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微距镜头,深窥维多利亚时代的世相与人心;一面远距魔镜,映鉴当下人的困惑、不安与紧张。 彼得 盖伊以德语文学家施尼茨勒的私生活为切口,以精神分析的文化史方法为织线,潜入维多利亚时代一些深隐而幽闭的角落,在日记、信件、回忆录、画作、广告、房屋设计图等材料中,阐幽发微,生动细腻地勾勒了中产阶级在家庭关系、性生活态度、政治立场、心理焦虑、宗教信仰、工作态度、艺术品位、私密空间等方面的诸种情状、样态,揭示了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形成,并颠覆了过去中产阶级留给世人刻板、平庸、冷漠、邪恶的印象。
泰国,原名暹罗。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中部,西北部和缅甸接壤,东北与老挝接壤,东南与柬埔寨接壤,南面与马来西亚接壤。公元1238年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16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主义者先后入侵。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间的缓冲国,暹罗因此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19世纪末,拉玛四世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拉玛五世借鉴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932年6月,民党发动政变,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1939年更名泰国,后经几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国。泰国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和创始国之一,同时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本书分十章,分别是:远古文化与早期国家;素可泰王朝时
《世界简史》上卷以亚洲为起点,叙述从世界文化起源至欧洲兴起之间的历史,穿插亚洲文化发展的概况,讲述亚洲文化的发展在远古、中古时期对欧洲发展的影响。下卷讲述从世界列强的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系统阐述了欧洲列强在近代世界史中的主导作用。 全书在参考西方史学研究的基础上,穿插讲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在世界文化史中的贡献以及对欧洲国家发展的影响,此举意在说明:欧洲文明的进步与亚洲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欧洲文明在世界史中的主导作用仅在近代欧洲实行世界殖民之后。正是亚欧文明主导作用的交替才形成了不断发展的世界。 这种观念打破了当时盛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旧史观,形成了欧亚互动构成世界的新史观。
本书对工业全球化的个时代的全球历史进行了通俗易懂的介绍与剖析,该时代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并在次世界大战的漩涡中崩溃。 通过将工业化、技术创新和帝国兴衰相结合,世界工业化大国塑造了相互联系的全球空间,很少有地区未被触及。在十个简洁的章节中,本书记述了这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概述了全球工业、帝国和经济变革,与地方经验、身份认同的相互联系。 Z后,本书揭露了次世界大战对这个全球体系的灾难性影响。本书将工业化、世界经济、帝国主义、国际法、外交和战争等历史学家通常视为独立发展的历史编织在一起,并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对一个发生根本性历史变革的时代进行了新的分析。作者认为,19世纪政治、社会和国际事务的革命性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发展。 对于任何研究现代全球史的学者来说,本书都是必不可
本书是一本跨界思考的书,同时也是一本成功企业家在受益于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对个体、企业、科技、文化进而公民、国家、人类、治理等方面产生的多方面综合性的认识及梳理的书。适合党政经企等各方面有识之士阅读、思考。 在信息多样化并快速传播的今天,知识的碎片化、文化的快餐化、思维的短缺化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容易被各种各样表象的、局部的、过时的、失实的信息冲击和包围,甚至被放大传播,让人失去了独立、冷静、完整思考的时间和能力。正所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有站在历史和未来的维度用辩证、哲学和系统的思维方式思考当下,看清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看懂人类社会跌宕起伏、人类命运走向以及终极目标所在,才不会人云亦云,被表象所迷惑;才能作出理性的
