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内省,造就出许多性格分明的人物──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 增订版增加了从工业革命至二次世界大战这一部分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欧洲文明演进的思考:某种欧洲精神能够发展到维持一个完整的欧洲联邦吗?在一个由多种混合起源汇聚而成的文明中,欧盟将何去何从?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二战中纳粹的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批判总结,提出著名的 平庸的恶 的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正当性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 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 犹太问题*终解决方案 重要执行者阿道夫 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 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 平庸的恶 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 听命行事 或 国家行为 的借口得
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的一次重大危机。综观整个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历史,其内部冲突与国际矛盾一直层出不穷,从苏南冲突到民主德国的 六 一七 事件,从波兹南事件到匈牙利事件,从 布拉格之春 到波兰团结工会,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苏联与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认识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失败的原因。
内容简介: 《地图上的德国史》(第二版)以六十多幅原创绘制地图加简短说明文字的形式,文图对应地讲述了德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古代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攻防战、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哈布斯堡家族的扩张、马丁 路德的生平轨迹、普鲁士的崛起、俾斯麦的精妙外交体系、两次世界大战的蛛丝马迹 德国历史上种种风云际会,将在地图和文字的交融中,得到最直观、最简明的呈现,便于随时快速查阅,简明扼要理解。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文字和地图进行了修订。
一九四〇年五月十日,在战场和政坛上均 不靠谱 的温斯顿 丘吉尔意外升为首相。时希特勒大军横扫欧洲大陆,英国远征军危在旦夕,英伦之岛或将须臾遭受入侵。 丘吉尔相位未稳,其组建的战时内阁矛盾重重,主张与纳粹媾和的声音不绝于耳;丘吉尔本人似也有了动摇,陷入深忧与自疑 是要不计代价主张和平抑或 不惜代价赢得胜利? 这是历史上的至暗时刻,也是丘吉尔自己的至暗时刻。 在《至暗时刻》中,作者麦卡滕把丘吉尔复原为一个不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聚焦丘吉尔和他的战时内阁,展现他在危急时刻的领袖品质,讲述了1940年5月7日挪威辩论至1940年6月4日敦刻尔克撤退完成的一段激荡历史。
奥匈帝国存在于1867年至1918年,是当时欧洲五大强国(德、英、法、奥、俄)之一,也是地跨中欧、东欧、南欧的一个幅员辽阔、文明辉煌的大国。然而随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奥匈帝国逐步瓦解,奥地利的文化精华也随着大量流失。本书即通过讲述奥匈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过程,为读者立体式地呈现一个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历经沧桑的帝国,并力图探究奥匈帝国社会的历史特点,再现其帝国时代的光辉。
《俾斯麦与德意志崛起》是德裔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 埃克在牛津大学讲学期间多次演讲总结而成的历史研究专著。本书创作于二战结束后,在德意志民族共同反思的大背景下,作者对俾斯麦这一促进德意志民族形成、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人物进行了重新研究,不仅叙述了统一德国、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等关键事件,还对德国政治结构的演变和民族思想的转变进行了反思。俾斯麦,到底是统一德意志的伟人,还是为世界大战埋下种子的恶魔?德意志民族到底为何走上了世界大战策源地的道路?本书作者带你一一回顾。
