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不同,毋庸置疑。我们与黑猩猩不到2%的基因差异,终究导致了人兽殊途。然而,人是一种动物,也毋庸置疑。人类还有超过98%的基因和黑猩猩完全一致,因此,若从基因科学的层面来看,人类就是 第三种黑猩猩 。在几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人类成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样子,才几万年的历史。若以自然史的时间轴来检视,这不过须臾一瞬。那么,这种演化是如何发生的?人之所以为人,究竟是哪些关键因素起了作用? 贾雷德 戴蒙德从多个方面讨论了上述问题。作为一个生理学家,他谙熟于人类的生理特征和演化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生理基础,人类才得以演化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这是我们成为人的前提。但戴蒙德的叙述没有止步于对生理层面的解释,而是将眼光延伸到人类多层面的文化表现和社会发展。我们拥有语言、艺术、文明,自诩 万
《人类简史》知识漫画,改编自全球畅销书《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由作者尤瓦尔 赫拉利教授携手比利时知名漫画艺术家戴维 范德默伦、法国知名插画家达尼埃尔 卡萨纳韦,共同精心创作,历时两年。画风精美,故事新鲜有趣,既有美的阅读享受,又充满机智的见识,像一部纸上漫画电影。 《人类简史》出版十年之后,尤瓦尔 赫拉利教授带着崭新的问题,用漫画故事的全新方式再次回看人类历史。这一次赫拉利教授进入书中,化身为向导,穿越到远古历史的真实场景中,观察智人起初作为一种卑微的动物如何生存,与尼安德特人相遇时发生了什么,石器时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怎样迅速散布到全世界,猛犸象、剑齿虎、渡渡鸟命运如何,智人在7万年前突然开了挂一样迅速跃至物种之巅,秘密究竟是什么? 跟随尤瓦尔 赫拉利教授一起开启这趟
亚里士多德曾写道,历史学家讲述过去已经发生的事,讨论何为真相,而诗人讲述本可发生的事,讨论有何可能。但是,真相当然是一个终点,而非起点。历史学家(以及诗人)所做的事,与每个人生命的某些部分息息相关,那就是解开那些有关我们存在本质、真假虚实交相缠绕的故事线索。 任何叙事——真的、假的、虚构的——都暗含着某种与真实的关系。因此,自古以来,各种各样的叙事便交织在一起,彼此杂糅,互相指斥,矛盾相向。历史叙事与虚构叙事之间的关系, 是一个被陈词滥调和浮言虚论所污染的领域,它需要以一种 扎实的方式来面对,通过一系列事例来阐明。金茨堡认为深挖文本,逆着这些文本生产者的主观意图,我们可以让那些不受控制的声音浮现出来,而这也指向了他的微观史学研究轨迹。 在真实事件——比如一场战斗——和作为历
1941年12月7日清晨,习惯了军事演习的火奴鲁鲁居民,像往常一样从嘈杂的炮火声中醒来。他们并未意识到,一首赌上国家命运的宏伟交响曲已然奏响 不可一世的日本,对美国不宣而战。珍珠港的两列巨舰烈焰腾空,永不沉没的传说消失在高耸入云的黑烟中。日军随后势如破竹。铺天盖地的太阳旗成为浩瀚大洋上的死神使者,日本士兵则被对手视同怪物,留下不可战胜的神话。然而日军的 胜利病 给了美军机会。日本舰队试图将美军主力诱入圈套,一举歼灭,全然不知动向已被美军掌握,最终参战航母在中途岛全部葬身海底,战略主动权也拱手让人。 从珍珠港到中途岛,前所未有的激烈海战摇撼着参战国的根基。这六个月的战况,不仅决定了太平洋战争的走向,更是左右了整场二战的局势。此间历史的天平移动分毫,我们熟知的世界便会彻底不同。 《燃烧的大洋
《人类简史》系列知识漫画,改编自《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由作者尤瓦尔 赫拉利教授携手比利时漫画艺术家戴维 范德默伦、法国插画家达尼埃尔 卡萨纳韦,共同精心创作。系列漫画的场景化表达,脑洞大开的虚构故事和一个个像段子手一样的可爱角色,像一部纸上漫画电影,带你穿越人类由古至今的史诗历程。 《人类简史:文明的支柱》是继《人类简史:人类的诞生》之后系列知识漫画的第2部。书中,我们将继续跟随尤瓦尔、佐伊、萨拉斯瓦蒂教授、辛迪和比尔、洛佩兹警探还有虚构博士,探索 农业革命 是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的。小麦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究竟有多么重要?战争、饥荒和不平等,是怎么出现的?如果1.2万年前人类没有从游牧者转变为定居者,我们会不会过得比现在更幸福? 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欺骗了人类? 农业革命 会不会
......
