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全面介绍了20世纪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的深刻分歧如何继续为政治理论和哲学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汉娜 阿伦特(1906 1975)和以赛亚 伯林(1909 1997)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在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尽管他们作为犹太移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经历有重叠之处,但伯林非常不喜欢阿伦特,说她代表了 我最厌恶的一切 ,阿伦特则以冷漠和怀疑的态度回对伯林的敌意。《汉娜 阿伦特与以赛亚 伯林》以生动的风格写成,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和激情,首次讲述了这两位杰出人物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并展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何继续为今天的政治思想提供重要教训。利用大量新的档案材料,蛭田圭追溯了阿伦特和伯林的冲突,从他们在战时纽约的第一次见面,到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不断扩大的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是哈佛大学教授沙希利 浦洛基全新力作,是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及其地缘政治影响的权威史学作品。浦洛基教授利用新近公开的政府档案,结合大量幸存者的访谈素材,详尽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其对人类与自然、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
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 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 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 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 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 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 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 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 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 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 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 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 ◎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 ◎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 ◎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 ◎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
出生在小村庄的你突然被选中去屠龙,这让你不知所措?别担心,这本 传说级 秘籍会手把手教你通关中世纪! 你需要选择适合战斗的装备、学点儿防身的魔法或技巧,再找到一位适合你的导师。你得学会在冒险途中解决自己的食宿问题,但还得时刻提防狡猾的骗子和凶狠的强盗。你可以在酒馆里和看不惯的家伙打一架,但记得别和迷人的酒馆女招待走得太近。你要想办法在漫长的寒冬和海怪的袭击中活下来,但也要在火灾发生时伸出援手。你应该看得懂敌军来袭时烽火台上的信号,也该清楚救出公主后如何招待来为你庆贺的热情宾客。 中世纪历史学博士、青年学者凯特琳 史蒂文森用活泼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打造出专属于你的冒险故事。从衣食住行到社会文化,从平民斗殴到王位之争,历史上真正的中世纪正等待你亲身探索,看清它神秘光环下的真实面貌。 现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以德、日、意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仆从国为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涉及亚洲、欧洲、非洲以及大洋洲,波及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印度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9000余万军民,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很大的世界战争。《二战全史》汇集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力争完整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详细解读前因后果,客观点评政治经济,拨开迷雾,还原历史真相,破解重重谜团,不仅从宏观上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而且从细微之处着眼,努力搜寻历史的蛛丝马迹,为读者呈现出不一样的全史。
