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是当今读书界持续很久的一大热点。本书就是一部全面客观深入浅出的民国史书。它回答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为什么败退的话题。它以纪传体方式解读了国民党的兴亡成败。全书一百四十余万字,配以千余幅稀见的高清历史老照片,是一部近年来在海峡两岸也难得一见的史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数量是清朝的5.5倍,是北洋政府的6倍左右,是共产党军队的3倍。就装备而言,国民党军队拥有相当数量的轰炸机、战斗机、军舰、大炮、坦克。环顾亚洲,军力无出其右者。又接收了日本投降时交出的大批轻重武器:68万多支步枪,1.8亿发子弹,6万余支手枪,近3万挺机关枪,1.2万多门火炮,7万匹战马,543辆各种战车。这批武器可以装备80个步兵师、10个炮兵师、6个骑兵师、7个以上的装甲团。加之美国装备的36个美械师。与共产党军队小半加步
为什么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会转变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 为什么中共八大在1956年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到1957年却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毛泽东已经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为什么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却做出了如此选择,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波兰、匈牙利危机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 本书试图利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史料,描述这一历史过程。
本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称《国史编年》)第四卷,起止时间为195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本卷在编撰过程中,注意突出1952年的历史主线,即《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所指出的,“一方面争取抗美援朝斗争的更大胜利(包括和平解决的胜利),另一方面争取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主要准备工作”,以及围绕这一主线所发生的几个为重要的事件,即开展或继续开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力图反映1952年历史全貌。 本卷条目的主要资料来源于当时出版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月报》、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编《中央财经政策法令汇编》等,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选集》、《刘少奇选集》、《周恩来选集》、《朱德选集
《奋斗之路:1921-2021》是光明日报社按照中宣部部署,推出的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120期大型系列报道以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述评文章结集。本书全景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昂扬唱响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奋进新征程的时代赞歌。系列报道通过行进式采访、文学化表达、知识分子视角,深入挖掘 每个历史坐标的当代回响 ,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记者深入实地探访党史上重大事件发生地、重要遗址遗迹,广泛采访老战士、老同志和党史专家,采访知识分子党员代表和青年学子,聚焦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大决策等,报道刊出后在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反响。 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好地学习党史,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巩固拓
三国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我们所熟知的时代。然而,我们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往往来自《三国演义》,因此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现存史料,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论三国人物》的作者方诗铭先生力图通过详密的史料辨证,去掉这些历史人物形象上的迷雾,为读者呈现一幅真实的三国英雄群像,这是非常难得的。
本卷的编写,除了突出重大事件以外,还注意保持重大事件线索上的完整性,即逐日逐月地记录每件事的细节,按年串起来就构成事件的基本脉胳。这些事件主要有:*访问苏联及《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和三大战役;国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各民主党派大事;新区土地改革;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党和各级政府帮助工商业克服经营困难;各地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军队大规模开荒生产;全社会救助失业工人;教育体制的改革;科学研究机构的组建;群众性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以及新闻、出版、民族、宗教、社会、群众团体的方方面面;对外关系上主要是中国同人民民主国家和周边国家建交,中美、中苏关系和中国同联合同的交涉等重要事件,并特别注意吸收国 内外*公布的有关档案和传
