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一般意义上是指从秦汉至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主要分为经由黄海、东海的海路最终抵达日本列岛及朝鲜半岛的该海航线和以徐闻、合浦、广州、泉州为起点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海外交通史研究中,“海上丝绸之路”一词逐渐成为中外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概念。 与海上丝绸之路学的万千气象相对应,海上丝绸之路文献的整理工作仍显滞后,远远跟不上突飞猛进的研究进展。二〇一八年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海上丝绸之路文献集成”专案,尚在酝酿当中。我们不揣浅陋,深入调查,广泛搜集,将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始史料文献和研究文献,分为风俗物产、杂史笔记、海防海事、典章档案等六个类别,汇编成《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丛书》,
《八年梦魇:抗战时期天津人的生活》的作者郭文杰采访了14位抗日战争期间生活在沦陷区的老人,他们当中年龄大的98岁,小的81岁,或出生在天津,或生活在天津。书稿以口述的形式,详细记述了这些不同职业、不同生活背景的老人在天津沦陷后的生活状态。书稿在程度上也反映了日伪时期天津百姓的生活全貌,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贴近百姓生活的真实的历史画卷。
本书为郑维山中将浴血疆场、戎马一生之战地亲历实录.从华北到西北,将军临危受命,运筹帷幄,于炮火销烟中尽现大智大勇。
《青铜时代》是郭沫若先生关于秦前社会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重要论文集,向来与《十批判书》并称为姊妹篇。相对于偏于批评的《十批判书》而言,在《青铜时代》这部文集里,更侧重于考证。集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历来为相关研究者所不可忽略的资料。而在文集之后又附录了关于钟鼎彝器研究的三篇文章,郭沫若先生是甲骨文和金文研究的专家,这三篇文章的学术价值更是不可轻觑。
《大公报》是清末英敛之在天津创办的一份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纸,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宝藏”,被誉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本书以发行量大、影响面广的《大公报》广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告类别、内容、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报纸广告在强化民族认同、传播抗战精神、启迪民众智慧等方面的作用。
本书是研究“杜凤治日记”的专著,主要探讨以下问题:,杜风治的生平及日记的史料价值;第二,官员之间、官绅、官民的关系,并讲述同治、光绪年间广东各级官员的一些故事;第三,晚清州县官的公务,包括主持考试、审理案件、地方教化、缉捕盗匪、管理省城、对外交涉等方面;第四,州县钱粮催征和州县官的收支;第五,州县官与士绅的合作与冲突。
长征是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党历来十分重视对长征史料的征集和长征史的研究。1935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刚刚结束,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就对长征作了系统的总结,高度评价了长征的伟大意义。1936年8月,毛泽东和杨尚昆联名发电报给各部队,发信请参加长征的同志,为出版《长征记》征稿。从那时起,60年来,有关长征的史料、回忆录、大事记出版了多种,为长征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也有一些系统描写和研究长征的著作问世。纵观对长征的宣传和研究,应当说成就是可喜的,但远远不够深入。
《干校札记》为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纯音之女徐方所作的回忆录。1969年,徐方随母亲及学部(中国社科院前身)的一众学者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她,用少年的眼光写出了顾准、俞平伯、何其芳、吕叔湘、丁声树、陆志韦、巫宝三、骆耕漠、吴敬琏、陈瑞铭等知识分子的灰色往事,首度大量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干校札记》另外还收录了作者关于张纯音、张耀翔、陈翰笙和孙家琇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回忆文章,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本书是《历史文献》丛刊的第六辑。所收大都是对上海图书馆藏书札尺牍、善本题跋、盛档史料、民国珍籍等的整理研究,也有一些揭示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馆藏文献的文章等。其中,陈寅恪夫人唐筼女士手抄的陈寅恪诗三首,前辈学者童书业自定年谱及诗文集《知非简谱》、《知非集》,清末改革派外交家郭嵩焘致曾国藩书札,以及《长汉规矩也与日本汉籍目录学研究》、《盛宣怀档案所存合会资料选辑》、《民国稀见书刊札记》等,皆极具研究价值和阅读趣味。
《壬辰战争》一书综合运用中日朝韩史料,全面、客观地描述了发生在16世纪末的日本侵朝战争。1592年,刚刚统一日本不久的丰臣秀吉在野心的驱使下,动员15万8800名远征军入侵朝鲜半岛。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囊括其所知的整个世界的庞大帝国。战争初期,日军一路长驱直入,短短一个多月便攻下朝鲜三都汉城、开城、平壤,进抵中朝边境。危急时刻,明朝万历皇帝当机立断,决定派大军支援朝鲜。明军在平壤大败日军小西行长部,随后一举收复三都。与此同时,朝鲜名将李舜臣在半岛南部海域屡挫日军水师;朝鲜各地义兵蜂起,四处袭击日军补给线。日军战事不利、兵力不足、后勤不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只能退守半岛东南一隅。最终,随着丰臣秀吉的过世,日军全面撤出朝鲜半岛,壬辰战争结束。这场战争不仅给东亚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对历史产
本书以“宋学”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精神为主的宋学基本精神,论述了宋学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等北宋文化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北宋社会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宋学及其时代精神。
本书是樊树志先生以全球史的视野细讲晚明史的新作——“重写晚明史”系列之一。 内忧与外患,是晚明王朝面临的一个生死难题。在这个两难之境间,朝廷的急于求治却遇到了大臣的相互倾轧。边关沦陷,中原土崩,大明王朝在朝臣不断的党争和倾轧中“气数”殆尽。 本书分四章:章《崇祯:清查阉党逆案》,第二章《辽东:大明王朝的隐患》,第三章《皇帝急于求治,大臣倾轧不已》,第四章《民众反乱,中原土崩瓦解》。作者站在全球史的角度聚焦晚明王朝,史识、史见与历史新知交融笔下;在遍阅晚明各种史料的基础上,由朝廷间的日常细节建构晚明大历史。
《辛亥革命历史地图》是编著者延续《辛亥革命史地图集》的创意,继续以地图来展示辛亥革命运动发展变化所处在的空间,使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找到他们所关心的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并且对整个形势也可以获致总体的印象。相较《辛亥革命史地图集》而言,《辛亥革命历史地图》对历史事件的把握更加精准,内容更加丰富,
未成年人的生活境遇,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态度,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之一。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利能否得到保障,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得以温饱,他们中有多大的比例能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他们承负着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的压力,都是考察社会生活史时应当关注的重要的问题。研究未成年人的生活,可以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视角,更真实地了解当时社会关系的原生形态。由此将有助于对于当时社会生活情状的全面理解,对于当时社会文化风格的具体说明。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最后两卷中的后一卷(即第15卷)。它全面系统地叙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新历史进程,其重点是对“毛泽东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谨慎、求实的研究。后毛泽东时代,继承人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所做出的巨大项献及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是本书的又一论述重点。同时,本书对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教育、文艺及知识分子等,也分别予以充分的研究和考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本书最后部分对台湾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叙述和评析。本卷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问题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为关心中国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的一切读者提供了一部弥足珍贵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