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世界曾经通过三次外交事件考验日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然而,日本最终都没能选择正确的道路。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 战争三部曲 的最后一部,以外交交涉为切入点,围绕日本历史上的三次选择,即如何处理 九一八 事变、是否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对美关系是战还是和?详述日本最终 滑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旋涡的来龙去脉。作者基于严谨的历史研究和广泛的档案资料,深入分析日本的政治、外交和媒体环境,剖析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外交决策失误,揭示了日本在近代史上多次选择战争的道路,尤其是在二战期间选择与美国对抗并最终走向失败的深层原因。
以色列是一个小国,但建国以来一直吸引着世界的注意,既受到许多人青睐,也常常成为抨击的对象。 为什么国际社会如此关注以色列这样一个小国? 为什么以色列人在众多关键问题上存在如此严重的分歧? 为什么以色列会做出这些决策?它的未来将会怎样? 戈迪斯带我们重温以色列历史中的一个个里程碑式事件,向我们介绍一位位凭借满腔热血和强大灵魂在关键时刻改变国家命运的关键人物。他既向我们展示了以色列是如何成为一个文化、经济和军事强国的,也指出了这个国家犯下的错误,追溯了其在国际上长期受到孤立的根源。戈迪斯清晰而权*地证明,以色列*主要的目的和*重大的成就是实现犹太民族在现代的重生。本书探究的正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
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 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 帝国坟场 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激进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 塔米姆 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 真实的阿富汗 ,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 中国 和 东亚 是晚近才形成的概念,前者在清代逐渐定型,后者则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 本书书写的就是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从1592的万历朝鲜之战开启东亚现代进程,到当下的东亚转向,学者宋念申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深入历史过程,重述被偏见遮蔽的故事,揭开夹在黑白之间的真实,描绘了一幅名为 东亚 的历史脉络图,讲述五百年来,在今天被称为 东亚 的这片区域,历史是如何展开的。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 上至世界*的优秀人才,下至日本的平民百姓,为何认定 唯有战争才是出路 ? 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深入浅出地探究了当时日本为政者和国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为何每一次都*终选择了战争。在这本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前沿 的著作中,她回答了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 加藤阳子向读者呈现的是一个世界交互相连的动态画面,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日本的 内部决策 ,从而在一个更高的维度重新审视日本过去的位置。她很少简单地提出结论,而是不断地指引通往结论之门的方向,读者必能从中感受到历史学的趣味和吸引力。
本书讲述了新加坡从14 15世纪迄今的历史。作者追寻抵达新加坡的移民、海盗、商人与征服者的脚步,描述这个拥抱多元民族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资金与观念的小岛,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海洋优势,缔造世界发展领域的奇迹。正是不拘泥于成规的高度务实主义,使得新加坡从一个肮脏不堪、充满骚动与对抗的弹丸之地变成效率和富裕的代名词。
本书是葛兆光学术随笔,共分为六部分,部分旨在为传统祛魅,对新世纪以来,国人趋之若鹜的国学热做历史角度的分析。语言轻松幽默,言说的背后又带有对当代文化的关切。是可读性与内容扎实兼备的六篇历史小品文。第二和三部分,是葛兆光多年来,治学研究的当行本色。从周边看中国,何以中国,这些当下读书界耳熟能详的命题,正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如何与世界相处的一种自我定位。这里面的八篇文章,正是在这个支点上展开,有对中国典籍,特别是地图的新认识,也有多包括朝鲜、泰国(暹罗)、缅甸的新知。读来引人入胜。第四部分,名之曰游学,是作者连续三年在美国普林斯顿交流的侧写,它展现的是历史学人更为感性的一面,历史学家看历史学家,是抛去故纸堆后的英雄相见欢。第五部分,可谓之曰治学,与部分也有一定的呼应。在多
孟加拉湾曾经是全球化历史的核心,数个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海上高速公路,后来又成为欧洲帝国的战场,这一切都是季风和人类迁徙的结果。19世纪,在资本力量和蒸汽动力的推动下,帝国重塑了海湾的面貌,以寻求咖啡、大米和橡胶等商品。数以百万计的印度移民或被债务束缚,或被干旱刺激,满怀希望地横渡海湾讨生活。新加坡、槟榔屿等蓬勃发展的港口城市,成为那个时代*多元的社会。然而,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政治和环境压力开始侵蚀海湾数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互联格局。今天,不断上升的海平面使孟加拉湾的海岸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其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各国竞争亚洲未来的中心。 《横渡孟加拉湾》是一个关于经济整合和移民迁徙的大型故事,也是一部文化接触和融合的历史。苏尼尔阿姆瑞斯首次将该区域放在
