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 已经过去,它对众多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革 是什么? 文革 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文革 到底对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一百的人的十年》为我们似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作者冯骥才试图以一百个各不相同的经历,尽可能反映这一经历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全貌。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经历,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这本书将使 文革 的受难者们感受到某种东西以使内心获得宁静,使那些 文革 的制造者们从中受到人类良知的提醒而引起终生不安。
在那场堪称“史无前例”的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毛泽东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汪东兴同志长期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亲历了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的过程。他是这场惊心动魄斗争的见证者之一。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可靠的材料披露了这场斗争的来龙去脉,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的原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是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茅海建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目前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茅海建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极度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款曲,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详尽地披露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种种内幕。长征中的中共红军为何不惜一切选择北上?毛泽东推举张学良做西北国防政府主席、西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张学良与中共秘密结盟的目的何在?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 西北大联合计划 为何半途而废?张学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吗?红军为什么要 打通国际路线 ?两万余名接取苏联援助物资的西路军何以全军覆没
《中国史学史教程》是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本科所撰写的中国史学史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近年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同类著作中,《中国史学史教程》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贯通古今,其内容上起先秦,下迄当世,突出了作为历史学自身之历史的相对完整性。二是脉络清晰,其结构包含古代史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古代史学的全面发展、古代史学的繁荣、古代史学的总结和嬗变、近代史学的兴起、近代史学的演进、现代史学的深刻变革和历史学的理论建设,以及中国史学当前主要趋势,这一纵向结构力图彰显历史学自身“彰往察来”的功能和意义。三是史论结合,其表述形式是在阐述史学发展史过程中,就前人对历史的认识或对史学的认识,提出并阐述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有助于增强读
本书是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新中国70年》的缩写本,被列入2019年国家重点图书和对外推广图书,同时出版中、英文两个版本。这两个文本均被国新办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外宣项目。该书全面准确而又简明扼要地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把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历程,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艰辛探索、不断创造,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记述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奋斗新时代的开拓创新和辉煌成就。本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权威最精要的教材,是各级干部、各类学校学习新中国历史
本书讲述了太平从起义到灭亡的兴衰历程,通过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用另类的风格展现了那个时期的事件和人物,为我们拨开了晚清,历史的重重迷雾,揭下了太平天国的神秘面纱,其实地还原了那个动荡时代人兴亡历程。
在百万册的洋洋洒洒的《五百年来谁著史》,以及荣获“中国好书奖”并20万册的《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之后,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又撰写了这部重磅作品——《龙兴:五千年的长征》。 这本书从制度与治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矛盾的角度,深刻回顾并分析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诸多“大事因缘”,是一部通史。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开辟,中篇为稳定,下篇为复兴。沿着殷周之变、周秦之变、魏晋隋唐之变、唐宋之变,通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到今天“数千年未有之新时代”,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阐释中国制度变革逻辑,解读中华民族复兴。 全书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是一部从制度与治理角度总结历代得失的学术思想史,更是一部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史
本书走访了金启孮、毓臻、毓蕴等清代宗室亲贵、满洲大臣以及蒙古王公的后代,采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将老北京内城中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念、婚姻圈子、生活趣味、饮食服饰等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读者。作者力图通过采访对象质朴自然的表述,探究北京百年沧桑巨变下特定人群的心理感受与成长轨迹。
作者谢正光对明清之际历史尤其是南明历史造诣甚深,其中关于明遗民之著述享有盛誉。《停云献疑录》是作者的批评文字,多是评论当代学人著作的文章,包括钱钟书、冯其庸、范文澜、孙康宜等,其中对钱锺书提出的钱谦益降清后奉佛是内心有愧,非真心信佛的看法,作者认为并不周全,因为钱谦益出生于奉佛世家,他入清前即奉佛。而其批评时政的文字,往往于偈佛护法发微。其余谈赵翼的诗坛地位,倪云林画作《霜柯竹石图》的新赝旧伪,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宣南诗社及吴梅村事迹考,以及论木陈和尚《北游集》、山东莱阳姜氏行谊等。作者学识渊博,内容丰富,有很高学术价值。作者书斋名“停云阁”,因而以此为名。
199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祝新刚先生同我谈,他们准备出一套《20世纪的中国》,按历史的发展编写10卷,以新中国的成立为界限,上半世纪5卷,下半世纪5卷,作为20世纪完整的一套系列书,希望我负责组织前面的5卷。同时将后面已出的4卷送给我,作为参考。
本书记叙了清末民初三十多年的历史(从中法战争到护国战争),以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李鸿章、张之洞和慈禧等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贯穿始终。通过“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国变”“宪政转型”“辛亥革命”以及“共和的尝试与反动”等史实,表现改革的不易和志士仁人坚持不懈的努力。除上述主要人物外,本书还描写了光绪、黎元洪、章太炎、陶成章、谭嗣同、奕劻、翁同龢、荣禄、徐锡麟、秋瑾、丁汝昌以及邓世昌等重要角色,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虽百转千回,险象环生,但总有胸怀天下、心忧苍生的英雄儿女上下求索,奋不顾身,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伟大的赞歌。
《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唐两京城坊考》采摭唐人文集笔记、金石碑碣、方志地记中有关唐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有关资料,记叙两京宫室、苑囿、官署、街市、寺庙、渠道的分布,详实有据,且绘制多幅平面示意图,是研究唐史和两京故实的重要参考著作。《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唐两京城坊考》采摭唐人文集笔记、金石碑碣、方志地记中有关唐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有关资料,记叙两京宫室、苑囿、官署、街市、寺庙、渠道的分布,详实有据,且绘制多幅平面示意图,是研究唐史和两京故实的重要参考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