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生活、工作了六十年,这里相当于我的第二个家。但与此同时,我始终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东方人。因此,我具备内外双重的视角:能以美国公民的视角从内部深度观察美国社会,又能以东方人的 他者 角度去看美国 这就是我要写这本书的理由。 许倬云 《美国小史》的作者许倬云先生在美学习工作和生活了六十余年,他将其东西方历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与在美国社会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以极为精简的文字,介绍了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近三百年的历史。 附录为有关中美关系史的回顾、许先生就中国经济建设发出的建言,以及一份推荐书目,许先生选取的十二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宏观的框架,从历史来理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 许先生深厚的历史学养,令这本 小史 具有明确的大众面向,可读性强、通篇精彩。
1492年,哥伦布的航行将两个大陆联系在一起,最终造就了一个不仅连接而且纠缠交织在一起的世界。本书以时间为序为我们展示了:美国国家的创建及其经历移民、战争和发明创造后的扩张 ;陷入内战;卷入欧洲战争; 成为世界强国以及 二战 后在建立现代自由国际秩序(法治、人权、开放边界、自由市场)中扮演的角色; 美国的对外冲突,对内面临的种族歧视问题;今日美国的分化与分裂。 美国历史是一场大型的人类政治实践,美国实践基于三个理念:政治平等、自然权利、人民主权。本书记录了400多年来这场实践中有关起因、进程、后果的问题。 美国人缺乏共同的历史背景,并且,在充满裂缝的根基之上建立的共和国也很容易破碎坍塌。 作者吉尔 莱波雷用多元的视角还原逐渐破碎的美国梦的真实历史,希望指引读者找到这个国家的真谛,同时帮助我们
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 依附理论 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 加莱亚诺出版了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他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开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 这些 血管 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
这本书讲述的,是 美国何以成为美国 的故事。 故事该从哪里讲起呢?或许,可以从1492年哥伦布踏上美洲大陆讲起,全.球化的齿轮自此开始转动,世界的东半边和西半边不再彼此隔绝。也可以从五月花号载着一群 朝圣者 登陆讲起,这片陌生的土地被称为 新英格兰 ,于是 旧欧洲 在 新大陆 开枝散叶,西方文明翻开了新篇。 可是,等等,这些都只是一小群白人的故事。那些在哥伦布抵达之前就世代居住于此的美洲原住民会讲述另一个故事,关于侵略和瘟疫、驱逐和鲨戮。那些从遥远非洲被贩运而来的黑人也有自己的故事要讲,关于劫掠和奴役、压迫和反抗。开国元勋约翰 亚当斯的妻子阿比盖尔会告诉你,她的丈夫虽然在那份 人人生而平等 的宣言上签了字,私下里却声称女性因 柔弱 而不适于承担投票或是 管理国政 这样的大事。 故事从来都不止一种讲法。 合
《美国史(第13版)》讲述 地理大发现 至今的美国历史。以政治史为经,以经济史、文化史为纬,兼采新文化史、跨国史等多种崭新视角,展现了美国从初生到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历程。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而且叙述流畅,生动活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国通史。
本书为美国知名政治学家约翰 赫伯特 奥尔德里奇(John H.Aldrich)于1995年首次出版的美国政治和政党研究经典之作《为什么政党是必要的?美国政党政治的起源与转型》的修订版。全书通过对美国政党历史和政党政治的研究,回答了关于政党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美国政党是如何形成的,又或者说,在美国为什么是政党,而非其他组织,成为政治权力分配中的主要角色? 奥尔德里奇调查了美国政党发展的关键事件,展示了它们如何应对民主的三个基本问题:如何控制竞选公职的人数,如何动员选民,以及如何获得并保持实现执政后目标所需的多数票。 作者通过研究二战以来政党特征的深刻变化,特别是考虑到当代正在发生的变革,包括南方共和党的崛起,以及这些变革所取得的成就,而将这一创新性的叙述延伸到今日。最后,本书对政党制度,特别是美国的两党制进行