公元前431年,*阿提卡海上同盟和伯罗奔尼撒联盟这两个实力相当的集团失去互信,势不两立。当时处于领导地位的雅典和斯巴达纠集其盟友为了争夺希腊内部霸主地位和东地中海的*统治权,而发动了战争。这场遍布陆地和水上的战争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虽然中间有一些短暂的军备休战,但因涉及国家众多,以至后世学界称之为 古代世界大战 。 本书以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一部杰出的早期史学著作为写作基础,记录了这场跨越近2500年时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让我们见证了那场令人难以想象的希腊军事浩劫。
本书纵览罗马帝国的起源、兴盛以及衰败的历史发展脉络,描述了地中海的蕞尔小族,用武力和鲜血铸造了一个*的庞大帝国,却*终经受不住岁月摧残、蛮族打击而走向灭亡的2000年历史进程。作者文笔犀利,笔下人物栩栩如生,大事件具体而微,完整再现历史。血性尚武的罗马人,训练有素的军队,张弛有度的政治制度,后世引为圭臬的法律,泽被后世的建筑、史学和文学,包容的谦卑和博大的胸怀,成就了长年占据环地中海舞台中心,横跨古代亚、欧、非三大洲的 永恒之城 罗马。 世界历史有一套(白金版)系列书目: 《罗马帝国:霸主养成记》《英帝国:日不落之殇》《德意志:铁与血的历史》《法兰西:卢浮宫里的断头台》《俄罗斯:双头鹰之迷思》《美利坚:背着猎枪的拓荒者》
近代早期欧洲扩张成功的原因,西方学界常用 军事革命论 来解释:中世纪晚期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推动了军事革命和国家创建,由此赋予欧洲国家以竞争优势,使其可以主宰非西方政治体。 剑桥大学教授杰森 沙曼认为这一观点夸大了欧洲在历史上所具有的优势。在本书中,他仔细考察了近代早期欧洲人在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扩张,提出与传统诠释对立的犀利观点:在近代早期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军事革命的成果并未在其海外征服中发挥重大作用,欧洲人的技术、战术在东南亚及非洲的丛林里很难施展威力;而在美洲,传染病造成几百万当地居民的死亡,才使得欧洲人轻易摧毁当地政权;面对强大的莫卧儿王朝和明清帝国,葡萄牙人是依靠顺服策略和当地政权对海上贸易并无兴趣的倾向才拓展了海上贸易;荷兰和英国进行扩张和征服的主体是获得特许权的公司
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内省,造就出许多性格分明的人物──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 增订版增加了从工业革命至二次世界大战这一部分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欧洲文明演进的思考:某种欧洲精神能够发展到维持一个完整的欧洲联邦吗?在一个由多种混合起源汇聚而成的文明中,欧盟将何去何从?
1948年、1961年两次柏林危机,危急万分,堪称冷战温度计的爆表时刻,但最终都化险为夷。柏林危机见证了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与苏联由盟友转变为敌人,进而在德国相互较量的故事。
1944 1949年间希腊三次内战。作为冷战起源时期的重要国际危机,希腊内战在许多方面影响了战后初期的世界格局,甚至影响了1945年中国国共谈判之前双方对局势的判断。内战结果让希腊在当时走上了与其他被苏联控制的卫星国所不同的发展道路,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在巴尔干对抗苏联的重要盟国。
着眼于中世纪欧洲世界,分析大学与官僚系统在德国近代化中的作用,考量 二战 后再次统一的德国将占据怎样的位置,通过诸主题描绘出 欧洲中的德意志 的形象。日耳曼世界、神圣罗马帝国、宗教改革、*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 两千余年的激变,以通史形式一一厘清要点。
本书介绍了从米诺斯文明至诸希腊化国家被并入罗马帝国版图这段时期的希腊史。叙述之路以米诺斯王宫和迈锡尼城堡为起点,穿过了黑暗的世纪,一直通往希腊城邦国家的开端,以及希腊文化在地中海地区的传播。僭主政治等统治形式、雅典和斯巴达、伯罗奔尼撒战争、马其顿的崛起、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以及*后的继业者战争共同构成了这部激动人心的小书。
本书全面客观地反映反映莫卧儿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全貌,全书分为三部,用二十多万字的篇幅对莫卧儿帝国整个兴衰史作了简明系统的叙述。在时空上纵贯数百年,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惊心动魄,历史事件人物繁多,各具其貌,历经沧桑。本书力图通过追寻莫卧儿帝国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轨迹,反映出莫卧儿帝国社会的历史特点。
