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年,哥伦布的航行将两个大陆联系在一起,最终造就了一个不仅连接而且纠缠交织在一起的世界。本书以时间为序为我们展示了:美国国家的创建及其经历移民、战争和发明创造后的扩张 ;陷入内战;卷入欧洲战争; 成为世界强国以及 二战 后在建立现代自由国际秩序(法治、人权、开放边界、自由市场)中扮演的角色; 美国的对外冲突,对内面临的种族歧视问题;今日美国的分化与分裂。 美国历史是一场大型的人类政治实践,美国实践基于三个理念:政治平等、自然权利、人民主权。本书记录了400多年来这场实践中有关起因、进程、后果的问题。 美国人缺乏共同的历史背景,并且,在充满裂缝的根基之上建立的共和国也很容易破碎坍塌。 作者吉尔 莱波雷用多元的视角还原逐渐破碎的美国梦的真实历史,希望指引读者找到这个国家的真谛,同时帮助我们
死神来了,也要狂买便宜货!便宜货,让中层和下层也能享受 美好生活 。但,这样一个普通人也能、也会买买买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如何影响了身处其中的个体和社会? 这本书探索了便宜货如何征服美国人。自18世纪以来,各种便宜货便逐渐渗入美国人的生活。在全球工业生产与贸易体系的驱动下,各种家居神器、赠品、礼品、收藏品、新奇玩意儿源源不断地涌现,以各种真实或虚假的承诺,强势改变了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大众心理乃至民族特性。 这不单是一部关于美国廉价商品的历史,也是一个关于欲望、消费主义与全球化的故事。
本书为喜马拉雅热门节目 美国史话 改编作品。主要围绕美国性格讲述美国历史,时间跨度从15世纪到20世纪末,涉及建国、立宪、西扩中,北美殖民者的实用主义,南北战争的困局和突破,美国在国际战争的立场和表现。抓住重要节点、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剖析美国能在短短几百年间成长为超级大国的原因。
《美国史(第13版)》讲述 地理大发现 至今的美国历史。以政治史为经,以经济史、文化史为纬,兼采新文化史、跨国史等多种崭新视角,展现了美国从初生到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历程。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而且叙述流畅,生动活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国通史。
达尔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起源于英国,却在美国结出了格外丰硕的果实。 从内战结束到20世纪初,美国可谓 达尔文国度 ,达尔文的影响无出其右,但也随时间而呈现不同的侧重。大体以1890年为界,此前为镀金时代,美国经济狂飙突进,社会思潮以个人式的达尔文主义为主,鼓吹自由放任、适者生存、丛林法则;此后美国步入进步时代,美国国内矛盾加剧,集体式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跃居主流,作为种族主义、帝国主义的理论依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达尔文主义陷入沉寂,但 只要社会存在掠夺性,它便有可能卷土重来。
本书将费城会议、各州对宪法的批准、《权利法案》的制定这三个事件统合为一体,为读者呈现了一部迄今最完整的关于美国联邦制宪的通史。书中,克拉曼以深刻的洞察力,解释了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经济、政治和宪政斗争的复杂性,并以 祛魅 的方式,讲述了制宪者们的利益冲突如何塑造了美国宪法,以及美国历史本身。其将帮助我们获得一个认识美国制宪过程和美国宪法本质的新视角:传统的制宪史研究强调,推动费城制宪的原因是多元的,而且制宪者在费城会议上起草宪法,是一场建构国家制度的创新活动。克拉曼不否定制宪动因的多元性,但他强调推动制宪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阻止各州出现的 过度民主 ,并强调费城会议起草的宪法与18世纪70年代更加民主的州宪法大相径庭,带有一种内在的 反民主 的保守性。
首度披露大量机密信息 揭开 二战 后期美国大举 招揽纳粹科学家的黑暗内幕 ★ 二战 期间,希特勒拥有十万吨生化武器,为何*终没有使用? ★纳粹德国在 二战 期间就已打破音速障碍?十万吨芥子气炮弹的存量更是盟军闻所未闻? ★波恩大学马桶里捞出的 奥森伯格 名单有何玄妙?为何说它决定了美苏战后的地位? ★从纳粹信徒到美国登月功臣,冯 布劳恩经历过怎样的历程?美国通过 回形针行动 ,到底掌握了多少第三帝国的科技遗产? 二战 后期的混乱岁月中,美国面临诸多艰难抉择,包括如何处理纳粹德国的科学家,他们正是昔日纳粹无坚不摧的战争武器背后的智囊团。一项长达数十年、旨在将希特勒麾下1600多名科学家转移至美国的秘密计划就此展开,这就是 回形针行动 。 这些科学家大多被指控犯有战争罪,为美国效力后却在火箭技术、医疗以及太
香蕉共和国 、经济殖民、拉丁美洲、人类学、环境史、外交、消费主义 《香蕉的报复》揭示了平平无奇的 香蕉 是如何推动洪都拉斯的环境变迁,并引起美国的消费增长。19世纪70年代起,随着香蕉生产的扩大,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洪都拉斯逐渐建立起垄断地位,需要更多的土地,当地人因此被驱逐出他们祖先的家园。不止于此,洪都拉斯人的劳动逐渐被商品化,他们被迫成为出口经济的奴隶。 索鲁里将洪都拉斯的环境恶化和单一经济归咎于现代国际资本主义的影响。当时,跨国公司将种植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旨在充分剥削、赚取利润。在洪都拉斯香蕉产业中,美国跨国公司(如联合果品公司)这类组织严密、财力雄厚的企业扮演着决定性角色。 国际垄断资本的势力在政治和自然环境方面,对洪都拉斯实行着全面控制。跨国资本控制了当地铁路,改变了景观
