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法国考古学家博塔的团队在伊拉克摩苏尔东北的一个小村庄附近挖出了几块奇怪而有趣的浮雕和刻着铭文的石头,一个神秘古文明的面纱自此被揭开。这个古文明就是亚述。 从公元前23世纪见于历史记录,到公元前612年帝国首都尼尼微沦陷,亚述约2000年的历史,是一个底格里斯河畔小城邦经过几起几落,成为横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然后又骤然陨落的故事。 同罗马一样,亚述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城邦。这个城邦就是阿淑尔。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淑尔获得政治独立。在接下来的300年里,即所谓的古亚述时期,它是一个由民众大会和君主共同统治的贸易城邦,通过锡和纺织品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从公元前1700年左右开始,阿淑尔陷入300多年的 黑暗时代 ,被米坦尼等外部势力支配。 公元前1363年左右,阿淑尔摆脱米坦尼控制,开始蜕变为一个领土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奥斯曼帝国即将落败,结束在这里4个世纪的统治;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 分歧从一开始就难以调和。从19世纪末首批犹太定居点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以及2002年以来修建的隔离墙 对于同样的事件,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 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
西方对古埃及的迷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而收藏埃及文物的做法早在古罗马就已相当普遍。没有什么能比在埃及的黄沙中挖掘法老时代的黄金宝藏更令人兴奋。几个世纪以来,尼罗河的文物一直是西方人想象力和灵感的源泉。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门真正的学科 埃及学。 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埃及学的鼎盛时期,这一复杂年代见证了所有伟大的发现,促使西方反复出现 埃及热 。这一学术研究与探险故事的黄金时代以两个划时代的事件为始终:1822年商博良破译象形文字,以及整整100年后图坦卡蒙墓的发现。前者提供了解开法老文明之谜的钥匙,促使人们不顾一切地不断前往埃及寻找更多文物;后者展现了法老文明的繁荣和复杂,为西方在埃及的主导地位敲响了丧钟。 剑桥埃及考古学家托比 威尔金森的《黄沙下的世界》以埃及学发展的时间线为主轴,对埃及学
稳定的季风与山海并存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南亚的气候与物质条件。这里是南亚次大陆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中心,历史上中国、印度乃至阿拉伯文明随着东来西往的商人来到这里,与本地的一切交汇。16世纪,欧洲人抵达东南亚,将这里带入大航海时代,东南亚逐步成为开放与多样性并存的国际化区域。从世界遗产吴哥窟与婆罗浮屠,到手工艺、表演和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元素,随着季风而来的新思想不断被融入本土框架,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特征。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精选400余件时间跨度约6000年的大英博物馆珍贵藏品,展示在东南亚这片土地上不曾间断的跨文化互动。这些藏品涉及东南亚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珍贵的金银器、瓷器、雕塑和串珠,到日常使用的皮影、蜡染布料、乡土乐器与编织器物,在呈现原材料、艺术审美和制作技术多样性的同时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是一个关于殖民、战争和抵抗的血腥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多样、动人的故事。在这部开创性的雅俗共赏的著作中,屡获殊荣的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尤金·罗根广泛利用五个世纪的阿拉伯资料,将阿拉伯人的经历放在其关键的历史背景之中,从阿拉伯人自己的视角加以客观呈现。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涵盖了从北非到阿拉伯半岛的整个阿拉伯世界,探索了近现代阿拉伯历史的方方面面。从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征服开始,到欧洲帝国主义时代、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竞争,再到现在的美国霸权时代,罗根生动描绘了五百年来阿拉伯人身份的演变过程和争取国家主权、实现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探究了当今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充满权威睿智的学术洞见。在世界不少地方,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性格常被严重误解。对于任何想要