本书是作者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 印度文明通史 课程讲义,简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发展历程。 印度次大陆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出了领受河流滋养的大河文明,其独特的地缘强有力地塑造着次大陆文明。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和摩亨佐-达罗遗址,一直到现代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南亚民族国家,世世代代的印度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这里也是古代国际贸易的十字路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环绕着印度次大陆,见证着多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早在公元1世纪,来自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希腊商人已经学会利用季风的周期性,勇敢地驶向印度及更远的地方;同时,中国人也建造了可以航行于海洋进行国际贸易的巨大帆船。奢侈品海洋贸易快速发展起来,连接了罗马、希腊化中东、印度
从无人机到卫星,从导弹防御系统到网络战,以色列在将新技术应用于现代战场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独霸中东: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密码》为我们展示了这个仅有800多万人口的小国是如何长期身处战争环境而不断适应战争形式的变化,并成为21世纪的新型强国的。当然,以色列的 强 并不在体量,而在创新和效率上。 作为21世纪探索战争模式的先锋,面对不断变化的战场,以色列研发出许多新型武器,并通过改装手段保持原有武器的有效性、延续性和致命性。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应对同样的挑战,但许多国家纷纷学习以色列的经验,尤其是在武器制造方面。可以说,以色列已成为全世界的武器研发实验室。 以色列是如何做到这些的?这些研发成果在军事上和地缘政治上会产生哪些影响?这正是雅科夫 卡茨和阿米尔 鲍伯特在书中讨论的重点。作者做了大量调查研
15世纪中期,随着金帐汗国的分裂,莫斯科公国崛起而成区域大国。 15世纪末,一度统一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帖木儿王朝分崩离析,广袤的中亚草原再无强权。 两个世纪以后,俄国人来了!哥萨克的战马在乌拉尔河畔驻足,他们建造起城堡和边墙,利用中亚草原各部落之间的嫌隙逐步扩张。 俄国如何在18 19世纪征服从奥伦堡至塔什干的广袤疆域?如何在地广人稀的草原地区建立统治,与英国争夺亚欧大陆腹地?本书以大量史料深入剖析俄国经略中亚草原的历史进程,关注近代俄国如何以政教制度塑造中亚草原的统治秩序,以及草原游牧社会在俄国统治之下的变迁与转型。 俄国征服草原的历史也是中亚国家的近代史。这是一个漫长、热烈而忧伤的故事。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复杂关系,思考当前建设 中国 中亚命运共同体 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韩国到东亚》收录了宫嶋博史进入2000年后执笔的部分论文。各篇论文都是作者作为日本的韩国史研究者,在思考该如何应对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时代性课题时的产物。本书共分4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的是与东亚 小农社会论 相关的论文,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东亚视域下的朝鲜王朝,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如何理解近代作为小农社会的东亚与欧洲的相遇过程,第四部分是作者对于今后韩国研究乃至东亚研究的方向性问题的一些相关思考。 无论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 小农社会论 ,还是 东亚儒家式近代 ,都是作者试图克服当前东亚历史研究中潜存的欧洲中心主义影响,跳出西方话语框架,从真正意义上的内在视角来理解东亚历史的尝试。本书深入浅出,思考深刻,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学术著作。
在漫长的历史中,连接印度与中国、前现代东亚与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被视为一个长期形成的全球性区域。在欧洲帝国主义时代来临之前,香料、丝绸和陶瓷贸易的蓬勃发展使亚洲处于全球经济的前沿。除了日本人、欧洲人、阿拉伯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白银贸易,中国古老朝贡贸易网络也为全球贸易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缔造了一个辉煌的商业时代。 国别历史总是顽固地主导着亚洲历史的书写,对于拥有悠久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来说,这一现象则更为普遍。然而,本书则重点关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的时代,采取聚焦国家间区域的全新书写方式。 本书内容涉及亚洲内部的白银和陶瓷贸易、中国的大帆船贸易、欧洲贸易公司的兴起、包括日本人町在内历史悠久的东南亚侨民社区,以及多种类型的技术交流。
后人常常把埃及艳后的成功全部归结于她的美色,却不知道美色只是她政治博弈中的一环,男人只是她掠取权力的棋子: 她老练地玩弄着手中的权力,硬币上的画像成为她宣传自己合法权力的最佳媒介; 她为恺撒的政治野心提供财政支持,换取他为自己治国安邦充当后盾; 她不计成本地为安东尼提供寻欢作乐的场所,换取古埃及领土扩张; 她通晓多种语言,精通演讲与沟通的技巧,在外交谈判中无往不利 比起埃及艳后这个称号,克娄巴特拉更应当被铭记的身份是古埃及的国王。她凭借着超人的政治头脑,带领古埃及王国完成史无前例的伟大扩张,为这个原本苟延残喘的古老国度带来前所未有的领土和财富。 翻开本书,看政治天才克娄巴特拉如何登上权力巅峰!
