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政治的角度解剖平成时代三十年的大起大落。学识渊博的研究者和资深记者,邀请了解日本政治精髓的3位理论家展开真正的政治讨论:回顾平成这个时代的时候,应该如何看待日本的政治。长期进行政治采访的记者邀请
天正十年(1582)六月二日,在京都发生了一宗改变日本历史走向的事件——本能寺之变。即将结束乱世、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被其亲信明智光秀率兵突袭,寡不敌众,最终在本能寺的烈焰中自杀,享年四十九岁。然而,在
日本浪人,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自年日本侵占台湾,特别是年中国出现个有日本浪人参加的谍报组织——“福州组”,至年中日战争结束的六七十年里,上层浪人与日本政府和军部相勾结,或是为日军侵华提供理论根据,或是在中国大搞阴谋活动,充当战争的纵火者,策动清朝遗老复辟帝制,图谋分割中国领土,并在辛亥革命期间玩弄两面手法,企图从中渔利;下层浪人除充当日本军事谍报机关的鹰犬之外,则肆无忌惮地进行贩毒、走私、暗杀、绑架、敲诈、掠夺,以及贩卖妇女、开设妓院等活动,并且频频挑起事端,或为推动日本侵华推波助澜,或为日军动用武力制造借口……他们有时隐于幕后,有时跳到台前,他们上蹿下跳,煽风点火,搬弄是非,干着蝇营狗苟的勾当,既是日本侵华的帮凶、推手,也是赤膊上阵的罪犯、打手、刽子
本书以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为起点,以1905年《朴茨茅斯条约》签订为结束,在10年历史中讲述了日俄战争从缘起到结束的全过程。书稿内容主要分为“开战”、“战争”、“战争侧面”3部分:其中部分详细讲述日俄两国如何在东北亚地区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在谈判中一步步互相失去信任,进而在国际上英俄对立的背景下走向战争;第二部分以一手史料为根据,全景式再现了日俄战争全过程,对日俄两军战略战术、将领性格、组织结构都有着详细的描写;第三部分描写了5个不同人物在日俄战争中的命运走向,以此展现日俄战争的不同侧面。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几乎全国都沦为废墟,民生凋敝,生产能力退回到了1931年的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日本经过20多年的奋斗,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创造了被许多追赶型国家羡慕和模仿的“日本奇迹”。在经济起飞的同时,日本的政治、企业、教育、文化等各方面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一个与旧日本帝国完全不同的新国家。本书描写了从1945—1973年期间日本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记录了28年间日本国家重生的艰难历程。 本书是“日本三部曲”的后一部,它和《国家的启蒙》《国家的歧路》一起,组成了日本近代史长卷,反映了1853—1973年日本120年的历史,以生动、客观和理性的笔触描写了日本现代化的完整进程:开国-追赶-崛起-歧路-毁灭-重生,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
《拥抱战败》介绍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令人震惊:更迅猛、更无畏、更成功,然而最终也比任何人能够想象的更疯狂、更危险、更具有自我毁灭性……这是一部美国学者的日本史研究著作,文本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与学术资源的复杂性超乎想象。
本书介绍了战后日本人围绕“跨越战后”而发生的种种思考:有人直面日本作为国家及个人作为日本国民的责任,作为“悔恨的共同体”,经过痛苦的反思和艰苦的努力,坚持战后日本的和平道路,使日本重新获得理解与信任;但也有人回避责任,漠视历史教训,将日本的侵华战争与对朝鲜的殖民统治相对比,批评前者的反思为“自虐史观”,致使战争结束60多年后的日本仍然徘徊在战后的十字路口。《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的作者步平希望通过对战后日本战争责任认识问题的历史回顾与理论分析,促使人们思考:如何让历史“跨越战后”,如何让历史认识“跨越国境”。
本书以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为起点,以1905年《朴茨茅斯条约》签订为结束,在10年历史中讲述了日俄战争从缘起到结束的全过程。书稿内容主要分为“开战”、“战争”、“战争侧面”3部分:其中部分详细讲述日俄两国如何在东北亚地区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在谈判中一步步互相失去信任,进而在国际上英俄对立的背景下走向战争;第二部分以一手史料为根据,全景式再现了日俄战争全过程,对日俄两军战略战术、将领性格、组织结构都有着详细的描写;第三部分描写了5个不同人物在日俄战争中的命运走向,以此展现日俄战争的不同侧面。