美利坚合众国虽然历史不长,但却从一个殖民地附属国发展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经历了独立战争、内战、工业化、进步主义运动、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美国历史十五讲(第三版)》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讲述了美利坚文明的历史起源,其在新大陆上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伴随其政治、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成长历程,提供了研究美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线索。全书提纲挈领,引人入胜,是一本优秀的入门读物。
1945年7月,范内瓦 布什向杜鲁门总统提交了《科学:无尽的前沿》 这一报告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奠基之作, 科学是政府理应关心的问题,政府对研究的支持,乃是发展公共福利之必需 成为所谓的 战后共识 。 然而,这一报告或许掩盖了更复杂的现实和更曲折的发展道路。 战后共识 的形成糅合了相互竞争或对立的愿景,经历了无数的妥协、试错甚至彻头彻尾的矛盾。从1921年到1953年,影响领域相对局限的科技政策却搅动了美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和重大事件。 这场漫长的讨论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而画上句号,真正的 战后共识 诞生了:大笔国防资金的投入消弭了政策分歧,麦卡锡主义大行其道,让政治和经济思想界变得沉寂。
在《论美国的民主》中,作者从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出发,探索美国的民主制度及其根源,阐述了美国的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以及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阐明了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并将美国的社会状况、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等与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进行对比,探讨了在世界民主化的潮流中如何借鉴美国的经验与教训,从本国现状出发,发挥民主制度的优点,并减少其弊病。
19世纪80年代到20 世纪20 年代,美国出现了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实践。这个时期被称为 进步时代 。进步时代是美国历具重要意义的时期之一。当时,美国社会正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急剧变革,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也产生了大量的经济社会问题。传统历史学家认为,反垄断、环境保护、禁酒、妇女参政权、儿童保护、产品质量控制成为当时进步主义改革者的重要选择。 有别于传统的历史学家,罗斯巴德在本书中并非向读者详细描述进步时代。相反,他以大量史料为基础,对这个时代进行了革命性诠释,深入分析了当时政策选择背后的原因、推动群体。在罗斯巴德看来,进步主义带来了有组织种族主义的胜利,南部黑人被剥夺选举权,移民终止,联邦政府推动建设的大政府、大企业和大工会三方联盟,对军人形象和征兵的大肆赞美,以及美国的
《大河与大国》讲述了一个双向塑造的故事:美国造就的河流,河流造就的美国。 美国的25000多条河流,总长度300多万英里,遍布全国,如同巨大的循环系统。这些河流从古至今扮演过多重角色:贸易路线、疆界、通道、下水道、水源地、发电站、灌溉渠等。作者讲述了美国河流开发利用的宏大史诗,从殖民地时期的河流通航,到美国工程兵团的探险勘察,从1848年淘金热,到西部目前的水资源争夺,河流常常处于美国社会实验的争论焦点,比如土地私有权、主权、财产权、税收、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等。作者旁征博引,又高屋建瓴,阐明了河流开发与美国历史的密切关系,并且断言美国的河流将继续对美国的未来施加巨大影响。作者用生动的文笔和故事切入这个宏达的话题,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是该领域的杰作。