圣殿骑士们既是修道士,也是骑士。 但更广为人知的是他们的骑士身份,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大都是他们的军事成就和政治声望 而关于他们作为修道士的日常生活却鲜有论述。实际上,圣殿骑士团的大多数成员都生活在远离战场的庄园内、城堡里,甚至和其他宗教修会的修道士一样过着团体生活。 那么,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如何管理自己的庄园和资产?哪些人利用捐赠支持过他们?哪些人租用过他们的土地?又有哪些人曾经和他们一起生活? 海伦 尼科尔森利用各种现存史料,包括世俗法庭和教会法庭的记录、纳税记录、庄园账目和遗嘱,以及考古证据等,为我们构建了一幅欧洲圣殿骑士团的生活图景,为进一步了解圣殿骑士团提供了另类参考。
德意志帝国通常是指从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到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统领下,德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均取得了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德意志独特道路,即起步较晚的国家有效利用国家型资本快速实现现代化,但根植在骨髓里的扩张基因使它迅速走向灭亡。本书力图通过对德意志帝国发展轨迹的叙述,展现一个迅速崛起而又急速败亡的新帝国典型。
本书由美国历史学家玛丽 普拉特 帕米利所著。全书共分26章,每一章凝练却包罗万象,章节间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 系,全部利用历史事件将俄国历史串联起来,趣味性强,通俗易懂。
作者: 刘为 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书号 :978-7-308-18991-0 预计出版日期: 2019.03. 开本及净尺寸: 16 开 150x230 字数: 93 千 页码: 123 装帧: 平装 定价: 40 元 读者对象:一般读者 上架建议:文化读物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爆发了影响深远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在战争接近尾声时,人们试图寻找一些办法防止战争再次爆发, 神圣同盟 应运而生。 神圣同盟 的主导者、 两面神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自幼受启蒙思想影响,对内施行自由主义改革,但1812年打败拿破仑、挽救整个欧洲后,其执政理念陡然改变,成为压革命、维护君主专制的保守主义者。他提出了创建 神圣同盟 和 欧洲协调机制 的外交构想,试图称霸欧洲,甚至插手美洲事务。 本书以亚历山大一世缔造 神圣同盟 的过程为主线,辅以对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的政策描述,解读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分析了亚历山大一世的心态转变历程,以及美国、英国、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诠释了没有具体内容、仅凭兄弟友爱结盟的 神圣同盟 为何会遭到反对,以及美国为何从
本书为 地图说史 丛书第一批四种书目之一,本次请作者改版修订后推出第二版。本书以一幅地图配大约千字文的形式,将历史与地理结合,以直观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法国从古至今的历史。 内容简介: 《地图上的法国史》(第二版)以六十多幅原创绘制地图加简短说明文字的形式,文图对应地讲述了法国从古至今的历史。恺撒的高卢战记、克洛维与法兰克王国的崛起、拿破仑的宏图伟业、启蒙运动的名人们、德法两国的纠结往事、印象派留下的足迹、地中海联盟与法国的21世纪蓝图 法国历史上的种种激越与美好,将在地图和文字的交融中,得到最直观、最简明的呈现,便于随时快速查阅,简明扼要理解。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文字和地图都作了修订。
本书为 地图说史 丛书第一批四种书目之一,本次请作者改版修订后推出第二版。本书以一幅地图配大约千字文的形式,将历史与地理结合,以直观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古希腊时代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五十多幅原创绘制地图加简短说明文字的形式,文图对应地讲述了古希腊自克里特岛文明初萌到希腊化时代终结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黑暗时代后城邦的逐步崛起、希腊民主赖以形成的改革三部曲、 历史之父 带你游览希腊人身处的世界、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的纠缠、全盛时期雅典的荣光、古希腊的多处神域圣所与四大运动会、亚历山大的东征壮举和所开启的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说不完道不尽的种种传奇,将在地图和文字的交融中,得到最直观、最简明的呈现,便于随时快速查阅,简明扼要理解。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文字和地图都作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