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从德川幕府在伏见城受天皇委任统治到2000年日本的新年庆典,横跨四百年的历史。分为“传统时代的日本”“革命年代的日本”“新世纪的日本”“战争中的日本”“当代日本”五个部分。从政治局势的变革到商人阶层的崛起、从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到性别观念和家庭婚姻习俗的转变、从殖民与战争到被占领和民主化……全书以“大事件”与“小故事”相结合的叙事,以翔实的史料、数据和图表为基础,用客观中立的治史态度,全景式白描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以多维度、群像式的历史叙述,展现了日本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挫折与奋进、失败与崛起。
日本是一个特别的国家,文化内核超稳定而外表却极易变化,让世人捉摸不定。理解了日本历史的独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才能理解日本对东亚、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影响。 本书从四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立体而丰富的日本历史。第一部分从日本人独特的性观念切入,分析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简述从绳纹时代到明治维新的历史,重点是分析日本为什么进行大化改新,以及大化改新何以失败,对比日本历史轨迹与中国的相似之处;第三部分分析日本人的世界观念以及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第四部分则总结日本国民性的成因及特点。 本书以多元视角与理解路径,解答关于日本的困惑,也为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提供一个参照物。
《源氏物语》是诞生于十一世纪的日本文学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日本的艺术、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510年《源氏物语画帖》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源氏物语绘画和书法作品集,由大内氏家臣陶氏家族定制,三条西实隆与玄清协调组织,六位贵族书法家献笔,土佐光信及其领导的绘所绘制而成。这部书画集不仅反映了中世日本统治阶层(包括贵族和武士)对《源氏物语》文化内涵的阐释,也体现了以土佐光信为代表的中世绘画艺术家对传统宫廷艺术的继承与绘画技法的创新。 钻研日本美术文化的哈佛大学教授梅丽莎 麦考密克充分研究了现藏于哈佛艺术博物馆的这部书画集,首次将其全貌呈现于世人眼前,并结合《源氏物语》的文本和中世日本美术传统,为每帖书画作品配上精辟分析,让读者能够进入一个
该书承袭了俄罗斯史学一贯的实证主义传统,立足于大量翔实的原始档案文献,从俄方视角阐释俄日战争的根源、战前准备、战争的进程及后果,同时立足于国际视角深刻剖析影响双方的外交和军事决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全书分为外交和战争两大部分。外交部分分析了俄日战争前俄罗斯帝国在欧亚两洲的情况;战争部分主要从俄国的角度分析这场战争的具体进程,认为俄军失败很重要的原因是指挥官的指挥和战略不当。
京都作为日本民族的精神原乡与文化象征,一直以来被人们赋予种种想象与寄托。然而,京都从八世纪的平安迁都发展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因一成不变才成为京都,而是持续不断的变化使其成为京都。 现在关于京都的旅游宣传和京都印象大多来自近代。事实上,我们在关注京都作为中央、男性、天皇、贵族的象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作为地方史、女性、部落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关注作为皇权象征的京都,还应把它放在整个日本史和地域史中进行考察。 本书以 道 和 场 作为关注视角,从东海道、清水坂以及室町街这些有各种各样主题的 道 ,到京都御苑、北野、北山、嵯峨野、岩仓等人们居住或聚集的 场 ,从城市形态到节庆习俗,从战争灾害到商业营生,从日常生活到贵族文化,从文化传统到宗教信仰,分别将其放在历史流变中进行