在18世纪全球巨变的旋涡之中, 一位女性用个体生命经历的世界史 伊丽莎白 马什是18世纪最特立独行的旅者,她用自己非凡而动荡的一生为世人打开了一扇窗,呈现出一个剧烈变革的精彩世界。 马什在牙买加出生,在伦敦、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留下痕迹,她到访非洲之角和里约热内卢,探索印度次大陆,还曾被囚禁在摩洛哥苏丹的深宫。她参与了佛罗里达州的土地投机和国际走私,数次被卷入奴隶制度之中。她的一生也是宏大历史的一部分,18世纪的启蒙运动、帝国战争、洲际贸易、奴隶贩卖与航海移民深刻改变着世界,也重塑着她的人生轨迹。本书从一位女性小人物的视角出发,将个体经历与宏大史诗紧密交织,带领读者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穿越之旅。
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耶路撒冷的历史,就会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jiao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奥里以客观、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顺序,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故事。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20世纪最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史诗之一,阿拉伯起义和争夺中东的秘密较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披露此前不为人知的真相。用T。E。劳伦斯的话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是“插曲的插曲”。当时,欧洲的战壕内厮杀正酣,血流成河,西方的参战者很少注意到中东战区。所以,中东的战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小群冒险家和下级军官来塑造的,他们离权力的核心很遥远。库尔特·普吕弗是个文弱的知识分子,在德国驻开罗大使馆工作,他的秘密任务是煽动反对英国统治的伊斯兰圣战。亚伦·亚伦森是一位著名农学家和热忱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赢得了叙利亚的奥斯曼总督的信任。威廉·耶鲁是家道中落的美国豪门后嗣,受雇于标准石油公司。他前往奥斯曼帝国,对土耳其人弄虚作假,以便获得珍贵的石油开采权。故事的中心是劳伦斯。
本书全景展示了日本战败投降之前的8月14日中午至8月15日中午,围绕《终战诏书》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清晰地讲述了日本在最终覆亡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各方势力、各个阶层对待投降这个问题的不同态度。 1945年8月15日中午12:00前的24小时,围绕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正式发布向美、英、苏、中四国无条件投降的《终战诏书》所发生的种种:难以接受的现实和无法想象的未来,政坛、军界各色人等的情感表现和行为选择,终战程序执行的争议和变数,《终战诏书》表述的含混与刻意回避,航空队基地司令官的抗命特攻,陆军省少壮派军官的决死兵变 日本在最终覆亡背后发生了什么? 本书作为二战主题经典著作,曾两次被改编为电影,有很大的影响,在豆瓣电影评分中,1967年版《日本最漫长的一天》豆瓣评分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撷取了近代以前三个不同的百年(1250 1350、1500 1600、1700 1800),观察以黄海和东海为中心,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海的欧亚大陆东边海域,梳理了基于海洋而产生的人员交流、港口与海洋贸易,技术、信仰、文化的传播等,以素描般的全景图方式,重现各个时代的海域及周遭环境的特征。叙事上打破了将陆地视为历史描述重点的传统思维,引领读者从海洋这个新的角度观察中国历史的侧面,探索东亚历史与海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日本战国时代,开始于1467年日本的应仁之乱,当时是室町幕府后期,日本各地的大名纷纷以下犯上,战乱频仍。这期间,日本各大军事势力不断互相兼并,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本书以日本各地大小家族为纲,对日本战国武将经历进行详细介绍,全方围呈现日本战国历史中的武将事迹、事件细节,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脉络,从而成为一本能够横向展现日本战国历史的读物。
玄奘诞生的时代,世界正发生着巨变。中国刚刚改朝换代,古罗马帝国挥别古典时代,迈向 中世纪 。无数金发碧眼的商人,骑着骆驼、良驹,沿着延绵万里的 丝绸之路 ,自由往来于东亚和地中海之间。 而千百年来,伟大翻译家玄奘的身影,也不断在丝绸之路和历史的彼端浮现。他以旺盛的好奇心、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的意志力,不仅带回、主持翻译了六百多卷珍贵的佛典,还以一部《大唐西域记》记录下了自己在丝绸之路上的所见所闻。 在本书中,日本著名的亚洲文化学者前田耕作,以《大唐西域记》为主线,引领读者再次踏上丝绸之路,体验前人未曾涉足的东西方文明交流之旅。读罢本书,或许我们能更明白为什么玄奘在丝绸之路上走得比任何人都更远、更久。
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耶路撒冷的历史,就会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 的模样。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 教、犹太教和 三大 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奥里以客观、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顺序,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故事。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