这是一部美国开国元勋富有启发性的财务史,揭示了他们的个人财务如何影响了美国宪法的制定和美国的诞生。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在宣言的结尾处写下这么一句话: 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神圣的荣誉,互相宣誓。 建国者们的生命和荣誉确实悬而未决,但他们的财产又是什么呢?他们通过独立得到了多少,又失去了多少?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对自由和正义,以及对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命运产生了哪些挥之不去的影响? 通过仔细研究建国者们的财务状况,以及他们为塑造一个新国家而做出的前所未有的决定,本书尝试回答这些重要而及时,且前人几乎从未探究过的问题,并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原因和进行方式进行全新阐释。在人们对脆弱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不平等有了更为深刻认识的今天,这本书的意义尤为重大。
首度披露大量机密信息 揭开 二战 后期美国大举 招揽纳粹科学家的黑暗内幕 ★ 二战 期间,希特勒拥有十万吨生化武器,为何*终没有使用? ★纳粹德国在 二战 期间就已打破音速障碍?十万吨芥子气炮弹的存量更是盟军闻所未闻? ★波恩大学马桶里捞出的 奥森伯格 名单有何玄妙?为何说它决定了美苏战后的地位? ★从纳粹信徒到美国登月功臣,冯 布劳恩经历过怎样的历程?美国通过 回形针行动 ,到底掌握了多少第三帝国的科技遗产? 二战 后期的混乱岁月中,美国面临诸多艰难抉择,包括如何处理纳粹德国的科学家,他们正是昔日纳粹无坚不摧的战争武器背后的智囊团。一项长达数十年、旨在将希特勒麾下1600多名科学家转移至美国的秘密计划就此展开,这就是 回形针行动 。 这些科学家大多被指控犯有战争罪,为美国效力后却在火箭技术、医疗以及太
本书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通过档案研究和话语分析,考察了18世纪晚期以来精英发明的关于美国文明特性、地缘政治身份和国际角色的叙事如何塑造美国的自我理解和外交政策,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形成的新国家身份叙事作为一种帝国话语在冷战时期如何推动了 西方 的形成,激发了美国的对外干预,振奋了美国人的精神,并加快了冷战终结的进程。本书为外交史研究提供新的阐释维度,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战略形成过程的理解。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美国社群角度,将塑造美国的社会、政治和历史力量的复杂相互作用编织在一起。从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到美国人之所以成为美国人,个人与国家的故事相互交织。作者通过解读社群在这个国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来审视在不同时空中塑造着美国人生活的复杂的历史力量,全面回顾美国社群、历史、政府、文化和政治,理解美国的过去,真正读懂美国。 其中,不仅包括美国历史中那些传统的转折点和分水岭事件,围绕着美国历重要的争论和冲突 独立、新兴的民主、奴隶制、西进定居、帝国扩张、经济大萧条、战争、技术变革,持续记录不断重塑当地生活环境的重大事件;也通过细节刻画,如北达科他州密苏里河上游的曼丹村民的视角来展示美国西部的领土扩张,非裔美国人在南卡罗来纳海岛的经历来介绍重建时期的政策,真正从独特的大陆视
美利坚合众国虽然历史不长,但却从一个殖民地附属国发展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经历了独立战争、内战、工业化、进步主义运动、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美国历史十五讲(第三版)》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讲述了美利坚文明的历史起源,其在新大陆上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伴随其政治、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成长历程,提供了研究美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线索。全书提纲挈领,引人入胜,是一本优秀的入门读物。
《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第8版)(上下册套装)》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对美国过往历史引人深思的描述,追溯了美国社会何以呈现为她今天这种样式,发展到如今的政府形态。行文关注普通民众与特殊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把对政治事件的讨论与其对社会及经济生活的影响紧密结合到一起,对起源和文化背景各异的所有美利坚民族、社会各阶层及他们的生活和经历做了详尽的描述。作者们富有想象力的分析,揭示了自1492年到2016年这500多年来塑造了和正在重新塑造美国社会的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上册叙述了1492 1877年的历史,下册则叙述了1865 2016年的历史。上册叙述1492 1877年的历史,下册叙述1865 2016年的历史。