本书彻底颠覆了美国例外论,以大胆的、全新的全球视角来看待美国的历史。论证美国和其他西欧国家遵循了类似的发展轨迹,走上帝国扩张道路,成为全球化力量的中介。 作者以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分析美国历史。在早期全球化阶段,欧洲军事-财政国家陷入扩张危机,引发英属北美殖民地的革命,美国是帝国殖民的产物。 在现代全球化阶段,美国和欧洲诸帝国一样,困扰于国族建构、民主化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动荡纷争。为了转移矛盾,美国逐步侵吞加勒比和太平洋的诸多岛屿,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帝国列强之一,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重现了欧洲的帝国主义。 在二战后的后殖民全球化时代,民族独立浪潮冲击全球,终结了欧美帝国罪恶的殖民时代。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著作,视野开阔,又有丰富的材料,作者以比较史学的方法指出了全球化进程中殖
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的硝烟还未见尽头,美国对伊朗的战争就将一触即发,中美关系也已到达历史转折关头。二战结束至今的世界动荡,都能在美国身上找到历史根源。 从19世纪*后30年的社会动荡到制造广岛、长崎的末世般核爆,本书作者基于解密资料和档案调查,在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和美菲战争、1914~1918年的一战、1939~1945年的二战中,发现了不会出现在教科书的美国秘史。他们历时5年、耗资千万打造了纪录片及同名畅销书。该书配以200多幅意味深长的珍贵照片与震撼插图,带你洞悉: △ 战争与地区动荡如何成就美国在美洲的霸主地位? △ 美国如何抓住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期,重塑全球秩序? △ 谁在真正左右华盛顿的参战决策? 美国历*关键时刻的关键决策都被本书深刻挖掘和呈现。多位美国总统执政期间的战争决策与国际政治盘算都在这里充
1664年英国打败荷兰,取得 新阿姆斯特丹 的领土,并将其命名为 新约克 ,即现在的纽约。本书讲述的就是在三位荷兰总督的统治时期所发生的故事。 本书作者是被称为 美国文学之父 的华盛顿 欧文。他以风趣幽默的笔法向读者展现了关于纽约的早期记忆,用诙谐的笔触讽刺当时的荷兰殖民者。纽约早期地理和人文、环境、城市建设、居民迁徙与定居在书中亦有体现。同时,本书对于促进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历史角度,本书都极具阅读与收藏价值。
? 长久以来,美国人倾向于将奴隶制视为一种前现代制度,属于这个国家的原罪。但是,年代的隔阂,割裂了奴隶制与美国后来成功的联系,这种看法对于数百万惨遭束缚的奴隶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 历史学家爱德华 巴普蒂斯特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事实:在美国独立后的80年里,奴隶制的扩张推动了美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短短几十年,南方从沿海狭长地带的破旧烟草种植园,成长为横贯大陆的一个棉花帝国,为美国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体,打下了重要基础。巴普蒂斯特认为,内战以前,美国经济上*大的创新是想尽办法通过奴隶制赚更多的钱。奴隶主通过强制迁移和严酷刑罚,强迫被奴役的非洲裔美国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从他们身上压榨出巨额利润,这才使得美国能够牢牢掌握工业革命的关键原料 棉花的世界市场,zui终成为一个拥有全球影
长期以来,欧洲把海上勘探作为帝国扩张的有力工具。自 15 世纪起,航海探险越来越多。除了获取权力和财富,这类航海还提升了国家声望。 早在美国内战前,美国白人就非常渴望在欧洲获得 声望 或 品格 。殖民时代以来,他们就感到这里文化贫瘠,尤其在艺术、文学、科学和时尚方面不及欧洲。尽管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但美国白人在传统的欧洲大国面前仍感到自卑。许多美国人相信,进行像欧洲一样的探索将为美国在国际上赢得梦寐以求的尊重。 美国从独立后到内战前进行了 17 次海外探险,其动机与欧洲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书从其背后的动因入手,讲述了在知识、商业、文化、宗教、奴隶制扩展和外交驱动下的 7 次典型探险,也阐释了这些行为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造成的影响,以及为何国家性的海外探险在内战后几乎销声匿
本书从发现新大陆前的欧洲社会背景讲起,进而介绍了殖民地美洲的情况,以及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书中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进行了分析,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西方文明、科技发展、美国的政治生活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房龙用通俗生动的写法、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枯燥无味的历史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通过本书,读者能够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社会的样貌,进而了解一个现代化的美国是怎样炼成的。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结构复杂的句式,采用简洁、精确的词汇进行表达,以期让读者认识到历史并不晦涩难懂,它可以像故事一样生动,从而培养读者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能以史鉴今,获得启发。