这是一本关于全球各地魔法信仰与实践的百科全书,帮助您快速了解魔法的源流分支、关键人物、关键神灵、宗教组织等知识,也搜罗了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到《魔戒》《哈利 波特》等流行作品中涉及的魔法话题。全书设置了丰富多彩、简明易懂的专栏版块,配有大量考古文物及艺术作品的精美图片,并通过图表详细解析魔法和神秘学的各种象征符号。 从人们耳熟能详的手相术、占星术、塔罗牌、魔药和护身符,到神秘深奥的魔典、玫瑰十字会、赫尔墨斯主义和卡巴拉传统,再到北极冰原上因纽特人安抚海中老妪的仪式或非洲雨林中钉满钉子的尼孔蒂人偶,千变万化而魅力无穷的新奇魔法知识将会为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经济制裁主导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作为一种利用全球化的潮流来捍卫自由国际主义的方式,它们最初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其吸引力在于它们可以替代战争。 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其核心的黑暗悖论:旨在防止战争的经济制裁,是以毁灭性的战争技术为基础的。 尼古拉斯 穆德(Nicholas Mulder)对政治、经济、法律和军事历史进行了广泛的档案研究,揭示了强制性战时工具是如何被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采用为维持和平的工具的。 这项及时的研究揭示了为什么制裁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战争形式,以及为什么它们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此巨大。
为什么说发展是一道窄门? 为什么说世俗化是民主制也无法解决的难题? 为什么那些新兴国家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失败? 本书以作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十年游历见闻为基础,以世界全球化发展大趋势为主线,以观察世界、总结发展经验为归旨,通过讲述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思考这些国家传统与改革、贸易全球化、世俗化与发展等问题,分析这些国家长期处于不发达境遇的原因,映照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发展的巨大成就和道路探索的不容易,并从经验教训的角度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思考和镜鉴。 本书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审视视角,突破一直以来向发达经济体探索学习的思维,转而关注新兴欠发达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道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新维度。
犹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一个很小的民族,但却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做出了与自身人口不成比例的贡献。在长达两千余年的漫长的流散过程中,在离开故土、失去疆域的情况下,他们克服了被同化与消亡的种种危机,应对了反犹主义的重重压力,奋力延续历史、建构历史,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宗教观念与历史意识,并孕育出独树一帜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品质。 犹太民族是如何形成的?他们是如何在遭受外部世界挤压甚至迫害的漫长历史中保持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宗教认同的?他们重视教育的传统从何而来?他们善于赚钱的天赋源自何处?历尽磨难后他们是如何在强敌环伺的中东世界站稳脚跟的?他们是如何在沙漠中创造经济奇迹的?本书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下,聚焦犹太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生动的笔法、切实的史料讲述犹太人那令人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女性主义学者玛丽亚 米斯的代表作,也是改变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范式的经典作品。米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对女性的多重剥削:掠夺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将生育视为 自然活动 ;将家务劳动看作 非生产性的 ;把女性排挤到所谓的 附属经济部门 等。她道破女性、自然、殖民地三者作为剥削对象的同质性,揭示资本积累的野蛮本质。而作为资本积累最新手段的国际劳动分工,则加剧了超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男性与女性甚至是女性内部的两极分化,使第三世界贫困女性的劳动变得更加 不可见 。从中世纪 女巫 到当代女工,女性一直是资本扩张贪欲下最大的受害者。
战争、贫困、腐败、疾病 非洲问题从何而来?熬过了混乱期的非洲,该如何摆脱殖民主义的梦魇,抓住发展的机遇?从合作伙伴到命运共同体,中国在非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作者曾两度深入非洲,试图通过游走、观察和研究等方式去解答这些问题。他以历史的脉络为经,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问题为纬,深入地讨论了非洲问题的形成、发展与现状,揭示了非洲三代领带人和非洲人民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曲折历程。 过去两百年,非洲人民走过了被殖民、求独立的历史时期,现已进入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重新认识非洲、重估非洲的价值是作者写作的初衷,更是时代的重要命题。
