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罗马移民如何成为神话的基础,又最终促成罗马帝国的缓慢死亡? 欧洲早期移民到美洲和其他地区的行为对我们产生了哪些影响? 《吉尔伽美什史诗》竟然是一个移民故事? 世界各地的中国城是如何形成的? 当我们被问及出生地时总能快速给出答案,但你是否知道你最初的来源? 迁徙,不只是顺从或逃避,更是对困难的抵抗、对机遇的把握。 读人类浩荡的迁徙故事,找我们前行的路。
托克维尔在本书中解释了如下问题:究竟是出于什么事件、哪些错误与何等失策,使这样一群法国人抛弃了他们的初心,不再向往他们视为神圣的自由,而甘心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成为世界霸主的奴仆? 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但一个更加强大且更加专制的政府却从中诞生。究竟是什么使这个政府重新得以集权,让人们用极大代价换来的自由付诸东流,只留下空洞的表象?这个将普选权视为人民主权的政府,是如何让选举人不明真相、无从商议、无法选择?它是怎样将议会无声的屈从当作自由表决?同时,它又凭什么取消了国民自治权,对权利的种种保障,以及思想、言论及写作自由? 托克维尔的这部传世之作,让世人可以更理性、更开放地看待法国大革命。
从地球的诞生一直讲到*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赫伯特 乔治 威尔斯再现了人类文明波澜壮阔的历程。威尔斯抛弃了堆积枯燥的史料,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冗长繁杂的历史简化精炼,简洁明了、脉络清晰地再现了世界历史图卷。 威尔斯写作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那些太过忙碌的读者 刷新和修复自己对人类伟大冒险的或已褪色或支离破碎的概念 ,因此, 这是一本经过全新规划编写而成的更加概括的历史 。 只需一个晚上,读者便能在威尔斯如小说般的轻快笔调中,读完这本世界史经典。
倘将希腊视为一个生命体,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希腊的传记。从她的源头迈锡尼文明的发端直写到希腊化时代,希腊城邦文明由兴起到兴盛,渐渐走向衰败。在此过程中,希腊孕育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科学、民主、公民等观念,希腊人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荷马英雄式的追求个人卓越到成为城邦的一员,以荣耀城邦为荣,而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更像现代人,关注的是在这个纷乱无绪的世界上怎样保持个体心境的安宁,因为他们被抛入一个大的世界,而不再是城邦中的人。此书展现了哲学家陈嘉映眼中的古希腊,他将多年来对古希腊的理解、心得和情感都写在了这本小书里。 诚如书中所言,达乎更高的生存始终是希腊理想。而何为良好生活,古希腊始终给我们以启示。
本书列举了人类历史上20多个由简单社会进化到相对复杂的社会后终走向崩溃的案例,并回顾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于这些崩溃现象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通过对社会政治复杂化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罗马文明、玛雅文明、查科文明从兴起到衰落的详细研究,有力地论证了制约复杂社会进一步发展,并终导致其崩溃的瓶颈 边际回报递减法则。作者用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却很难避免崩溃的命运。 出版30多年后,这本书仍然是社会科学知名的著作之一。 边际回报递减法则 不仅适用于传统经济学,也适用于社会和文明。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它们生存或崩溃的内在驱动因素。
《美国小史》的作者许倬云先生在美学习、工作和生活了六十余年,他将其东西方历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与在美国社会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以极为精简的文字,介绍了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近三百年的历史。 附录为有关中美关系史的回顾、许先生就中国经济建设发出的建言,以及一份推荐书目,许先生选取的十二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宏观的框架,从历史来理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许先生深厚的历史学养,令这本“小史”具有明确的大众面向,可读性强、通篇精彩。
由英国历史学家乔治·威尔斯和美国历史学家卡尔顿·海斯联合撰写的《全球通史(从史前文明到现代世界)》是享誉全球的经典之作,被称为世界通史领域的开山大作。自出版以来,在多个国家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一致赞誉。此书中文版由知名翻译家李云哲参考多种资料,历时五年,逐字逐句,精益求精,翻译而成,文字清新隽永,有趣深刻,结构宏大,原汁原味地展现《全球通史》的本来风貌,堪称译著的经典范本。 全书从人类的起源和史前文明――旧石器时代的诞生着笔,纵贯数千年,剖析五大洲,一直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启。全书分为二十个章节,以人类的文明尤其是四大文明的演变发展为经线,以世界区域的繁荣、衰落、流变为纬线,纵横捭阖,洋洋洒洒五十万余字,透视全球的文明兴衰和历史进程。读完这本书,你
本辑《单读》为口碑长销好书《单读26?全球真实故事集》续编。《全球真实故事集II》译介了第一个全球记者奖项瑞士“真实故事奖”2021年和2023年入围作品中的六部,分别关于关塔那摩拘押营的一对冤家、伊朗大德黑兰监狱的世相、一位德国父亲遭性侵的往事、疫情中过世的西班牙老人、波兰记忆文化的反抗者和几度流亡的缅甸罗兴亚人。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必须为那些正在从历史中被抹去的事物而战斗。”这些真实故事都在战斗着。它们再度提醒世人,记录是重要的,为了所有的受害者、幸存者、无辜的人。除了这六篇文章外,本辑《单读》还收录了中国记者靳锦关注柬埔寨诈骗从业者的新作,以及巴勒斯坦摄影师哈桑?阿尔扎宁用手机拍下的流离失所生活。
《菊与刀》的前身是一份战时的日本研究报告。1944年,德日败局已定,鲁斯?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对日政策。她根据文化模式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从而进一步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得出以下结论: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有并利用日本的缘由行政机构——战后美国的决策与作者的结论一致。1946年,作者将此报告整理出版,反响巨大,亦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因其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七十多年后依然长销不衰,成为文化人类学的典范之作、了解日本民族的绕不过的经典读本,被称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本书为日本问题专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冯玮全新译本,按照英
教宗逝世。在西斯廷教堂紧闭的大门后,来自全球各地的红衣主教将为世界上秘密的选举投票。他们是虔诚的神职人员,但他们也有野心,也存在竞争。七十二个小时后,他们中的一人将成为世界上影响力强的精神领袖。 谁会是那个天选之人?