1942年6月初,求胜心切的日军在中途岛战役中损失惨重,速战速决的愿望彻底破灭,太平洋战争自此转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阶段。 盟军吹响反攻的号角后,风光怡人的太平洋诸岛,从所罗门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到马绍尔群岛,都变成了血流成河的修罗场。盟军为夺取这些战略要地,发起了史上不曾有过的大规模两栖登陆战。一望无际的舰队如汹涌的怒涛,冲击日军的岛链防线。有些岛屿只有不到十个守兵,而更多的岛屿不仅是天然的堡垒,更有重兵把守,固若金汤。明知生还的机会渺茫,无数士兵仍然怀着复杂的心情,投入了惨烈的战斗 最终,一路向北推进的盟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从此东京时刻面临空袭威胁,日本多条海上要道也岌岌可危,任何战术成败都不会再撼动大局。 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双方长达两年的岛屿争夺战中,揭示了真正左右全局胜负
《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世界文明史》一书遴选来自20个国家、54个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珍藏的文物100件,讲述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全书分为十个章节,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从人类的繁衍开始讲起,止于21世纪的重大发现发明。以文物本身所蕴含的故事、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基因为主要讲述对象,通过文物讲述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在其中突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的辉煌成就,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别开生面的世界文明史通俗读物。
18世纪至今,以麦考莱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大多用“非革命性的、不流血的、自上而下的”来形容1688年的英格兰“光荣革命”。本书则希望推翻这一传统观点。 本书以“革命”为主轴,重新检讨了既有的革命理论,并将1688年革命置于欧洲乃至全球的背景下,对其发展、特征和影响做出全新的阐释。作者的核心观点是:1688年革命不仅是革命,而且是第一次现代革命;对立的双方也不是新旧势力的代表,而是不同现代化道路的支持者。通过扎实的论证和充满激情的笔触,本书为读者还原了这场革命的激荡、混乱与血腥,以及它如何催生了现代世界。
美国为何以及如何在中东问题上百般纠结? 在地理上与美国相距甚远的中东为何会对美国的战略和外交政策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学家、前以色列驻美大使迈克尔·B.奥伦用“权力”“信仰”“幻想”这三个词解释了这种代价高昂的执着,也讲述了美国自1776年独立起与中东的关系。 几乎从美国独立的那一刻起,美国商船就因失去英国海军的保护而屡遭地中海巴巴里海盗的袭击。美国政府由组建海军起,运用军事、外交、财力来保护美国的商业利益及海外美国公民,进而支持美国宏伟的全球战略,以于美国更有利的方式重塑中东。 新教传教士是最早前往中东的人之一,虽然鲜有穆斯林皈依,但传教士在中东建立了众多美国教育机构,以此支持美国在该地区启蒙和民主化的伟大抱负。 反过来,中东的异域风情、浪漫传说也通过美国政治家、商人、士兵、传
这是一部长达万年的英国命运转折史。自与欧洲大陆断开以来,不列颠便被弃于世界的边缘。没人能料到,这片无人问津的小岛将在未来称霸全球,独掌世界秩序,但也在自称 日不落帝国 的百年内日趋衰落,时至今日,它甚至逐渐退居世界舞台的边缘。 这片贫瘠的岛屿成为世界霸主的契机是什么?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英国的盛极而衰?在这本书中,知名历史学家伊恩 莫里斯倚靠大历史观和全球视野,态度鲜明地指出,决定英国兴衰命运的是其地理要素,以及由此产生的有关身份认同、流动性、繁荣、安全和主权等议题。 海上航线的连通促成了不列颠与欧洲大陆的交往与发展,也开启了双方长达千余年的恩怨情仇。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与繁荣,加入欧洲联盟的怀抱,还是维护主权与民众的身份认同,坚持独立发展,是困扰这片岛屿长达千年的迷局。在挣扎与抉择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一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一起。在贝克特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色,贝克特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现在这个存在着巨大不平等的世界的
中东,当今世界的战略要地,也是纷争之地。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干预、族裔对抗 100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 一战 期间和战后,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大国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决定。 一战 爆发前,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兵锋直指维也纳的大帝国已经没落。它在欧洲的领土大多已经丧失,而名义上属于帝国的埃及也沦为了英国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基钦纳伯爵已经着手在中东谋取更多利益。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作战。协约国并不把这个老气横秋的帝国放在眼里,以为能够很快战胜它。1915年,英法两国发动加利波利战役,企图直取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然而,整场战争竟然演变成了持续250多天的壕堑战,*终以英法两国撤军告终。 战争期间,看到胜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了得当分析。本书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推动者与波及者的文明形态,分析了各个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解读了面对外来文明冲击时,各个文明所做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命运。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认知,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本书为美国文学学者、文化史学家莫里斯·迪克斯坦的重要著作,探索了1930年代深陷大萧条的美国的焦虑与希望、 望与惊人的乐观,回顾了整整一代表演者、艺术家和作家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丰富、全景式的文化如何既揭露又有助于缓解 创伤。尽管经济上贫困,但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在生产流行幻想和尖锐社会批评方面富有活力的文化。这就是大萧条文化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努力应对 的经济灾难,解释和解读它;另一方面,提供逃避之所,创造艺术和娱乐来分散人们的烦恼——这 终是另一种与之和解的方式。正如迪克斯坦 转变了我们对大萧条文学的理解一样,他打破了1930年代的音乐剧和电影仅仅是逃避现实这 行误解,提出,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悲喜剧世界保留了一种光辉和活力,成为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迪克斯坦从对大萧条时期重要文学、电影、戏剧、摄影
共济会于1717年在伦敦成立,是一种将人们捆绑在一起的学徒制组织。事实证明,共济会是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在20年的时间里,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共济会的影响变得无处不在。在乔治·华盛顿的领导下,共济会成为新生美国的信条。共济会网络维系着大英帝国。在拿破仑的统治下,这一组织成为了威权主义的工具,后来又成为了革命阴谋的掩护。摩门教会和西西里黑手党都起源于共济会。然而,共济会的影响力同样令人敬畏。在天主教会看来,共济会一直是一个魔鬼崇拜者的巢穴。对于希特勒、墨索里尼来说,这些组织传播了和平主义和犹太人的影响,因此不得不被摧毁。共济会把温斯顿·丘吉尔和沃尔特·迪斯尼联系在了一起;沃尔夫冈·把莫扎特和沙奎尔·奥尼尔联系在了一起;把本杰明·富兰克林和巴兹·奥尔德林联系在了一起;把拉迪亚德·吉卜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