本书以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为起点,以1905年《朴茨茅斯条约》签订为结束,在10年历史中讲述了日俄战争从缘起到结束的全过程。书稿内容主要分为“开战”、“战争”、“战争侧面”3部分:其中部分详细讲述日俄两国如何在东北亚地区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在谈判中一步步互相失去信任,进而在国际上英俄对立的背景下走向战争;第二部分以一手史料为根据,全景式再现了日俄战争全过程,对日俄两军战略战术、将领性格、组织结构都有着详细的描写;第三部分描写了5个不同人物在日俄战争中的命运走向,以此展现日俄战争的不同侧面。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本书聚焦从1941年4月至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八个月,而非事件本身,从日本视角审视了整个计划的决策过程,集中关注其中的历史细节。本书具有很高的历史资料价值,文笔精炼生动,为二战研究提供了宝贵参照。 作者发掘了大量罕见的日文手材料,提出了多年来一直被众多历史学家忽略的重要问题,例如:为什么军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将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带上危险的道路?为什么他们做出了从一开始就错误的决定?与公认观点不同的是,本书认为,日本领导人其实认识到发动这场战争将带来毁灭与自我毁灭的后果,甚至在发动袭击前的几个月里,日本领导人原本可以避免这一对决。但一方面,日本对中国旷日持久的战争对日本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面临资源短缺的经济困境;另一方面,日本不断扩大其在太平洋
《明治维新》审视了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历史全过程。同样面临来自西方的威胁和压力,日本和中国走上的是不同的反应之路。中国儒家思想偏向于保守退让的应对措施,日本却成功实施了“以夷制夷”思路,建立了现代国家,成为一个能够与西方平起平坐的强国。本书作者秉承这条思路,对日本明治维新中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日本与西方的博弈展开追溯,考察了日本从天皇、幕府到底层农民的方方面面人物对于自我和国家的重新定位过程,重新定义了日本“王政复古”与“维新”之间的关系问题,总结了明治维新期间的种种正方与反方势力及其表现。作者以较日本本土学者冷静的态度,讨论历史事件中内部和外部因素分别所起的作用,从而提供了一种客观公允地评鉴历史的视角。全书史料详实,论证生动,极富可读性。
本书以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为起点,以1905年《朴茨茅斯条约》签订为结束,在10年历史中讲述了日俄战争从缘起到结束的全过程。书稿内容主要分为“开战”、“战争”、“战争侧面”3部分:其中部分详细讲述日俄两国如何在东北亚地区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在谈判中一步步互相失去信任,进而在国际上英俄对立的背景下走向战争;第二部分以一手史料为根据,全景式再现了日俄战争全过程,对日俄两军战略战术、将领性格、组织结构都有着详细的描写;第三部分描写了5个不同人物在日俄战争中的命运走向,以此展现日俄战争的不同侧面。
《明治维新》审视了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历史全过程。同样面临来自西方的威胁和压力,日本和中国走上的是不同的反应之路。中国儒家思想偏向于保守退让的应对措施,日本却成功实施了“以夷制夷”思路,建立了现代国家,成为一个能够与西方平起平坐的强国。本书作者秉承这条思路,对日本明治维新中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日本与西方的博弈展开追溯,考察了日本从天皇、幕府到底层农民的方方面面人物对于自我和国家的重新定位过程,重新定义了日本“王政复古”与“维新”之间的关系问题,总结了明治维新期间的种种正方与反方势力及其表现。作者以较日本本土学者冷静的态度,讨论历史事件中内部和外部因素分别所起的作用,从而提供了一种客观公允地评鉴历史的视角。全书史料详实,论证生动,极富可读性。
《明治维新》审视了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历史全过程。同样面临来自西方的威胁和压力,日本和中国走上的是不同的反应之路。中国儒家思想偏向于保守退让的应对措施,日本却成功实施了“以夷制夷”思路,建立了现代国家,成为一个能够与西方平起平坐的强国。本书作者秉承这条思路,对日本明治维新中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日本与西方的博弈展开追溯,考察了日本从天皇、幕府到底层农民的方方面面人物对于自我和国家的重新定位过程,重新定义了日本“王政复古”与“维新”之间的关系问题,总结了明治维新期间的种种正方与反方势力及其表现。作者以较日本本土学者冷静的态度,讨论历史事件中内部和外部因素分别所起的作用,从而提供了一种客观公允地评鉴历史的视角。全书史料详实,论证生动,极富可读性。
《地狱航船》是部专门描写地狱船上战俘生活的书籍。主要研究日本大量通过货船、商船和军舰转运战俘和平民劳工到日本本土、朝鲜和中国东北、台湾充当奴隶劳工的战争暴行,其聚焦的焦点在于转运途中。由于运输条件非常恶劣,战俘们将这些船只称之为“地狱航船”,或者“死亡航船”。 这本《地狱航船》深度揭露了日本的战争罪行,详细描写了日军违背国际战争法的基本原则,残酷地虐俘、杀俘的种种细节,还写了生存绝境对人性的考验——既有同伴间互相帮助,也有相互间的自相残杀,正因如此,地狱航船愈发充满了罪恶。 关于地狱船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则与潜艇密切相关。数以千计在陆地战俘营幸存的战俘,在日本船上遭到了盟军潜艇的鱼雷攻击而命丧大海。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在盟军情报部门的指引下,很多“友军炮火”多次故意袭击这些船
本书对德川幕府统治之下两百余年的日本历史进行了系统介绍,是作者对前现代日本历史研究的收官之作。这一时期,日本国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进步。在德川家康治下,一种维护大名领地的均势制度被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