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紧凑、同质、紧密团结,害怕无序;美国,庞大、开放,害怕经济危机,不断谋求国际市场。本书即讲述了自1853年以来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分歧、冲突、战争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爱恨故事。通过运用美日两国的文献材料,拉夫伯尔为我们呈现了重新武装日本背后的曲折、现代美日贸易谈判中的紧张、日本在为美国巨额赤字提供资金方面的持续重要性,以及两国开拓中国市场的动力。
“日本”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只是一个国号?生存于现今日本国境内的列岛上的人们,其祖祖辈辈都可以称之为“Et本人”吗?日本果真是一个“均质”的社会吗?日本真可谓一个“孤岛”吗?本书将对世人、包括日本人自身对“日本”及“日本人”的想象提出挑战。这是本书的作者已故日本中世史研究大家的网野善彦通史写作的一次尝试,将向读者展示从地质时代起日本列岛上的人类社会历史这样一幅宏大的画卷,特别是追溯了天皇制、被歧视民及列岛东西社会的差异等许多日本社会的基本问题的起源、形成和变迁的历史,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古老和曲折,而其研究方法的精髓融民俗学与史学为一体,在本书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
本书以日本明治时期哲学家、京都学派代表人物西田几多郎为中心,将其他重要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和辻哲郎等纳入视野,论证明治时期的日本虽表面上呈现西洋文化一边倒的局面,但明治人在精神深处一直留存着传统的宋学思维方式。西田的哲学思想说明:在日本,西方哲学是在旧有的宋学伦理观上被理解、吸收和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