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黄宗智教授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专著,“农业经济史三部曲” 一部。书中从18 世纪中国与英格兰的对比出发,探究两者农业经济的差异所在,并以此来看待明清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中的“内卷化”问题和小农经济发展的问题。本书还检视了统筹城乡试验区的实践,探讨了中国农村发展出路相关的问题,如:源自城乡差别的农民工问题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应该怎样将之置于国民经济整体中来认识?一定程度上的城乡差别,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方案来解决?全书立足本土、从实践出发,集中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农村社会经济现实的思考。
全书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大板块,分设若干专题、条目,文图结合,以图为主,反映百年间山西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历史场景、重大工程建设、先进典型人物等,突出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山西发生的巨大变化,山西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
在那场堪称“史无前例”的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毛泽东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汪东兴同志长期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亲历了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的过程。他是这场惊心动魄斗争的见证者之一。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可靠的材料披露了这场斗争的来龙去脉,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的原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中华古锁源远流长,至今有五千年历史。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骨错”、“石错”等就是锁钥雏形。“觿”,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就是古代钥匙的雏形。所以“觿”属我国最古老的锁具之一。古锁初称牡、闭、钥、链、钤。早期的古锁为竹、木结构,起源于门闩。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于木锁内设机关制成可开合的木锁,至东汉时期多为金属簧片结构锁(又称沟槽锁)。再到唐时锁多为金、银、铜、铁、木。明代遂形成为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类。 中国古锁随中华历史发展而发展,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古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可以
中央强调,历史是好的教科书。本丛书分别选取在共和国历目前产生过重大转折或引起过社会加速发展的12个年份为切入点,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这些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本书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1978年前后中国发展的历史:本书较为详细的介绍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在两年拨乱反正的徘徊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波及全国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末,重点叙述了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实现了的历史转折,即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选择在共和国历目前产生过重大转折或引起过社会加速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2个年份为切入点,一年一本,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这一年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重温长征的历史,对于我们老战士来说是有力的鞭策,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是巨大的鼓舞。 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壮丽史诗的通俗读物《的长征》,这部通俗读物,就是要帮助我们十分珍视和永远牢记长征的精神,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优良传统。
100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改变中国的伟大事件,这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的历史贡献,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 ,辛亥革命在中国人面前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这个意义非同小可。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网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同的社会变革。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第三,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意识的高涨和思想的大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无
《元史论丛(第13辑)》主要收入与元大都相关论文的同时,也收入了一些元史研究其他方面的成果,以期更为全面地反映近来元史研究的新进展。《元史论丛(第13辑)》拟将论文集的标题定为“首届元大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旨在突出本次研讨会的意义,也为日后举办同类研讨会留出了空间。
南唐曾经是一个崭新的国度,在她的那个时代,总是以前瞻的角色昭示着未来,她其实已经走出五代很远很远。她的当代性,只有在充满发展因素的今天,人们才能够真正读出。但愿沉睡无数岁月的南唐尽数出历史的水面,看她在历史的一江春水里,曾经怎样气吞山河、激流勇进!
《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卷,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先秦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成果。《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着重探讨先秦教育实践——以“礼乐”教育为主的六艺教育的源流;并在深入研究儒、墨、道、法四家教育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主要以儒、道两家教育思想的对立与互补为基本线索的先秦教育思想体系与结构。
《白话精华二十四史:旧唐书(1)》就属于这些不可读的正史之一。因此,编者在篇目选择和现代汉语翻译方面都特别注意文字的可读性,在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尽量采取现代人可以理解的通俗的表达方式。由于古代汉语在语境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很大,而且许多古代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以及思想概念等都已经完全与现代的实际生活无关,所以要准确地表达其中的意义几乎没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翻译古代文献也类似于跨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一些制敕诏令或大臣的表章奏议,典故繁多,用语考究,是翻译中的难中之难。考虑到有些诏敕和奏议关涉到唐代国家政治和各方面重大的政策措施,《白话精华二十四史:旧唐书(1)》并未回避这些难题,选译了一些重要的长篇诏敕和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