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勾勒了一个四川农村手工技艺从业者社区20世纪的社会变迁史。该村落地处成都与乐山之间的夹江县。传统上,当地居民利用当地自然产出的毛竹为原料从事手工造纸谋生,并围绕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亲属关系网络和社区组织形式。而 技能 这一话题以两种互相关联的线索贯穿全书:技术性的,或社会性的。作者试图通过聚焦一种技能劳作的相关细节,更加透彻地了解乡村民众的生活世界。 进入20世纪以后,夹江的手工造纸技术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冲击,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集体化、现代化的理念和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这些发生在 城乡鸿沟 宏观背景下的每一项重大社会变革都促使造纸人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上重新定义身份认同。本书追踪了知识分配在一个世纪内的变迁,这导致了对技能的控制权大量地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初级生产者转向管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 五一 国际劳动节口号,发出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集合号和动员令。一些民主人士积极响应号召,冲破道道封锁,秘密穿越封锁线,到达中共中央统战部所在地平山县李家庄。在滹沱河畔的西柏坡和李家庄,中共中央擘画新中国蓝图,围绕新政协筹备开始进行政治协商,为新政协召开、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政策基础。《滹沱河畔》以非虚构手法,反映了这段重要的历史进程。 本书图文并茂,兼具党史读物的权威性和纪实读物的可读性,以史诗般的语言、案例式的讲解、场景式的演绎,集中展示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同民主人士在滹沱河畔的西柏坡和李家庄一幕幕合作共事的生动场景。通过这一视角,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及伟大的历史功勋,再现了新中国、人民政协、新型政党制度的诞生历程
2021年,是朝鲜战争爆发71周年,也是板门店谈判开始的70周年。 朝鲜战争历时3年多,从1950年6月25日开始;而板门店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结束,签订停战协定。谈判漫长曲折,打打谈谈,时断时续,经历了两年多,747天,是历长的停战谈判。 以史为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这场战争,应该能为热爱和平的人们提供启示。 朝鲜战争与此前世界上的诸多战争不同,自战争爆发后不久,就一直存在着战与和两条线上的战争,且两条战线相生相伴。本书着力在朝鲜战争和谈这条战线上,以军事战线的铺垫为辅,既从宏观层面描述了大国对谈判策略的制定、参战多方战与和的博弈、两大阵营明与暗的角力,也从局部和微观层面描述了谈判进程、谈判中的针锋相对、掌握主动的谈判技巧、谈判配合军事战线与战场配合谈判的细节等。 本书详细地描写了我
......
1949年10月1日,亿万中国人民结束了任人欺凌、宰割的屈辱史,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开始满怀豪情地创造新的生活。从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惊天动地的 *次 。这些 *次 都是里程碑的突破,也许不完善,却意义非凡,如*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条全线电气化铁路 宝成铁路建成、中央电视台*届春节联欢晚会、*颗 北斗 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等等。我们从这无数的里程碑中选取了100则*振奋人心的珍贵的*次,并搜集了珍贵的历史图片,奉献给读者。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突出反映党领导人民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重大理论、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 一国两制 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满怀信心继续把新中国巩固好、发展好,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
1942年5月1日,日本侵略者集中军力,陆空联合对翼中军民发动了集中性大“扫荡”。其扫荡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残酷程度之甚,均属 。冀中军民以血肉之躯谱写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精神,先辈们在反扫荡斗争中浴血奋战、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在敌人面前运用灵活的斗争艺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表现出的军地之间、官兵之间的真挚情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振奋民族精神的无价之宝。全书以回忆录的形式分为“艰苦卓 的反扫荡战争”“军民团结齐抗日”“战地中的宣传队”“附录”四部分组成,附录中收录了战斗综述和朱彭总副司令嘉勉,全书由吕正操于2001年作序。
......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14卷的中译本,描述了1949-1965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遇到的问题。本书共两编,第一编记录了新政权将苏联模式运用于中国尝
