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场堪称“史无前例”的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毛泽东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汪东兴同志长期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亲历了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的过程。他是这场惊心动魄斗争的见证者之一。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可靠的材料披露了这场斗争的来龙去脉,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的原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中国一句老话一言以蔽之: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所以,历史如果可以重来,或许,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四一二、七一五,仍然要听到南昌城头响起的隆隆声,仍然要看到周恩来、蒋介石、毛泽东、朱德这些熟悉的身影从历史的深处向我们走来、走近又走去…… 《革命从南昌武装前行》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的出口”“国共分野”“歧路徘徊”“走向新生”“南昌暴动”“南下征途”“转进闽粤”“挺起的脊梁”和“尾声:风展红旗如画”。
本书是郭沫若先生关于史学和考古学的学术论文集。书中文章大都创作于解放初期,主要围绕着中国古代史中奴隶制时代和封建制时代的分期问题展开论述。 在解放初的史学界,关于奴隶制和封建制交替时间的界定,并没有清楚的定论。史学界内有人将分期定在西周时代,有人认为是西周与东周之交,有人认为西汉和东汉尚属于奴隶制时代,更有甚者将二者分界定在隋唐时期。各学派各持己见,莫衷一是。郭沫若先生通过对井田制的兴废、殷周人殉的史实、奴隶与农奴的区分、汉代政权的实质,以及古文字的发展等众多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先后撰写出本书所收入的十余篇文章,以资料的翔实性,论证的严密性和推理的科学性力驳众说,将中国古代史上奴隶制与封建制的分界确定在春秋与战国之交。本书不仅为后来的史学研究在认识上开辟了新的局面,同
河北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多重的文化脉系、独具的人文特色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等。品读这些令人景仰的历史文化人物,是对河北历史文化最生动、最鲜活、也是代表性的解读。 《“画”说河北历史文化名人》所界定的河北历史文化名人,主要是指河北籍人士,同时包括那些并非河北籍,但与河北有着重要渊源、为河北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过相当贡献的历史人物,如黄帝、炎帝、蚩尤、秦始皇、刘秀、曹操、李世民、康熙等等,在这样的范围,所展现的历史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合乎历史发展的真实轨迹。 《“画”说河北历史文化名人》采取“画说”形式,为每位人物配以图像,力求鲜活生动,图文并茂;文字简练,语言通俗;标题力求抓住每位历史人物的特点,内设“别号及尊称”、“与河北的渊源”、“古今身份对照”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记录了1954年北京东德共产党代表镜头里的新中国,记载了欧特曼作为中德交流 的“文化津梁”在中国的贡献,讲述了温秉忠与宋庆龄赴美留学的故事,讲述了青岛历 的“警犬班”与“捕犬班”的传奇。
《三国史话/大家小书》帮助人们廓清《三国演义》对历史的误读,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三国。作者分析文学和历史的问题,认为文学需要刺激和感情满足,扑风捉影势在必然,而历史却要真凭实据,谨慎从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全书史料扎实而,历史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叙述清楚,见解独到而精辟。
《老书新刊:人鬼杂居的北平市》是董鲁安(于力)同志于一九四二年刚到解放区时所写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者以耳闻目睹的大量事实,深刻揭露了日寇和汉奸在北京(当时叫北平)所犯下的种种罪行,热情地歌颂了北平人民爱国主义的英雄行为。当时曾在《晋察冀日报》上连载,以后又被延安的《解放日报》部分转载,受到当时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的欢迎,曾荣获晋察冀边区鲁迅文艺报告文学奖金。
范文澜先生12卷本《中华通史》简写本,范文澜先生弟子蔡美彪主笔,一本书写完中华数千年历史发展的概况,可谓“的中华通史简要读本”。 本书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前传”,撰写的中华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至清朝的覆灭,让读者全面完整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屈辱和崛起的历史。
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与研究世界名人、中国名人。编者在参考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的研究成果,对世界名人、中国名人未解之谜进行了全面剖析,深入挖掘名人背后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及事件真相。本书体例简明文字精炼。
《明朝大历史》包括三部分。 《明史简述》是吴晗在中央高级党校所作学术讲演的记录稿,扼要而系统地讲述了明太祖建国、明成祖迁都北京、北虏南倭、东林党争、建州女真的崛起、郑和下西洋、资本主义萌芽等明代历史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问题。 《明朝政治军事与社会》收录了吴晗明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文章,讲述了明朝的建国与明教的关系,明代兵制的变化与明代的覆灭,明代的恐怖政治和朱元璋的统治策略等发人深省的重大问题。 《明代人物》记叙了明代历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可以通过这些人物了解明代的政治特点和社会风习。 本书融明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于一体,深刻揭示了明代历史的基本面貌和社会发展脉络,是学习和了解明史的之书。
《国史十六讲》精选史家张荫麟、吕思勉的著作中的经典内容,分十六讲叙述了从上古时代直到近代的中国历史。文笔洗练,生动活泼,在述事的同时重点叙述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同时又富有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从中可以领略名家讲史的恢宏气度。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代经典作品中蕴藏着富民强国的丰富智慧、众多值得汲取和反思的经验教训。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和民本思想,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允公允能、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防腐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
《重庆旧闻录1937-1945:学界拾遗》以八年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指挥中心——重庆为历史背景,以不同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对发生在这里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事件、佚闻、风俗等的串联,展现给我们一幅幅鲜明的、立体的历史画卷。 本书为其中一册,以人物、事件为主线,以选入本书的具体人物或事件划章节。对陪都学界代表人物的生活、学术生涯、奇闻轶事等作全方位的扫描和阐释,并配以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极具可读性,集阅读、收藏于一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周恩来一生的写照。本书可看作是特殊岗位、特殊历史时期的总理传记。它以历史时间为经,以重大事件为纬,经纬交织中凸显的是总理那颗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