书名:《亲密关系:动物如何塑造人类历史》 作者: [ 英 ] 布莱恩 · 费根 著 译者: 刘诗军 丛书名:启真 · 人文历史 出版单位:启真馆 ·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 年 12 月 定价: 79.00 元 装帧:平装 页数: 370 ISBN : 978–7–308–18862–3 【内容简介】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动物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动物即是人类的威胁和敌人,也是人类的朋友和助手,人类与动物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甚至关乎到文明的兴衰。在本书中,布莱恩 · 费根通过详实的材料和谨慎的分析,深入研究了八种动物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告诉了我们动物如何塑造了人类的历史,观点新颖独到,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一本书关于一个地点,也关于一个世界观。 本系列丛书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为主题线索,以读者陌生的视角和开阔的国际观念解读世界历史影响和人文价值的地点。并力邀国际知名的张耀工作室倾力打造。 本书将目光投向地跨欧亚的伊斯坦布尔,其复杂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是混合了迷幻想料气息的生活场景:清真寺起伏如海的大圆顶、苏丹王的华丽宫殿、阿拉伯风情的嘈杂市集…… 本书文字生动,图片精美,书后附有历史咨询和旅游常识,极具欣赏和知识性,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第1部分主要是讲述土耳其革命的起因。 第2部分作者将土耳其革命来袭后的自身见闻都写在了里面。 第3部分是以思考为主。既有作者对于土耳其革命的思考,也有很多从土耳其革命中走过来之人的思考,这些人有些是学生,有些是商人,有些是从事金融行业者,有些是从事外交工作之人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文王治岐,万民咸和。三分天下有其二,仅在弹指百年间。周命维新,圣人代出。文王拘而演《周易》;武王伐纣,《牧誓》长流传;还有周公三吐哺,赢得天下归心。周世制度,更趋严密。亲贵分封,由家族而治天下;井田纵横,普天下之皆王土;师保并立,百官分司各有职。礼乐昌明,儒生尊仰,后世宗法,遗泽可谓远矣!
本书聚焦于法国启蒙时代的“名人”现象。作者以伏尔泰、卢梭、富兰克林等多位历史人物的例子详细阐释了在全新的“媒体化交往”中孕育出来的“名人现象”的特征以及表现形式,深刻揭示出“名人现象”之后,是一个与传统交往社会完全割裂的大众文化、大众消费为主的新型社会,在这个新型社会中,大众的需求与好奇构建了另一个与以往熟知的激进的批评性的公共领域所不同的社会交往层面。
法国大革命前夕,拉瓦锡掀起了一场化学界的革命,他扫除炼金术的残余观念,催生了现代化学。令人惋惜的是,一生秉持理性的拉瓦锡,很终被法国大革命之后的非理性浪潮吞噬。拉瓦锡是十八世纪欧洲科学界的中心人物,被后世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的贵族身份让他拥有充裕的收入来进行研究,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也正是这一身份,让他很终走上了断头台。这是一个伟大的化学发现的精彩故事,也是一名科学家殒身时代洪流的个人悲剧。本书是“万有引力”书系策划的《伟大的瞬间》系列之一。
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中华帝国和蒙古帝国,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点? 曾经弱小的英国为何能从海洋上异军突起,拔得大航海时代以及工业革命的头筹?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霸权支配着海陆空,并以空中为主? 5G时代的转换,将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展开的可能性有多大? 人类从出现开始,一共经历了两次霸权交替,从一维的陆地帝国转变为二维的海洋帝国;从二维的海洋帝国转变为三维的空中帝国。今天,我们正处于三维到四维转变的大门口上,试看鹿死谁手?
本书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古典戏曲的之作之《牡丹亭》,阐述该作品的缘起、流变、思想内容和影响,评价其艺术得失与审美特色,但并不是某种文化史话,更不是专题性的作家作品研究。
《诗性之美/文化中国边缘话题》编著者简墨。 本丛书采取话题形式,讲求形象化、生动化的表述,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呈现出学术与趣味的统一。其中浸染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渗透着对文化传承的理想追求。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该丛书强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多样和巨大的包容性,将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边缘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形成一个大众精品系列群。
《赫利俄斯王颂》是罗马帝国皇帝朱利安于东征波斯途中写就的颂文。本书以其作为研究中心,充分考虑其写作背景,对照其理论基础《论奥秘》一书,考察分析颂文中所透露出的朱利安对于罗马帝国的政治考量与现实关怀,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