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埃及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约翰 罗默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经历,基于曾被弃之一旁的证据,以及近二十年来的全新考古发现成果,撰写了一套三卷本古埃及史作品,重新构建了我们对世界上已知最早文明之一的理解。 第一卷大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法尤姆湖边农夫聚落的出现,以精美陶器闻名的涅伽达文化形成,到尼罗河谷农耕文化的稳定发展,再到法老以及法老王国的诞生,及至古埃及王国日益繁荣,社会和政治制度走向成熟,最终大金字塔的建造得以实现等内容。罗默基于考古发掘的海量证据,摆脱偏重于经济或进化论视角的叙述,还原了古埃及先民们最终是如何打造出法老王国、创造出古埃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建造出宏伟壮观的金字塔的,为我们展现了公元前5000年至前2550年古埃及生动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图景。他向我们证明
西非似乎一直处于世界的偏僻角落,不借助西方之手,就无法走出部落制与原始的阴影。然而,当托比 格林踏上西非这片土地,翻开落满灰尘的档案材料时,他发现真相并非如此。格林从专业和学术的角度为我们重塑了西非诸王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王国的存在建立于战争、税收、贸易、宗教信仰、权力的展示以及艺术品的创造之上。这是一部跨越数世纪的宏大且权威的西非历史,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对西非社会进行了全方位剖析,尤其关注奴隶贸易时期西非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将该地区及其人民重新写进了他们也身处其中的世界史。
《一把贝壳》(A Fistful of Shells)所用的史料来自九个 的档案馆,涉及艺术,歌颂者,口述历史,人类学,信件往来等诸多方面。同时本书也依靠作者的个人经历,构建出一个地球上至关重要的大陆不为人知的一面。本书译者郭建龙是历史类图书作家、社会观察家,已出版《汴京之围》、《穿越非洲两百年》、“帝国密码三部曲”“亚洲三部曲”等作品,对非洲历史颇感兴趣亦有较多了解,此处虽然是他 涉足图书翻译,但他对原文的理解准确到位、译文通俗流畅,较好地还原了原著的风貌。 这本突破性的书将刷新我们对非洲历史的看法,它展示了非洲诸王国在奴隶制产生前丰富的贸易史。早在19世界欧洲列强瓜分非洲之前,非洲已经和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地区建立了长达数个世纪的联系。非洲的黄金曾是欧洲和 在公元1000年左右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而自从15
本书阐述自“荷马时代”迄至现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涵盖古代、中世纪、近代、现当代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和特征,力图从历时性上揭示历史演变过程中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从共时性上阐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西方史学发展演化之关系,格外关注西方历史学家、颇具影响的史学流派、重大的史学思潮与史学变革,尤留意西方史学思想的演变。全书六卷,首卷为全书之“导论”,余五卷依次为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近代时期(上)、近代时期(下)、现当代时期的史学史,合则上下衔接,相得益彰,构成一部内容丰赡的西方史学发展的历史长篇,分则可独立成篇,显示各卷的特色与著者的个性。本书开中国多卷本西方史学史编纂之先河。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多年的学术积累,全书历时八年完成,希望能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著作,并为促进中国
本书叙述了从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非洲到当代非洲的历史,探索了历史与文化的关系,着重分析复杂历史事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对历史的影响。通过在历史视野下对非洲 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综合考察,来反映非洲历史发展的生动性和文化的丰富与完整性。作者在实地考察基础上,把实际感悟与对中外文献发掘相结合,细节性地展现了非洲历史文化风貌和非洲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与民族性,以有助于人们 全面了解非洲社会。
1821年,英国人约翰·加德纳·威尔金森航行到埃及,从此开启了持续时间长达12年的埃及考古生涯。他住在底比斯的一个“古墓”中,搜集阅读当地铭文,考察大量古埃及文化民俗遗迹,用“第一手材料”将埃及从传说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非洲地理研究,并多次赴非洲9国访问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础上,将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黑人儿女创造的人文事象写成的一部地理散记。内容涉及所到国家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发、史实古迹、黑人传统社会文化与艺术、风土人情、城市风光与原始的乡村。从不同侧面展示黑人儿女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读者可从中领略 大自然的风采和魅力,品味黑人儿女的情怀。记述内容丰富而多彩,具体而形象,兼有学术性与趣味性,雅俗共赏,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