《发掘新闻 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以社会学为背景,将客观性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考察,以此研究新闻专业性和媒介机构。 在研究美国现代报业开端时,着重解剖了两种报道模式 故事模式 与 信息模式 。《发掘新闻 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学视角的新闻事业变迁史,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把报业融入社会体系之中,又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紧紧抓住与 客观性 相关联的新闻表现手段及其源起、目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发掘新闻 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作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读物为广大学者所推崇。
美国以契约精神立国,以拓荒者的精神塑造国家气质,但在国家成长过程中,双手却沾满令后人诟病的种族主义血污。它也是一个幸运的国家,不仅在两次几乎毁掉人类文明成果的世界大战中,都得以远离战火,而且借助战争,一次次地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二战后其更是成为两极格局中的重要一极,至今在全世界炫耀武力和肌肉。本书讲述了从美利坚的建国到 911事件 这段时间的美国历史,涉及了有关美国的政治经济模式,外交思维,流行文化等诸多方面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细节,正是这些历史细节,塑造了当下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成为我们解读美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美国是如何打破孤立主义,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历史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是如何进行的,美国人民面对历史转折关口,又经历了怎样的观念转变?这本书就是美国畅销作家琳内?奥尔森针对上述主题的有益尝试。在对待纳粹德国的态度方面,以查尔斯?林德伯格为首的対德绥靖派,以及聚拢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身边的主战派,成为推动政策走向和局势转变的关键角色。本书也围绕着这两位重要人物,探讨了二战前夕,以及二战爆发后和美国参战前的国际形势、国内政情民心,并详细描绘出精英阶层、知识分子、普通老百姓对待战争、德国人、英国人、犹太人等的态度。是积极干预还是保持孤立,是直面战争还是和平第一,是个人得失还是国家利益?这本书用了28个章节的篇幅,借助扎实的文献资料,以生动的笔触,丰富的
《冰雪王国》,19世纪末,探险家们着迷于全世界一块尚未标记在地图上的神秘区域 北极。1879年7月8日,美国探险船 珍妮特号 从旧金山起航,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始了迈向未知世界的探险。 本书生动讲述了19世纪后期著名的 珍妮特 号极地远征的惊险故事。作者有幸获得当事人留下的私人书信、航海日志,尽可能地还原了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每位探险成员的个性及心境。另外,通过书中描述的媒体对新闻的争夺与渲染、隐藏在探险背后的帝国主义扩张、日益突破进步的科学发现与科技发展,《冰雪王国》为我们描绘出19世纪末迷人而充满惊奇的图景。 这是一部我们认识人类自身以及了解19世纪后期历史的精彩作品。有英文评论如是写道: 我一读完,就立刻翻开*页重读了一遍。
《阿根廷迷思》介绍了阿根廷人的近百个个流布甚广的观念,作者称之为 阿根廷神话 ,其实表达的是阿根廷人心底的各种困惑,涵盖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 比如阿根廷是一个欧洲国家,还是一个美洲国家;阿根廷资源丰富,本应该成为澳大利亚或加拿大,但为什么没有;阿根廷看上去似乎没有种族主义,但为什么没有其他拉美国家那么多有色人种;探戈号称阿根廷的音乐符号, 但会跳探戈的人却很少 作者以轻松的笔触介绍了这些迷思的由来,但诉求却是严肃而沉痛的。作者痛惜于将近一个世纪的停滞,感叹阿根廷就像一个拒绝醒来的迷梦,不弄清楚阿根廷人到底是谁,这个国家就没有办法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