作者: 刘为 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书号 :978-7-308-18991-0 预计出版日期: 2019.03. 开本及净尺寸: 16 开 150x230 字数: 93 千 页码: 123 装帧: 平装 定价: 40 元 读者对象:一般读者 上架建议:文化读物
党卫队在初期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兼有保镖性质的宣传小分队。随着纳粹势力的崛起,它在海因里希 希姆莱的把持之下,巧妙地利用党内权力之争(消灭冲锋队和罗姆,排挤戈林)逐渐渗透到其他国家机器中,包括警察和军队。希特勒给它的题词是: 党卫队,你的荣誉便是忠诚。 它终变成了希特勒的个人工具,以疯狂执行种族灭绝政策而自命的所谓精英组织。纳粹德国令人发指的罪行无不同党卫队联系在一起。
纳粹起家的一个道德号召就是要铲除魏玛共和国的腐败,但是纳粹自己也没有在德国建立起清明的政治。第三帝国的腐败是成体制的、自上而下的全员腐败。纳粹政权以腐败手段谋求体制的稳定,因此腐败行为受到纳粹当局的默许。即便少量腐败行为遭到了制裁,也只是为了纳粹党内小团体党同伐异的政治斗争的目的。弗兰克巴约尔查阅了大量的庭审记录、新闻报道、党内报告等历史资料,他的研究揭示了纳粹德国的自我毁灭之路。
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内省,造就出许多性格分明的人物──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 增订版增加了从工业革命至二次世界大战这一部分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欧洲文明演进的思考:某种欧洲精神能够发展到维持一个完整的欧洲联邦吗?在一个由多种混合起源汇聚而成的文明中,欧盟将何去何从?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物品是刻写着文化记忆的符号…物品使得抽象的理念可以被捕捉到,促成思想的言语化,调动起对经验和知识的思考。构建社会的思想模式、态度和信念,都会体现在该社会的物品当中。 莱布尼茨奖得主薛凤、生物学史领军人物柯安哲 从梁启超与李约瑟出发,回顾科学与人文学间对立而纠缠的发展脉络 让物质自己说话,勾勒当今科学史研究的前沿范式 ——从强调理念和理论,到关注实验和实践的角色,“物质转向”为科学史研究带来了怎样的新问题和新路径? ——物品、成分、工具、操作、档案、建筑……我们如何通过包罗万象物质性因素揭示科学和技术变迁的轨迹? ——从中国古代的蚕桑业到美国20世纪原子能的应用,怎样将科学知识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讨其生成和扩展的方式? ——数字人文的方法如何帮助学者实现对历史文献的“深度阅读和分
内容简介 现代国家都是建立在欧洲1100年到1600年间出现的模式之上的。本书是一部关于欧洲国家早期历史的经典著作,追溯了欧洲各国12世纪至17世纪的历史,刻画了自中世纪起现代国家的兴起和发展轨迹。作者深入探究了欧洲国家(特别是英、法两国)早期的各项基本制度,例如司法制度、金融制度和外交制度等,揭示了正是这些制度帮助欧洲国家组织和控制大规模人口。斯特雷耶在分析现代国家的形成时对于经济和法律的重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蒙古人西征打开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导致13-14世纪罗马教廷向蒙古大汗的一系列遣使,双方信札往来,谋求订立盟约。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将这一历史进程称为“亚洲高原同西方古交际史中之一异迹”。 1923-1931年,伯希和在梵蒂冈蒙古外交文献的基础上,参照多种文献,对这一过程进行考证性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此即《蒙古与教廷》。本书共分两卷:第一卷是对贵由致因诺曾爵四世波斯文答书的阐释和分析;第二卷是对审温·列边阿答、阿思凌、安德·龙如美三人事迹的说明和考证,以及14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廷交往的研究。虽历经百年,该书对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以及蒙古史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典时代的终结:罗马帝国晚期的历史》以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且又发人深省的方式,记述了公元 284 年至 565 年古典时代晚期的历史。除了对历史事件简洁明晰的介绍外,作者还尤为着力于揭示古典时代对于现代性的现实意义。而这一点更是突出体现在,不论是教权与皇权的矛盾、法典的编纂,还是古典文化在日耳曼人国家中的传承,乃至古典时代城市生活的存续,都对中世纪及近代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古今众多学者而言,古希腊罗马时期是一个在众多方面都深受战争和军事影响的时代。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在编纂学上很大程度是战事记录,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众多文学和造型艺术作品都是以杀戮、战斗和战争作为主题的。本书简明扼要地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军事史做一个基础导论,中心内容是军事史中的结构和社会史、战略战术以及政治因素,作者在书中对从荷马时代到古希腊罗马后期的军事史上各个重要的路标和转折点均做出了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