一部开创性的、激动人心的中国工人修建横贯大陆铁路的历史,华工帮助打造了现代美国,但直到现在才从历史的阴影中现身。 成千上万的华工从大洋彼岸来到美国寻找他们的财富。他们聚集在横贯大陆铁路的西部工地上,花了数年时间在内华达山脉积雪的悬崖上炸开隧道,在炽热的犹他州沙漠上铺设铁轨。他们的汗水和鲜血将美国的东西部连接起来。但是,那些在这些危险的工作中幸存下来的人将遭受另一种死亡:一种历史性的死亡,他们首先被推到美国社会的边缘,然后又被推到公众记忆的边缘。 在这部开创性的作品中,获奖学者张少书利用前所未有的研究来重现中国铁路工人的故事,肯定他们在重建美国中发挥的作用。本书是对历史不公的一次宝贵纠正,将这些 沉默的钢钉 重新放回他们在美国奇迹中应有的位置。
本书是霍布斯鲍姆的晚年文集。这些论文和讲演发表于2000 2006年,针对世界各地的不同听众,试图阐述和解释当今世界或其中大部分地区所处的情势。本书的论述集中于五个领域:战争与和平在21世纪的发展,诸世界帝国的过去与未来,民族主义的性质与其不断变化的语境,自由主义民主的前景,以及政治暴力和恐怖主义的难题。
本书将费城会议、各州对宪法的批准、《权利法案》的制定这三个事件统合为一体,为读者呈现了一部迄今最完整的关于美国联邦制宪的通史。书中,克拉曼以深刻的洞察力,解释了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经济、政治和宪政斗争的复杂性,并以 祛魅 的方式,讲述了制宪者们的利益冲突如何塑造了美国宪法,以及美国历史本身。其将帮助我们获得一个认识美国制宪过程和美国宪法本质的新视角:传统的制宪史研究强调,推动费城制宪的原因是多元的,而且制宪者在费城会议上起草宪法,是一场建构国家制度的创新活动。克拉曼不否定制宪动因的多元性,但他强调推动制宪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阻止各州出现的 过度民主 ,并强调费城会议起草的宪法与18世纪70年代更加民主的州宪法大相径庭,带有一种内在的 反民主 的保守性。
1960年代,全世界几乎是一片运动的海洋,而美国的运动不仅如万花筒般名目纷繁,其主张更是堪称此后几乎所有社会运动的鼻祖。 《美国1960年代》所讲述的社会运动,始于格林斯伯勒的静坐示威,终于1973年一些美洲原住民在伤膝谷起义和美军从越南回国。其间有 自由乘车 、休伦港集会、 密西西比之夏 、伯克利学运、塞尔玛游行、反越战、 爱之夏 、黑人力量、芝加哥大会、嬉皮士、棕色力量、妇女解放 为什么数百万美国人会投身社会运动,为什么他们会走上街头? 这是《美国1960年代》要探讨的问题。 借由对当事人的采访、全国各地校园和档案馆收集的 地下 手稿以及诸多主流叙述,历史学家特里 安德森教授从格林斯伯勒开始,揭示了一个事件是如何在另一个事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在1970年代初爆发成了行动主义的万花筒。民权、学生力量
这是一部剖析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西方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著作。 现今的经济学研究一直将焦点放在20世纪初期的经济危机,试图将它研究透彻以避免人类重蹈覆辙。围绕这个话题,学者们推出了很多理论,比如这次经济危机是否因为德国、美国领导人的行为加剧;西方各国政府在危机中是否鼓励了极端主义;人类应该怎样认识新的经济危机;在当今正在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应该采取怎样 正确 的行动? 对于这些问题,三位作者在书中作了回答,同时细致地阐述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机制;评论了政府的策略;总结了解决危机的策略,让现今的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对经济危机产生更深层的认识。
在美国历史中,美洲土著居民通常被历史学家们忽略,他们要么是白人需要克服的障碍,要么被排除在美国自独立建国到成为强大国家的奋斗史之外,即便美国历史上最持久的印第安人也没多少故事被传颂。不过,近年来这种长期忽视美洲原住民历史的形势正在改变,许多新一代的学者坚持认为,任何完整的美国历史都不应该抹杀美洲原住民尤其是印第安民族为生存和复兴所做的努力。 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内德 黑鹰将五个世纪美洲的征服者们和原住民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从西班牙殖民探险到20世纪末美洲原住民自决的兴起,展现了美洲原住民的光辉事迹,提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观点,在对美国历史的重述中承认了美洲原住民持久的力量、能动性和生存合法性,对美国两百年的历史进行了更真实的描述,使本书成为一部优秀的著作。
《大河与大国》讲述了一个双向塑造的故事:美国造就的河流,河流造就的美国。 美国的25000多条河流,总长度300多万英里,遍布全国,如同巨大的循环系统。这些河流从古至今扮演过多重角色:贸易路线、疆界、通道、下水道、水源地、发电站、灌溉渠等。作者讲述了美国河流开发利用的宏大史诗,从殖民地时期的河流通航,到美国工程兵团的探险勘察,从1848年淘金热,到西部目前的水资源争夺,河流常常处于美国社会实验的争论焦点,比如土地私有权、主权、财产权、税收、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等。作者旁征博引,又高屋建瓴,阐明了河流开发与美国历史的密切关系,并且断言美国的河流将继续对美国的未来施加巨大影响。作者用生动的文笔和故事切入这个宏达的话题,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是该领域的杰作。
