著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柏杨一生经历坎坷,因有大苦难,所以有大愤懑与大悲悯,这种情怀始终激荡在文字里,才使得柏杨作品的魅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稍有减衰。 典藏版制作精美,分上下两册,大16开本。并随书附赠柏杨生平影像VCD
《沈家本评传》试图以沈家本为核心,通过追述沈家本的经历、心路和学术思想轨迹,对以上课题作出自己的探讨。清末修律的主持人沈家本,是从刑部司员一步步走上刑部“当家堂官”的位置。他固然是一位公认的律学专家,同时又领导了一场针对旧律的翻天覆地的改革。这场改革使得运行了约两千余年的旧律走到了尽头,从此,以亿数计的中国人得以生活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在这场改革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应该如何评价这场改革,都已成为仍然处在这场改革的延续期中的我们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书为作者于1931年所撰写之讲义,上自秦人一统之局,下至王莽之新政,为一尚未完编之断代史。作为一代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秉其一贯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史学要旨,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秦汉两代的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指呈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辉煌时期的精要所在。诚如作者所言,“学者就吾所讲,退而循诵马班两史,庶有窥乎秦汉两代史迹之大概。即有精治马班原史,涉猎吾书,亦足供讨论钻研之一助。”
《中国史》是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该书是为纪念我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郑一钧同志在我 国著名历史学家郑鹤声教授亲自指导下,经过多年准备撰写的。2005年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作者又作了重要修改。 《论郑和下西洋(修订版)》涉及的面极广,从郑和的身世,到郑和七下西洋的经历及其深远意义,等等,均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是目前为止研究郑和下西洋事迹的一部最详尽论著。作者在书中对中外中史学界存在分歧的某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精辟的见解。 《论郑和下西洋(修订版)》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流畅,不仅为史学界探讨研究郑和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而且对于一般读者,也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
与妈妈走失了的小象明白了即使没有了妈妈的长鼻子,它也能用自己的鼻子去救别人。即使在暴风雨中没有了妈妈的大耳朵的保护它也能勇敢地在雨中奔跑。因为只有努力奔跑它才能更快地找到妈妈,去它自己想去的地方。
明朝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向西方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明朝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也深受明朝文化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春秋战国的文化甚为耀眼。诸侯争霸的政治环境促进了各种思想流派的产生和发展,诸子百家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文化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