本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史《国史编年》)第三卷,起止时间为195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本卷在编写过程中,注意突出1951年的历史主线,即《人民日报》本年元旦社论所指出的,“用极大的努力,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巩固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及围绕这一主线所发生的几个为重要的事件,即开展或继续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 本卷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选用了一批中央档案馆过去发表过的档案。其中,在撰写条目中参考、提炼、摘写的有73件;在条目所附文献中节录或全文发表的有32件。凡属后一种情况,均有“资料来源”处注明为“中央档案馆提供档案”。
《古史探微》收录了杨宽主要的散篇论著,从土地制度到行政制度,从年代到文献,从神话到诸子,论题亦甚丰富。所录皆作者关于古史研究方面学术价值较高、著有代表性的论文,涉及先秦及秦汉政治、经济、学术等诸多方面;尤其是他对古史神话传说的研究,被日本学者高度评价为从疑古派中出现,充分摄取释古派的方法和成果,努力开拓“新释古派”的“新境地”。
胡丹著的《明代宦官制度研究》是一部典型的制度史研究作品,作者不仅利用了《明实录》、《会典》等传统官方文献和明人关于宦官的专门记录,而且从碑刻、墓志、地方志等材料中发掘出大量有价值的记载,对于深刻、全面理解明代宦官制度的细节具有重要作用。正是借助这些材料,作者不仅就二十四衙门探讨了明代宦官的机构组成、权力关系、使职差遣,而且对以往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厘清,如太祖禁止宦官干政的祖制、边、省内官沿革、宦职与有司之间关系、宦官数量,等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见。作者还制作了一些统计表,明确了过去不甚清楚的问题,在宦官制度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书是作者整理了陈寅恪老的笔记而成。它虽然不能把陈老师的精彩论述,一一如实地反映出来,但我想这部笔记的发表,对于研究陈老师在近代史学上地位与贡献,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将能起到它的作用。
从事文史研究的学人,不能缺少版本目录学这把钥匙。辛德勇教授从自己的藏书中,选编出一册清代经部书籍的书影,并对每一部书的版本信息做了说明。这些旧刻本古籍,与他的读书与研究密不可分。编选出版这部书影,既是与同道学人交流文史研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也有助于清代版本学研究的走向深入,以揭示版刻特征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脉动。
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后世僧侣不远万里赴印度求法的典范。 本书以《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传》等古籍资料为依托,通过实地对玄奘西行沿途的塔尔寺遗址、榆林窟、莫贺延碛、高昌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碎叶城遗址、怛罗斯城、巴米扬大佛、那烂陀寺遗址、阿旃陀石窟等地的考察,以当代考察与历史史料相结合的形式触摸古遗迹,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沿途的人文历史,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直观、生动的独特视角。
本书是清华大学历史系主编的“国史十二讲”系列之一。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可读性更强,是学术性、普及性兼具的历史著作。
近代英国外交家和探险家谢立山,以自己的视角向读者展现晚清四川、贵州和云南三省的历史场景,留下了西方人对晚清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记录。在《华西三年:三入四川、贵州与云南行记/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谢立山十分详细地描述了考察沿途的所见所闻,包括地形地貌、河流山脉走向、植被、水陆交通、作物种植、主要产业、贸易情况、居民生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这些记载,在英国殖民侵略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成为当时英国政府迫使重庆开埠的重要情报。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此书为我们了解晚清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经济状况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本书对做了汇注并加上了解释和稍详的按语,讲述目录学 的知识,订正了前人对古书真伪、篇识的讨论等。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上学术的变迁有重要作用。
《西征大将左宗棠》以剧本的方式再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左宗棠面对外敌入侵,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率兵出征,“誓与此虏周旋到底”的爱国主主义精神。
作者谢正光对明清之际历史尤其是南明历史造诣甚深,其中关于明遗民之著述享有盛誉。《停云献疑录》是作者的批评文字,多是评论当代学人著作的文章,包括钱钟书、冯其庸、范文澜、孙康宜等,其中对钱锺书提出的钱谦益降清后奉佛是内心有愧,非真心信佛的看法,作者认为并不周全,因为钱谦益出生于奉佛世家,他入清前即奉佛。而其批评时政的文字,往往于偈佛护法发微。其余谈赵翼的诗坛地位,倪云林画作《霜柯竹石图》的新赝旧伪,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宣南诗社及吴梅村事迹考,以及论木陈和尚《北游集》、山东莱阳姜氏行谊等。作者学识渊博,内容丰富,有很高学术价值。作者书斋名“停云阁”,因而以此为名。
本书并不想描绘一幅太平天国运动的全方位画面以揭示这场运动的形成、成熟、扩展、被以及对整个中国的影响。许多的学者已对这段历史的某些或所有方面作了阐述,我很高兴地在他们著述的基础上撰写本书而不是试图重复他们的成果。相反,我将集中探究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并尽我所能去努力理解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够在这么多年里对他的国家产生了如此惊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