本书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玮先生撰就。详细讲述了“日本”的由来,剖析了日本独特的“摄关政治”的形成和“武家政权”的建立,从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到德川将军“元和偃武”的日本统一;描述了传承至今的神道教、物语、和歌、俳句、浮世绘、猿乐、屏障画等独特的日本文化;展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风云激荡的现代化进程;论述了中日战争的爆发和逐步扩大,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最终的“东京审判”;分析了日本战后政治“55年体制”的解体,追踪了日本战后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足迹。 全书涵盖日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思想文化的变迁。史实丰富,见解独到,言近旨远,启人心智。自问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日本战国时代”是日本极为重要的一段历史,它对日本人的风土民俗、国民特性,以至后世的明治维新等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是武田信玄将中国“战国时代”中的“战国”二字借用过去,说出“天下战国之上”之后,当时的日本人才有了我们生活在“战国”的自知和觉悟。群雄割据,战事连绵,天皇流离失所,大名、武士、乡绅甚至马夫却都有了成为称霸日本的“天下人”的可能。对强者来说,这是 的时代;对弱者来说,这是 坏的时代:对历史学家来说,这也是一段没有专门正史记载的时代;而对现在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日本 有趣的时代。 樱雪丸编著的这本《日本战国演义(天下布武)》以德川家的兴衰为主线,从1467年的应仁之乱写到1615年的丰臣氏灭亡,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进一步了解日本——这
《日本史的诞生》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冈田英弘的 作品 ,主要从 东亚史的 视角 ,阐明日本 建国的 历史。 冈田英弘 认为, 无论哪一种文明,*初写下的历史框架,限制了人们的意识。而日本早期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思想,就永久地决定了日本人的性格,是日本史的局限。冈田英弘还指出,迄今形成的日本史,仅仅是日本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日本列岛外面的世界各国是割裂开的,因此他提出日本的历史应该放到整个世界史之中来撰写。 在《日本史的诞生》一书中, 冈田英弘便打破了日本史学界历来的观点,跳出了 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历史区分,将日本古代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进行解读。他 指出日本的成立与 7 世纪东亚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 他反对将公元前 660 年作为日本建国的年代,认为不
本书是《日本史》的第三卷,对德川幕府统治之下两百余年的日本历史进行了系统介绍,是作者对前现代日本历史研究的收官之作。这一时期,日本国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进步。在德川家康治下,一种维护大名领地的均势制度被设计出来,后被继承沿用。内战结束之后,国家集中力量于发展农业、手工制造业和采矿业。随着外国船只到来,日本传统的孤立政策被打破,波闯入者是1790年底的俄国人。此后,日本政府尽力让外国船只远离日本港口,但是在西方势力的压迫下,日本开始介入国际事务。
本书是“岩波日本史”系列之一。作者聚焦十九世纪后半叶,探究在整个世界史潮流中日本的开国如何定位;支撑了两个半世纪的幕府在何种历史背景和政治理论下不得不垮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幕府倒台后成立的明治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以及幕末维新中一般民众的生活百态。以及,放眼世界,讨论并思考维新 们归国后,如何应对日渐高涨的自由 ,这种 的 终诉求是什么,这个被称为明治维新一个终结点的明治宪法体制到底有什么意义,等等。本书为“日本的历史”系列丛书之第七卷。
三卷本《日本史》,这部日本史代表了目前书写日本的著名的历史学家Sir George Sansom的学术。与Sansom另一本广为人知的Short Cultural History相比,更宏大的三卷本日本史主要关注的是政治和社会现象,并偶有触及宗教、文学和艺术。这部史学作品主要是描述性的和事实性的,与此同时,作者也提供了一些务实的解读,并建议与其他民族历史进行对比研究。 《日本史:1334-1615》讲述了一种新的封建等级的发展,内战的起起伏伏,大家族的荣辱沉浮,以及在政治失序中制度和经济生活出现的新特征。第二卷写到入侵朝鲜失败,后一波内战在1615年以德川家康胜利而告终。