1929年10月24日,美国遭受了灾难性打击。不是因为炸弹袭击,也不是因为自然灾害 尽管两者在接下来的 15年里都发生了 而是因为至今为止全球*规模的股市崩盘。 就是在这个 黑色星期四 ,大萧条开始了。 本书告诉我们,大萧条并不是凭空降临的,它展示了奢华繁荣的20年代,揭示了股票崩盘、银行倒闭所引发的混乱,还有那些试图阻止这场灾难的关键人物,以及德国臭名昭著的法西斯独裁者的崛起,并且探讨了后人是如何记述这段历史的。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的高度繁荣到迅速萧条的历史,对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萤火虫 系列历史读物网罗中外历史发展长河的的各个时期,用海量的精美图片、丰富的一手资料、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业内专家的深入分析、逗趣的主题专栏和轻松幽默的文风,带你领略人类历史的方方
作者以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学术视角、丰富的实践经历、拉美作家特有的浪漫笔触,对墨西哥民族性进行了深刻而有趣的探讨。比如认为墨西哥男性像本国特有物种美西螈一样,具有终身的幼年性,冲动、野性、忧郁、依恋和崇拜女性 而这种民族性,在墨西哥独立以来逐渐向现代化国家演变的过程中,对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墨西哥的政治似乎永远处于变革的前夜,但是每次变革总是延续此前的种种缺陷,似乎永远无法 成熟 《墨西哥的忧郁:身份与囚牢》兼具有思想价值与可读性,是认识当代墨西哥与墨西哥人的引路之书。
本书基于大量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档案和未出版的私人信件,从全新的视角重新阐释了美国独立战争、美国首都的建设、美国内战,深刻剖析了法国力量对美国建立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法兰西就没有美利坚。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亟需一支生力军的加入,打破力量的平衡,实现战局的扭转。所有欧洲的政治家一致认为,这支力量就是美国。作者以史为鉴,告诉美国政府,与法国结盟则美国兴,因此美国加入法国所在的协约国集团是英明之举,而历史的走向表明,作者的观点是科学的、透彻的、高瞻远瞩的、预言性的。
目前全球关于美国国家监听主题的图书已有一些,但还是以记者和职业作家所著为主,偶尔也有一些亲历者的回忆录问世,而像《窃听帝国》这样由业内专家完成的专著并不多见。 本书融专业性与可读性为一体,以 9 11 事件、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追捕萨达姆、猎杀本 拉登、斯诺登事件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件,以及 三叶草 行动、 星风 专案、 锆石 计划等鲜为人知的计划与活动为抓手,对美国情报部门如何在数十年间逐渐形成对全球的监听系统和一些重点事件进行了基于文献的侧写,其中部分内容系在国内首次详细披露。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读者可以了解美国的国家监听活动是如何一步步跨过红线,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对全球 一网打尽 的监听体系;读者也可以了解斯诺登等人是如何以个人的渺小之力,努力揭发美国的监听黑幕;读者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
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依附理论”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出版了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他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开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这些“血管”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
《冰雪王国》,19世纪末,探险家们着迷于全世界一块尚未标记在地图上的神秘区域 北极。1879年7月8日,美国探险船 珍妮特号 从旧金山起航,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始了迈向未知世界的探险。 本书生动讲述了19世纪后期著名的 珍妮特 号极地远征的惊险故事。作者有幸获得当事人留下的私人书信、航海日志,尽可能地还原了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每位探险成员的个性及心境。另外,通过书中描述的媒体对新闻的争夺与渲染、隐藏在探险背后的帝国主义扩张、日益突破进步的科学发现与科技发展,《冰雪王国》为我们描绘出19世纪末迷人而充满惊奇的图景。 这是一部我们认识人类自身以及了解19世纪后期历史的精彩作品。有英文评论如是写道: 我一读完,就立刻翻开*页重读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