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回忆并带有研究性质的有关中国当代史的专著。分上、下两卷。分别论述了1949年到1956年间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部书是将个人的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被誉为“在我国党内是一个重大的创举”。
《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是一套记录1949年以来中国历史的资料丛书,收录的是流散于社会的各种民间文献,包括日记、笔记、记录、信函、小报、表格、账册、课本等。与已经出版的许多中国当代史资料不同,这套丛书反映社会底层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关系、个人境遇等内容,为读者提供记录底层历史变迁的原始资料。 《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23:章元善日记》收录的是 姑苏五老 、民建创始人之一章元善1949年至1966年的日记记录。时间总跨度达十八年,内容十分博杂,既记录了作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又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变迁发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的一个转折,而且是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藩镇割据的出现,隐然牵动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态势。但是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学术界缺乏足够的研究。本书处理主题安史之后唐帝国的重建,将西方新史学中的空间观念引入唐史研究领域,极具学术敏锐度,对于此一问题有了极大的推进,也是很吸引人的话题。
《简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全面、简要地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诞生以来至今的伟大发展历程,共分为十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2)新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5)拨乱反正与伟大历史转折;(6)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8) 一国两制 与祖国统一;(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科学发展;(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民族复兴新征程。 A Brief History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briefly, yet comprehensively, presents the great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its founding in 1949. It consists of 10 chapters, i.e., (1)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2) Consolidation of the New Regime and Recove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3)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Basic System;
《闽浙赣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是原国民党将领关于抗日战争闽浙赣三省抗战之亲历记录。《闽浙赣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原书名为《闽浙赣抗战》,丛书名为《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2013年1月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现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要求,将《闽浙赣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纳入《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丛书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设计,内容不作改动。特此说明。
本研究的中心论题是明代文学思潮的流变,研究特点一是着眼综合的、整体的、交叉的研究,不仅综观作家、作品、流派、文体种种文学现象,而且兼涉文学之外又与文学密切相关的艺术思潮、学术思潮、文化思潮和社会思潮。二是着眼动态的、流程的研究。注意思潮的流动性、异变性、阶段性、趋势性,内在的动力和联系。三是在注重把握总体趋势和内在脉搏的同时,又重视对具体作家、作品、风格、流派的个案研究和实证考案,以微显宏,以宏观微。全书将多学科交叉研究和文化动态研究用于古代文学研究,重在探究文学发展大势和内在规律,突破了一般文学史的书写模式,对学科创新建设是有意义的。对观察当今文学现状,制订文艺文化策略提供了一种历史参照。
逯耀东教授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四十馀年,范围集中于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史学史、现代史学、中国饮食文化史。擅长历史随笔、文化散文的写作,一生勤于著述,笔耕不辍,历年所撰史学论集、散文集二十馀种。《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为逯耀东教授研究魏晋史的代表作,广为学界所知。该书着重考察这一时期史学主流之外出现的一系列非儒家价值体系的新史学写作形式,并结合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流变,探讨这些新史学写作形式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基础。
本书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极度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曲款,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复杂的内幕?自然,这本书也首次全面披露了中俄两国档案中仅存的有关张学良要求入党问题的几份珍贵的档案文献,并且结合相关史料具体地介绍了张学良提出入党要求的经过和中共中央及共产国际所作出的不同反应,仅此已足以否定那种关于中共对于西安事变几乎不起作用的说法。 本书详尽地披露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种种内幕。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威吓不惜一切选择北上?毛泽东推举张学良做西北国防政
本书是清华大学历史系主编的“国史十二讲”系列之一。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可读性更强,是学术性、普及性兼具的历史著作。
红十字运动在中国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更好地进行中国红十字运动的理论研究,加强系统的手资料的整理、出版、研究、借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资料是研究的基石,是理解、继承、弘扬红十字精神的纽带,因此,适时整理、出版有关中国红十字会资料是推动红十字运动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前提。 《红十字文化丛书: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2辑)》为第二辑,主要搜集1924—1949年红十字运动的史料,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当时出版的报刊、专著、公报等手材料。
近代英国外交家和探险家谢立山,以自己的视角向读者展现晚清四川、贵州和云南三省的历史场景,留下了西方人对晚清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记录。在《华西三年:三入四川、贵州与云南行记/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谢立山十分详细地描述了考察沿途的所见所闻,包括地形地貌、河流山脉走向、植被、水陆交通、作物种植、主要产业、贸易情况、居民生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这些记载,在英国殖民侵略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成为当时英国政府迫使重庆开埠的重要情报。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此书为我们了解晚清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经济状况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本书对做了汇注并加上了解释和稍详的按语,讲述目录学 的知识,订正了前人对古书真伪、篇识的讨论等。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上学术的变迁有重要作用。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成的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前所未闻的壮举。英雄的红军,从借道陈济棠开始突围长征,血战湘江,四渡赤水,激战安顺场,鏖战独树镇,巧渡金沙江,强渡嘉陵江,乌蒙山回旋,大渡河“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跋涉“死亡之海”,翻越终年积雪的雪山,总司令亲上火线,军团参谋长前线捐躯……那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细节,逼真地再现了那段艰辛辉煌、淬火成钢的岁月。
《西征大将左宗棠》以剧本的方式再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左宗棠面对外敌入侵,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率兵出征,“誓与此虏周旋到底”的爱国主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