“日本大败局”系列,还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与苏军、美军作战的过程。 《日本大败局II:从珍珠港到中途岛》讲述了美、英、澳、荷联军在太平洋的大对决。日本偷袭珍珠港,在太平洋战场一度占据上风,美、英、澳、荷联军节节败退,东南亚等地迅速纳入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然而,在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之后,美国开始反攻,日本终将尝到惨败的苦果。 本书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与美、英、澳、荷联军的主要战役进行了全景式描写,对双方战役指挥、指挥官及士兵素质、情报运用、 配置及 层面的战略部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对比,配以近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将读者带入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
本书内容从德川幕府在伏见城受天皇委任统治到2000年日本的新年庆典,横跨四百年的历史。分为“传统的日本”“革命年代的日本”“新世纪的日本”“战争中的日本”“当代日本”五个部分。 从 势的变革到商人阶层的崛起、从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到性别观念和家庭婚姻习俗的转变、从殖民与战争到被占领和民主化……全书以“大事件”与“小故事”相结合的叙事,以翔实的史料、数据和图表为基础,用客观中立的治史态度,全景式白描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以多维度、群像式的历史叙述,展现了日本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挫折与奋进、失败与崛起。
佐佐木克的《从幕末到明治(1853-1890)》讲述的是日本的近代史。 日本 的现代化始于幕末时代,以美国人佩里来航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为 ,引发了天皇、朝廷、幕府、各藩之间的争斗角力, 终统一在“破约攘夷”的口号下,通过吉田松阴、坂本龙马、大久保利通等有识之士的努力,日本探寻自身的崛起之路,导致了幕府的垮台,实现了 的现代化转变。
本书内容从德川幕府在伏见城受天皇委任统治到2000年日本的新年庆典,横跨四百年的历史。分为“传统的日本”“革命年代的日本”“新世纪的日本”“战争中的日本”“当代日本”五个部分。从势的变革到商人阶层的崛起、从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到性别观念和家庭婚姻习俗的转变、从殖民与战争到被占领和民主化……全书以“大事件”与“小故事”相结合的叙事,以翔实的史料、数据和图表为基础,用客观中立的治史态度,全景式白描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以多维度、群像式的历史叙述,展现了日本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挫折与奋进、失败与崛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而东亚岛国日本尚处于封闭落后的幕末时期。1896年3月15日。日本 土佐丸号 邮船途经神户、下关、香港、科伦坡、孟买、塞得港、伦敦等地,*终停靠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由此,日本加入欧洲航路,开启了近一个世纪的 大航海时代 。本书通过日本遣欧使节、船员、文学家、艺术家们的航海纪行,讲述了近代日本欧洲航路的发展演变与消亡的历史。一次次驶向新世界的航行,一场场异文化体验的震惊之旅,日本通过欧洲航路,开始追逐帝国之梦,在世界版图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与此同时,殖民扩张、风云激荡的世界历史也愈演愈烈
《早稻田大学日本史(卷三):奈良时代》以正仓院珍藏的第一手资料、中国史籍及明治时期近期新研究成果等为依据,从奈良迁都前的贵族僧侣,朝廷贵族的经济情况,修建平城,奈良时代最初的政治,奈良盛世,迁都和创立国分寺,东大寺大佛铸造,圣武天皇出家,惠美押胜擅权与伏诛,道镜擅权,光仁天皇整顿朝政等角度讲述了奈良时代(公元710年至公元794)年的历史。
作为 维新三杰 之一,西乡隆盛曾在倒幕运动中大显身手,但在明治维新如火如荼之际,他又因 征韩论 事件与政府交恶,*终回到故乡萨摩挑起西南战争,兵败身死。西乡隆盛为何从时代的弄潮儿变成时代的落伍者?西乡死后从 逆贼 到 豪杰 的形象转变又揭示了怎样的历史逻辑?通过考察一手史料,日本近代史学者猪饲隆明试图在这本书中阐明,西乡隆盛通往西南战争的道路,也是一条让近代日本从明治维新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
明治时代以来,近代日本以西方为模仿对象,努力谋求 富国强兵 文明开化 。对于近代日本而言,西方是重要的他者。日本作为非西方国家却要实现 西化 ,其本身就存在着自我矛盾。肤色的不可改变,恰恰以一种可视化的形式反映了这种自我矛盾。近代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人种差异?近代日本思想的谱系中,人种问题到底是怎样的存在?本书通过聚焦明治时代到二战后日本精英的海外经历,考察这段曾被讳言的思想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