本书立足于区域史的视角,对朝鲜半岛古代史中的焦点问题、重点问题和盲点问题进行了比较集中的研究。在檀君朝鲜、卫氏朝鲜、高句丽与新罗等领域都有创新和突破。从区域结构的视角来看,在古代的前期,大同江流域才是朝鲜半岛经济文化的重心;而古代的后期,半岛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至庆尚道、忠清道、全罗道三道,北方旱作农业区衰败,仅是朝鲜王朝开发程度较低的边疆地区。朝鲜王朝向半岛东北部的扩张进展一直是比较缓慢的,在清代康熙年间穆克登查边以后,中朝两国始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河,朝鲜半岛这一自然地理区域与朝鲜王朝这一政权的疆域才最终相吻合。
詹姆斯 阿基利斯 柯克帕特里克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海德拉巴宫廷的常驻代表,他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年轻莫卧儿贵族女子 海尔 妮萨,为与她结为夫妻而冲破了社会、政治、种族和宗教上的重重障碍。柯克帕特里克的浪漫爱情故事并非孤例,在这个时代的印度,每三个英国男性当中就有一人与印度女性共同生活,他们跨越文化鸿沟,成为所谓的 白莫卧儿人 ,而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得到历史学探索的群体。 英国历史学家威廉 达尔林普尔基于对18世纪档案、书信与日记的详尽研究,以小说般精彩的文笔,扣人心弦地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重新审视了英属印度建立前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英印关系,生动再现了这个满是阴谋背叛、后宫政治和谍报活动的历史世界。
本书是关于东南亚地区的一部通史,全面介绍了东南亚的历史,从我们对其文明和 模式的 早认识一直到 。结合环境、社会、经济、性别等问题,讲述了一个多维度的东南亚历史,从 早的时代直到。作者认为虽然该地区仍然是一个高度多样化的 、种族和政治制度的混合体,但需要 多的关注如何管理这种多样性,同时接受新的思想和技术。与此同时,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东南亚如何为普遍的以 为中心的历史模式提供一种不一样的方案。作者秉持“在东南亚研究东南亚,为东南亚人研究东南亚”的情怀,以乐观的笔触展现东南亚社会深层循序渐进的变动和发展,提倡 视角下的东南亚区域理念。在 视域下,东南亚保留抑或重获了作为“关键而危险的十字路口”的历史特性,即一个在贸易、移民和思想领域都相当开放的交汇之地,或可说还包括环境。可以说这是近年来
《太极虎韩国》记述了韩国1953年至今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路。作者走访了韩国各领域专家,从商业到政治、企业高管到航天航空飞行员、从音乐人到体坛名将,多角度为读者透视韩国战后的崛起之路。从“最贫穷、最没有前途的国家”发展为亚洲续日本后又一经济强国。《太极虎韩国》全书由五部分组成:部分,根基,记述了韩国古代的佛学、儒学及资本主义萌芽;第二部分,文化符号,记述了韩国的文化发展及韩国人的奋斗精神;第三部分,现实生活,记述了韩国政治、媒体与商业经济发展;第四部分,韩式生活,记述了韩国影视、饮食、音乐等丰富的生活特色;第五部分,韩国特质,记述了韩国防御性民族主义精神、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妇女地位与职场竞争问题。
1805-1905年,苏格兰克拉托的洛家族中有许多成员奔赴印度为大英帝国的殖民事业效力,在这一百年里,他们经历了诸多戏剧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韦洛尔的大国杀、征服瓜哇、废黜奥德的孩童国主、阿富汗战争的灾难,援救勒克瑙和奇特拉尔、以及1857年印度大兵变等,也体验了远离故土的种种磨难,如银行破产、瘟疫和热病、儿童和产妇的死亡。他们在尘主飞扬的酷热乡间缓慢行进,涉足的地点从酷热的马德拉斯到喜马拉雅山麓再到冰天雪地的阿富汗,并顽强地生存下来。他们见证了英国殖民史中最惊人的暴行。一些人甚至身处其中、被对手残醋对待,同时又以暴制暴。斐迪南·芒特不仅发掘了自己祖母家族的过去,也生动呈现了很多英国人想要忘记的大英帝国在印度的血腥历史。这是一部关于爱情、战争、阴谋和背叛的传奇史诗,再现了印度历史中浓墨重彩的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外诸民族间的抗争与流动,足与西方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代相匹敌,甚至超过其规模。与中原王朝的接触使周边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中原王朝内部也出现了“胡化”“蛮化”现象。这种双向的“中华化”让一个迥然异于秦汉社会的“新的中华”最终形成。汉民族乃世界上优选的民族,川本芳昭一直关注其形成过程极其与周边诸民族的互动关系。上至汉唐,下至辽、金、元,川本芳昭从比较史的视角出发,考察鲜卑、乌丸等北方民族,獠、羌等西南民族,以及朝鲜与倭国的“中华化”,以宏大的视野展现了东亚古代的民族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