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交手,波诡云谲,王朝命运的启示录。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帝王和将相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他们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专情君主。他们尽心辅佐,他们沉迷伪装。帝王和将相身份有别,是经天纬地、互相成就的搭档,是操纵人心、反目相杀的两面君臣。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王朝的命运。
思想艺术,文脉传承,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盛宴。中国文化,离不开诸子百家,离不开思想流派,是音律书画,是诗词歌赋,藏身于字里行间,植根在中华儿女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历代典籍对圣贤、思想、艺术的记载极为重视,这些记载成为我们当今中国文化的基础,并将传承后世。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笔墨横姿,超然洒脱,浮华中追寻精神内蕴。淡泊名利,君子谦谦,这是名士的风度。高山流水,元白之交,这是知己之遇的渴求。不论地位阶层,追求自我塑造,灵魂共鸣,是中国文人的终极梦想,也是安抚浮华人世的一剂良药。
红装不让须眉,贯穿古今的女性颂歌。中国女性是历史中不可抹灭的存在,她们独立果敢,富有思想,却不限于一面,咏絮之才,巾帼之躯,更有开创盛世的魄力。她们生于不同的朝代,虽束缚于封建礼教,但生而平等从来都印刻在血液中。撕掉标签,是对世界的勇敢证明:谁说女子不如男。
《天人之际:薛仁明读 》是一本探寻中国文明根底,找回中国人该有的生命气象,以及寻求中西文明差异的一本书。薛仁明是一位行者,他更看重的是人的生命状态。他讲《史记》同样是如此,他希望通过刘邦、项羽、陈平、张良等人历史细节,得以窥见个人的生命状态,又希望能阐释出秦亡、汉兴的真谛。 薛仁明着眼于整个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异同。并通过反复举证对比儒家、佛教、道家,希望找到中西方文明根本性的差异。
本书是对《资治通鉴》一书精髓思想的节录与解说。《资治通鉴》以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为全书宗旨,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资治通鉴》对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还有许多极具价值的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的历史记载,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