《罗马的崛起:从铁器时代到布匿战争》 本书探索了罗马在公元前1000 前264年间的发展,以及它对意大利控制的本质。最初罗马只是几个新兴势力之一,后来却实现了辉煌的统治地位,本书分析了罗马人是为什么及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从其复杂的政府形式,到其有创新性的与其他国家交流的方式,洛马斯展示了罗马的独到之处。 《帝国的开端:从共和国到哈德良的罗马》 本书追溯了从布匿战争到哈德良之间的罗马的故事。在这段罗马历史中最具张力的段落,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型。本书聚焦这段时期的文化、政治和民间的转变,其中包括与汉尼拔的战争、迦太基的毁灭、奥古斯都的帝国建设和哈德良著名的长城,这一过程导致了君主制的建立和领土的夺取,而所有这些都促成了欧洲历史上最成功的多元文化国家。这本书以一种生动的、学术性的方
从19世纪前期到20世纪初,海洋霸主英国与陆上强国俄国进行了一场长达近百年的较量,即 维多利亚时代的冷战 ,也被叫作 大博弈 。本书以 大博弈 中的两个焦点 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脉络,梳理了英俄双方在 大博弈 中的军事与外交行为,生动描绘了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力量角逐,并聚焦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阐释其中的权力逻辑,讨论了19世纪的地缘政治思想。本书将晚清中国置于全球视角之下,为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横向比较历史视野,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现代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视角。
《玛雅三千年》是美国玛雅文明研究代表人物西尔韦纳斯 莫利先生的经典之作。莫利先生通过自己在尤卡坦半岛 20 多年发掘与考察的经历,以专业的视角、流畅通俗的笔触,展现了玛雅文明的历史和面貌。可以说,本书是部从地理、历史、天文、历法、习俗、艺术诸方面,融合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深入呈现玛雅文明的作品,也是迄今为止研究玛雅文明的权威著作之一。
如今被称为伊拉克、位于两河流域的广阔土地,曾是古代世界的中心。它见证了王朝的更替 从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到古巴比伦王国的辉煌,从亚述帝国的崛起到新巴比伦王国的繁荣。它是东方与西方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孕育了无数伟大的哲学家、诗人和科学家;它是人类的乐土,一个个勇敢善良的民族在这里安居、融合;它更以富饶的石油资源著称于世,聚集了巨大的财富。 近代到现代的几百年中,它却经历了国家的动荡、战火的燃烧,国民颠沛流离。进入21世纪,它终于走上了正轨,摆脱蒙昧,迈入现代化进程。 这片土地何以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在这里繁衍民族凭借什么建立了一个个璀璨的王朝? 这里随处可见的石油究竟是天赐的富贵还是祸根? 几千年的争端、征服、掠夺和如今的和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 约翰 罗伯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
叙利亚,这个古老名词一直被用来指代一片拥有灿烂文明的土地。它位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横跨东西方文明的交界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几千年来,叙利亚先后成为亚述、埃及、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周边强权相互竞逐和交流的舞台,无数的军人、教士、商人、游牧者、冒险家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叙利亚破碎而脆弱的社会底色。 19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弱,叙利亚再次受到了帝国和地方权力交叉的冲击。无论是地方精英的统治,还是来自埃及的干涉,都轮番打破了这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权力平衡。一战后,一个独立的、立宪的阿拉伯叙利亚王国从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中崛起。然而欧洲列强的介入,使得独立和宪政的梦想最终破灭。伴随着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这片本就是被拼凑起来的土地,
这是一部人人都能读懂的西方历史通识作品。它通过 古希腊 古罗马 中世纪 现代 4个时间阶段、50个关键节点,从宏观上梳理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串联起西方文明3000年的演化史。 作者将大众对西方的各种散点式印象,用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联起来,展现一场延续几千年的精彩风暴;同时提出了很多深层次的洞察,让读者可以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发现意想不到的新意。 关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塑造,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它将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西方,理解今天的世界,从而真正地理解中国。
维也纳,位于多瑙河畔,是奥地利的首都与ZUI大的城市,也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以 世界音乐之都 之美誉享誉全球。 历史学家埃德加 海德尔博士,以其十余载研究、广博的学识,在这部作品中,为读者详细描绘了维也纳从罗马时代至今,跨越两千多年的辉煌发展历程。 本书精心挑选了150余幅绘画、照片及手稿,每一幅都是对维也纳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诠释。书中还穿插了关于维也纳各区域的详细介绍,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历史长河之中。这不仅是对维也纳城市记忆的珍藏,更是奥地利乃至整个欧洲历史变迁的微缩画卷。
