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声震寰宇的宣言,标志着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已经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枷锁,开始走进新的时代,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五十年的历程,五十年的探索,五十年的风雨,五十年的辉煌。五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五十年虽为历史一瞬,然而,崛起的神州却以前所未有的壮丽,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短短五十年,山河巨变,换了人间。中国人民已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成一个初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充满信心和满怀豪情的中国人民,即将迎来新中国五十周年华诞。在这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1865—1918),是近代以来 有成就的汉学大师之一, 的“欧洲汉学泰斗”。1907年,沙畹从巴黎来到中国,开始第二次在华考古活动,《华北考古记》就是这次实地考察的学术成果。 沙畹是 位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对中国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的学者,通过大量拓印、抄录遗址文物中的碑文题记,收集整理了一千七百余张图片,并对遗址文物进行了艺术、政治、宗教、社会等多角度的阐释。这些遗迹在后来的战乱过程中或损毁或流失,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图片及资料对于后世的研究就 显弥足珍贵。 《华北考古记》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文献,同时也是中西学术交流的历史见证。1909年本书法文版面世,中国的登封三阙、孝堂山、武梁祠、龙门石窟等遗址由此进入西方学术视野,成为世界汉学及东方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丁文诚公家信》汇集了丁宝桢写给其长子丁体常的十二封亲笔家信,时间跨度为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十一年(1885),向儿子传授为官理政、修身报国之道。丁宝桢四世孙丁泽霆(1920—2006)为十二封家信做了注释,并编撰《丁慎五公年谱考》;丁宝桢五世孙丁健(笔名“垂健”)撰写了书中的“要点及背景资料”部分,并校订注解了《丁文诚公家信》。
有效的组织化是中国革命顺利发展的一大法宝, 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动员成功地实现了 现代革命与传统乡村的有机契合。《乡村 社会中的革命动员(以中央苏区为例)》聚焦于中央苏 区的乡村地区中国共产党如何动员民众参加革命这一 问题,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动员活动及其与乡村社 会的关系展开分析,通过论述苏区政权建设、土地斗 争、军事斗争、妇女解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的革命 动员方法和措施,探讨革命如何深入乡村及其对乡村 社会产生的影响,以此深化对革命进程中苏区政权与 乡村关系的认识。
这是个人的一部中国古史研究论文集。从内容看,虽然大部分是宋代的,只有少量涉及前朝后代;但个人近年努力于贯通中国古今,故其中的不少论述,并非仅适用于宋史。点滴者,在知识海洋中个人学术成果微小之谓也,与另三部《锱铢编》、《涓埃编》、《丝毫编》为姐妹编。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泉著的《陶瓷简史(从石器时代到后工业时代)》以通俗易懂的解读,通过火、土、釉、形、彩、窑、艺七个篇章,讲述了从石器时代到后工业时代世界陶瓷的发展历程。全书图文并茂、旁征博引、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被誉为“一本书让你读懂陶瓷的历史”。
人口历史
司马迁写《史记》,强调“成一家之言”。“言”就是议论、理想和主张。司马迁的“一家之言”熔铸在《史记》中,表现为他对哲学、人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伦理、道德各个领域的观点,内容极其丰富。司马迁又是一位语言巨匠,《史记》字里行间蕴藏许多精言妙语,内涵深厚的人生哲理,它将给予我们以多方面的启迪和教益,可以作为我们人生修养的座右铭。因此,“史记精言妙语”是《史记》思想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涉及广阔的历史内容,其中包含许多典故,引出许多历史人物,读者在欣赏中仿佛置身于历史人物的环境中,面对面亲切交谈,不知不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知古鉴今,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本书选题“史记精言妙语”,实质就是从《史记》一书中采摭的司马迁语录,既是一部备查司马迁“一家之言”的工具书,同时又是
《蒙古秘史》内容简介:各国蒙古学家们从18世纪起就开始搜集整理、研究蒙古族的书面文献、石刻文献等等,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蒙古游牧民族丰富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化的轨迹。《蒙古秘史》以朝代为序,以古代蒙古文历史文献的出土和发现地点为基本线索,对具有代表性的、新近发现的蒙古文历史文献作一概要介绍。《蒙古秘史》由余大钧校注。
近年来,随着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发展,与其相关的资料建设日益得到重视。但红十字运动的研究资料,多见于红十字会的公开出版物及内部交流资料、档案、报刊、地方文史资料等,相当零散,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为此,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精选珍贵资料,编辑整理《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共计十辑。《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湖南专辑第十辑)/红十字文化丛书》收录范围以近代湖南为主,为湖南专辑,包括湖南出版的相关报纸、期刊中登载的有关红十字运动的手资料,以及其他地方报刊中登载的涉及湖南的红十字运动资料等。该书突出地域特色,再现了近代湖南红十字工作者和湖南人民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历史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是关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关系的开山之作。以传教士东来的梗概作序曲,系统地记述了自鸦片战争讫1949年,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全过程。全书以传教士自身的活动为章目,以传教士依托和推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为主线,对他们参预军事、外交、政治特别是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的行为进行了有机的论述。在铺叙众多传教士和史实的同时,对几个有代表性的传教士、教案、教会学校和广学会那样的出版机构,着重作了介绍和分析。
对于历史事实的呈现和理解会随着历史叙述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国传统社会,只有一个主要的历史叙述模式,即基于儒家“三纲五常”伦理观念构建的,以帝王将相为书写主体的历史叙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上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却鲜有分歧。但是自甲午惨败之后,中国传统的历史叙述模式之专业性受到质疑,并很快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取代。 由于族群意识的影响,清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对中国传统历史叙述模式的替代是从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统历史叙述模式演变成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国史叙述模式、种族史叙述模式、现代地方史志叙述模式。这三个模式在理论上各成体系,在清末亦皆有所实践。 甲午惨败后,原本封闭的“天朝”已经被打碎,每一个对国家、种族和故乡还有感情的人,都要
《明孝陵史话》分为“朱元璋生平”“明孝陵的营建”“明孝陵的建筑布局”“明孝陵的丧葬与祭祀”“明孝陵的变迁”“宝贵的文化遗产”等六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明孝陵这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前世今生,有关于人物的记载,有关于史实的描述,也有关于制度、仪礼的阐释。尤其是第六部分,借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机,对相关准备工作做了梳理,让读者对这些幕后工作有更明晰、更直观的感受。作者均为该领域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以生动、通俗的语言,将这一切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