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随着明治天皇去世、大正天皇登基,日本开始出现宽松的社会环境,民主主义运动高涨,实现了普选制和政党内阁制。另一方面,军部和右翼势力暗流涌动,*终在1936年酿成了“二二六事件”。从那时起,日本迅速滑向法西斯主义,先是侵略中国,而后向英美宣战,结果不但给世界造成灾难,日本自身也几乎被战争毁灭。本书通过描写1912—1945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勾画了一个曾经充满希望的新兴国家如何走向战争的历程,也分析了日本走上自我毁灭的内在原因。本书是《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一书的续集,这两本书完整地呈现了近代日本帝国开国—追赶—崛起—歧路—毁灭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完整的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故事。日本走向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这段历史,对于认识日本、认识后发国家的发展具有现实
在这部“二战”史经典著作中,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描述了日本于1936—1945年间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遥相呼应,在亚洲发动战争,侵略中国,蹂躏东南亚各国人民,偷袭珍珠港,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展开激战,直至被迫投降的历程。 本书史料极为丰富,许多材料出自当时美、日两国的战时档案,战时日本的公卿贵族、重要军政头目和参战当事人也提供了大量手史料。作者根据史实,生动地描绘了一幕幕战争的残酷场面,揭露了日本战犯制造战争的内幕,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此书英文版于1970年在美国出版后即成畅销书,并获1971年度普利策奖,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被视为名作《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姊妹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本书聚焦从1941年4月至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八个月,而非事件本身,从日本视角审视了整个计划的决策过程,集中关注其中的历史细节。本书具有很高的历史资料价值,文笔精炼生动,为二战研究提供了宝贵参照。 作者发掘了大量罕见的日文手材料,提出了多年来一直被众多历史学家忽略的重要问题,例如:为什么军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将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带上危险的道路?为什么他们做出了从一开始就错误的决定?与公认观点不同的是,本书认为,日本领导人其实认识到发动这场战争将带来毁灭与自我毁灭的后果,甚至在发动袭击前的几个月里,日本领导人原本可以避免这一对决。但一方面,日本对中国旷日持久的战争对日本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面临资源短缺的经济困境;另一方面,日本不断扩大其在太平洋
日本浪人,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自年日本侵占台湾,特别是年中国出现个有日本浪人参加的谍报组织“福州组”,至年中日战争结束的六七十年里,上层浪人与日本政府和军部相勾结,或是为日军侵华提供理论根据,或是在中国大搞阴谋活动,充当战争的纵火者,策动清朝遗老复辟帝制,图谋分割中国领土,并在辛亥革命期间玩弄两面手法,企图从中渔利;下层浪人除充当日本军事谍报机关的鹰犬之外,则肆无忌惮地进行贩毒、走私、暗杀、绑架、敲诈、掠夺,以及贩卖妇女、开设妓院等活动,并且频频挑起事端,或为推动日本侵华推波助澜,或为日军动用武力制造借口……他们有时隐于幕后,有时跳到台前,他们上蹿下跳,煽风点火,搬弄是非,干着蝇营狗苟的勾当,既是日本侵华的帮凶、推手,也是赤膊上阵的罪犯、打手、刽子手。
刘瑞升著的《木府血脉》以丽江木府第48代嫡长木光先生自1929年出生至今的生命历程为经线,在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广阔时空中全面梳理百年木府的变迁,追忆370年前明朝末年旅行家徐霞客与土司木增之友谊,进而纵溯宋元以来纳西族与木氏家族的兴衰脉络。横穷木光先生多采、多样、多舛的活动印迹,直至对云南及丽江的大量社会历史进行了精细的钩沉,廓清了种种笼罩在木府、木氏研究领域上空的迷雾,是对木府历史著作《木氏宦谱》的个性化、当代版的续写。本书编者为木光先生作年谱,是被木光的人生历程所感动,是被木氏祖先与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明朝末年的一段佳话所感动。更重要的则在于,木光作为木府的一位传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政治与文化之间,在纳西族与各民族之间,在丽江与周边地区之间,在个人与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是一个
《温州望族:温州乡土文化书系》所涉及的温州望族,其家庭生活尤其是资料照片大多未曾公开,所述事迹多由望族人物的亲戚朋友口述,准确隐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透过这些温州望族,我们可以进一步走近温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人文荟萃的温州,文脉、民风的传承多有赖于《温州望族:温州乡土文化书系》所写名门望族的坚持与努力。这些望族不仅推动了温州社会、文化的发展,其家风、家规在一代代的延续传承中,已经成为温州精神、温州气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方望族不分士农工商,均在繁衍传承中,真正展现了人文精神的“望”。
在这部“二战”史经典著作中,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描述了日本于1936—1945年间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遥相呼应,在亚洲发动战争,侵略中国,蹂躏东南亚各国人民,偷袭珍珠港,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展开激战,直至被迫投降的历程。 本书史料极为丰富,许多材料出自当时美、日两国的战时档案,战时日本的公卿贵族、重要军政头目和参战当事人也提供了大量手史料。作者根据史实,生动地描绘了一幕幕战争的残酷场面,揭露了日本战犯制造战争的内幕,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此书英文版于1970年在美国出版后即成畅销书,并获1971年度普利策奖,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被视为名作《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姊妹篇。
《明治维新》审视了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历史全过程。同样面临来自西方的威胁和压力,日本和中国走上的是不同的反应之路。中国儒家思想偏向于保守退让的应对措施,日本却成功实施了“以夷制夷”思路,建立了现代国家,成为一个能够与西方平起平坐的强国。本书作者秉承这条思路,对日本明治维新中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日本与西方的博弈展开追溯,考察了日本从天皇、幕府到底层农民的方方面面人物对于自我和国家的重新定位过程,重新定义了日本“王政复古”与“维新”之间的关系问题,总结了明治维新期间的种种正方与反方势力及其表现。作者以较日本本土学者冷静的态度,讨论历史事件中内部和外部因素分别所起的作用,从而提供了一种客观公允地评鉴历史的视角。全书史料详实,论证生动,极富可读性。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本书聚焦从1941年4月至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八个月,而非事件本身,从日本国内视角审视了整个计划的决策过程,集中关注其中的历史细节。本书具有很高的历史资料价值,文笔精炼生动,为二战研究提供了宝贵参照。 作者发掘了大量罕见的日文手材料,提出了多年来一直被众多历史学家忽略的重要问题,例如:为什么军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将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带上危险的道路?为什么他们做出了从一开始就错误的决定?与公认观点不同的是,本书认为,日本领导人其实认识到发动这场战争将带来毁灭与自我毁灭的后果,甚至在发动袭击前的几个月里,日本领导人原本可以避免这一对决。但一方面,日本对中国旷日持久的战争对日本国内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面临资源短缺的经济困境;另一方面,日本不断扩大其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讲述了日本列岛和日本人的形成以及“日本”的由来,剖析了日本独特的“摄关政治”的形成、构成日本二元政治的“武家政权”的建立,叙述了从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到德川将军“元和偃武”的日本统一,描述了传承至尽的神道教、物语、和歌、俳句、浮世绘、猿乐、屏障画等独特的日本文化,展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风云激荡的现代化进程,论述了中日战争的爆发和逐步扩大以至太平洋战争的最终爆发,陈述了“东京审判”的历史史实,分析了日本战后政治“55年体制”的解体,追踪了日本战后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