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视野宏阔,见解独到。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
建国前后,在战场上一败涂地的蒋介石,准备用暗杀与破坏来挽救败局。一时间,敌特猖獗,他们阴谋要暗杀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还有人要轰炸天安门,在罗瑞卿、李克农等人的领导下,中央警卫部队、公安部中央纵队、便衣警卫大队、纠察大队和各地刑侦部门,一起组成共和国的铁拳内卫,他们凭借着机智与勇敢,重拳出击,陆续侦破“计兆祥潜伏电台案”、“七一”暗杀、炮轰天安门等重大暗杀和破坏行动,有力地保障了中央领导人的安全,捍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记录了1954年北京东德共产党代表镜头里的新中国,记载了欧特曼作为中德交流 的“文化津梁”在中国的贡献,讲述了温秉忠与宋庆龄赴美留学的故事,讲述了青岛历 的“警犬班”与“捕犬班”的传奇。
天安门是新中国*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亿万国人留影的圣地,几乎每个家庭都藏有在天安门前拍摄的个人照或者全家福,而每幅照片的背后都会有一个鲜活的故事。这些朴实无华、略显刻板的照片,或许并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但这才是老百姓真实的生活,是人们与祖国亲密无间的*好注解。记录下这些故事和经历,共同为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献上朴素而温情的祝福!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的一个转折,而且是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藩镇割据的出现,隐然牵动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态势。但是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学术界缺乏足够的研究。本书处理主题安史之后唐帝国的重建,将西方新史学中的空间观念引入唐史研究领域,极具学术敏锐度,对于此一问题有了极大的推进,也是很吸引人的话题。
外城也称南城,是相对于老北京内城而言的。清军入关后,将京城汉人悉数赶至外城,外城从此成为汉人亦即相对于旗人的“民人”聚居之所。本书走访了佘幼芝、乐崇辉、刘曾复等祖祖辈辈生活在外城的人,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商贾云集、戏台林立、思潮涌动的老北京南城生活画卷。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泉著的《陶瓷简史(从石器时代到后工业时代)》以通俗易懂的解读,通过火、土、釉、形、彩、窑、艺七个篇章,讲述了从石器时代到后工业时代世界陶瓷的发展历程。全书图文并茂、旁征博引、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被誉为“一本书让你读懂陶瓷的历史”。
本书走访了金启孮、毓臻、毓蕴等清代宗室亲贵、满洲大臣以及蒙古王公的后代,采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将老北京内城中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念、婚姻圈子、生活趣味、饮食服饰等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读者。作者力图通过采访对象质朴自然的表述,探究北京百年沧桑巨变下特定人群的心理感受与成长轨迹。
此书是作者整理了陈寅恪老的笔记而成。它虽然不能把陈老师的精彩论述,一一如实地反映出来,但我想这部笔记的发表,对于研究陈老师在近代史学上地位与贡献,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将能起到它的作用。
《青铜时代》是郭沫若先生关于秦前社会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重要论文集,向来与《十批判书》并称为姊妹篇。相对于偏于批评的《十批判书》而言,在《青铜时代》这部文集里,更侧重于考证。集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历来为相关研究者所不可忽略的资料。而在文集之后又附录了关于钟鼎彝器研究的三篇文章,郭沫若先生是甲骨文和金文研究的专家,这三篇文章的学术价值更是不可轻觑。
《毛泽东在五四前后》运用目前能够掌握的比较翔实的史料,并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力求真实地反映五四前后毛泽东成长和投身革命的历程,以及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的历史贡献。全书分为五章和一个附录,各章又分为若干节。在写作方法上采取主要以时间为序,适当结合专题论述,以突出重点,并尽量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毛泽东在五四前后》附录“师友情深”,是作为专题来写的。作者认为毛泽东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富有学识、智慧和别具胆略、魄力的卓越奇才,成为在功业、思想、风范及影响上都光耀千秋的历史伟人,除了自身勤勉努力等因素外,同早年求学时期老师们的教导和培育,早期党的重要领袖人物的指导,以及同学和革命战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里所选介的老师大多是直接给毛泽东授过课的老师,同时也包括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