盛明富著的《中国农民工40年(1978-2018)》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农民工的昨天、 和明天,通过农民工的重大事件节点和 制度政策拐点的互动,反映农民工流动及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回答中国为什么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大规模人口流动为什么不会出现剧烈震荡、中国制造为什么能走向世界、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人力资源支撑等问题,说明中国在走向工业化、城市化、 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特色之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本书是作者研究 民众心态和民意趋向的文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是有关 民众心态的研究。作者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入手,对 1945年以来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民众的复杂心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对 民意与群体认同的研究,探讨如何从\\\\\\\\\\\\\\\" 人认同\\\\\\\\\\\\\\\"转变为\\\\\\\\\\\\\\\"双重认同\\\\\\\\\\\\\\\"乃至\\\\\\\\\\\\\\\" 认同\\\\\\\\\\\\\\\",进而对其给予 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着眼于 岛内,提出了\\\\\\\\\\\\\\\"省籍-族群-本土化\\\\\\\\\\\\\\\"的 政治研究模式,对 近年来\\\\\\\\\\\\\\\"去中国化\\\\\\\\\\\\\\\"的现象和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对\\\\\\\\\\\\\\\"二二八\\\\\\\\\\\\\\\"事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予以了揭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充满了风云变幻和时代变迁的60年。正因如此,一般读者在想要了解当代中国之时,经常只见一斑而难窥全豹,往往感到不满足而又不知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因此,一本能够快速点击、查阅新中国60年发展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图书,就成为读者的所求和我们的所愿。 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图书。它以时间轴为主线,自1949年开始至2009年为止,内容以影响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及人物为主,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按照时序流向排列,并配以图、表,以及同一时间段内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链接对比,以期清晰地勾勒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脉络和路径,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当代中国的国际视角。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清晰的初步了解。
本书准确把握新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逻辑,别出心裁地选取新中国砥砺奋进的26个重要历史节点: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两弹一星”、十一届三中全会……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民生等新中国建设的各领域,均为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大战略、重要会议、重大成就。这些历史节点具有代表性、标志性,充分展现了新中国从成立到富强的壮丽历程,全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之道。
1942年5月1日,日本侵略者集中军力,陆空联合对翼中军民发动了集中性大“扫荡”。其扫荡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残酷程度之甚,均属 。冀中军民以血肉之躯谱写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精神,先辈们在反扫荡斗争中浴血奋战、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在敌人面前运用灵活的斗争艺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表现出的军地之间、官兵之间的真挚情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振奋民族精神的无价之宝。全书以回忆录的形式分为“艰苦卓 的反扫荡战争”“军民团结齐抗日”“战地中的宣传队”“附录”四部分组成,附录中收录了战斗综述和朱彭总副司令嘉勉,全书由吕正操于2001年作序。
本书撷取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终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蜕变,在这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曾给予我们各种真诚帮助、支持,甚至投身其中付出生命的12位国际友人,以传记形式呈现,通过回顾和挖掘背后鲜为人知、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再现党从创建,由少至多、由弱变强的曲折、坎坷、艰辛而又光辉的历程,重温那一幕幕激荡人心的历史瞬间,永远铭记那些胸怀大爱的国际友人。
海内孤本清顺治《陈州志》是目前关于该地所存的很早志书,该地隋明志书久佚,以后诸志,盖因循续增,此本实有承上启下之用。该志共四册,包括疆理志、纪胜志、宦迹志、人物志、事纪志和艺文志等12卷。此稿本着“求是”和“存古”的原则,对该志进行了句读、校勘和多方面注释。
《中国近现代史简读(1840-1949)》在形式上粗线条地勾勒了从1840—1949年间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进与发展过程,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这一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全书共分六章,以时间为顺序,以事件为内容,在简要叙述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分析和评述。 每一章的内容主要由“简述”“年表”与“重点述评”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简述”,就是对本章节所处时段的历史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目的是把这段历史的基本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年表”,就是以编年体形式,对该时段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与经过进行编排,从而帮助读者对此段历史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或认知;“重点述评”,就是从本时段所发生的诸多事件及经过中,挑选出一些比较重要的事件或经过,进行分析和论证,以加强读者对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