启蒙运动是一场政治文化运动,旨在彻底改革旧制度的意识形态结构,这场运动主导了 18 世纪的欧洲思想界。卢梭、伏尔泰、康德这些思想家们高举理性的旗帜,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各种新式理念层出不穷,直至世纪末 人权宣言 将这些观念推至。 本书仔细梳理了启蒙运动发展的历史线索和这一时期灿若星辰的思想家和学派的理论逻辑,观照它们是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的。这种对现代性的塑造,贯穿于整个18世纪欧洲史的多个维度 开明专制 的政治理念的践行,现代国际外交的形成,科学、文学和艺术团体的发展,还有诸如服饰统一、时间管理、官僚政治等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些基本因素的形成。 另外,本书讲解了这一时期欧洲的扩张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地区。美国独立战争、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改革、奴隶贸易以及海地革
Choice杂志年度杰出图书奖,情感史首倡者彼得 N.斯特恩斯代表作 一部关于羞耻的文化史,一种无处不在的社会治理术 我们常将羞耻视为一种负面情感加以回避。而历史上,羞耻感在家庭、教育、刑罚、体育、政治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作用。社会用它来规范我们的行为、维持秩序、建立身份认同。 现代社会,羞耻感看似衰落,却仍在各种文化中延续,并不断被开发出新用途。而当新媒体时代的羞辱狂热给人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羞耻是否还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斯特恩斯比较东西方文化,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揭示羞耻无处不在的情感威力。
中世纪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中世纪是理解古今之变和中西之别好的思想试炼场。继《西方史纲》《罗马史纲》之后,李筠再次变换写作构思和手法,以20年的学术功底,精心为读者建造了一座异彩纷呈的中世纪博物馆。走进这座新颖的博物馆, 维京人 骑士 女巫 炼金术 黑死病 迎面袭来,李筠用这些典型也有趣的中世纪话题帮读者建立起中世纪的初步印象。而后,李筠用 帝国 教会 王国 大学 城市 五个专题展室,向读者系统地展示了中世纪诸多脉络的独特演化,精彩地呈现了人类历史上壮观的多元时代,有力地揭示了现代世界从中世纪脱胎而来的历史逻辑,同时细腻地与读者一起品味从 混乱 中寻找自我定位的历史智慧。
伊斯坦布尔,旧称君士坦丁堡,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也是历史上三大著名帝国的首都。作为东西方之间的门户,亚洲与欧洲的不同文化在此碰撞、融合。1453年, 征服者 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这座城市,使之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在奥斯曼人的统治下,这座城市从拜占庭的残余缩影再次成为广袤帝国与繁荣文明的中心。 在这部内容丰富的著作中,被称为 最后一位伟大的东方学家 的中东史大家伯纳德 刘易斯描述了15世纪至17世纪奥斯曼帝国伟大时代的城市发展及其文明重构。刘易斯依靠奥斯曼编年史家、诗人和欧洲旅行者的第一手资料,以当时的参与者和观察者的视角,配以奥斯曼的散文和诗歌,生动再现了伊斯坦布尔及其人民的社会生活,以及苏丹、宫廷官员、宗教学者等各大阶层的面貌。本书书写的不仅是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更是奥斯曼帝国鼎盛
伊朗,面貌神秘的东方古国,中东动荡地带的心脏,世界目光的聚焦之所。公元前6世纪时它已成为横跨亚、欧、非三洲的世界性帝国,也留下了丰富的政治治理遗产和文学艺术瑰宝。我们该如何认识伊朗,如何理解它当下的国际地位? 两位作者一位是伊朗设拉子大学和德黑兰大学前校长,一位系法国知名中东史学者,随着他们的讲述,伊朗4000年的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在这里,埃兰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突厥文明、蒙古文明、阿拉伯文明交替与碰撞,一个接一个王朝建立又灭亡。它们采用了怎样的行政体系,留下了哪些璀璨的文化,推行过怎样的宗教政策?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塑造了伊朗的过去。居鲁士大帝、霍斯劳一世、阿拔斯一世,开疆拓土,建立治世,写下这片土地的辉煌与荣耀;哈桑 萨巴赫、鲁米、塔荷蕾,杀
1965 1966年,以苏哈托为首的印度尼西亚军政府对该国左翼人士展开了大规模清洗,约50万印尼共产党党员及其同情者丧生,这次大屠杀是二战后人类所经历的最为血腥的暴行之一,但与大屠杀严重程度极不相称的是,中外学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对这场悲剧普遍缺乏反思。《杀戮季节》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指出印尼军队在故意煽动、指挥和组织1965 1966年大屠杀及抓捕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次,在特殊的冷战背景下,美国和英国等外部势力在支持和鼓励印尼军队的大规模暴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另外,印尼彼时的文化、宗教和社会经济方面的紧张局势也为这一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杀戮季节》英文版于2018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一问世就得到了来自历史学、政治学、国际法学、社会心理学、人权研究、发展中国家研究、东南亚研究、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