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来自6000千年前的陶罐,彰显着新石器时代工匠出色的陶冶工艺; 一组陶制墓柱,投射了安定富庶的汉代社会 视死如生 的丧葬观念; 异域主题的唐代jiu器,则是盛唐时期繁荣的商品贸易与文化融合的产物; 由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汉学家霍吉淑撰写,以承载着文明印记的文物为基点,透视其背后社会的人、事、时、地。有别于一般的宏观讲述,以文物为线索,从石器时代到现代中国,诠释数千年的文明脉络。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由大英博物馆和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 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代表性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这是一项 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 ,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
这套书从《资治通鉴》中提炼出1580个故事,短则100-200字,长不超过1500字,收录《资治通鉴》全部内容,让读者轻松读懂《资治通鉴》。非精编版,非白话直译版,精编细篡,不失原著精髓。
【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1811 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史稿 曾国藩传》描述他 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在京城做了十多年的文官。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奉旨办理湖南团练,此后以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指挥湘军战斗。后因功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毅勇侯,补武英殿大学士等。同治十一年(1872)死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曾国藩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后人褒贬不一。但作为清末同治中兴D1功臣,中国近代化之先驱,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在做人和学问上,同样备受后人褒扬,钱穆先生就赞誉他 做人学问并重 。曾国藩青年时开始研读 二十三
首饰史,即文化史。 本书通过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将首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及相应的典章制度、附着其上的其他文化信息等逐一进行分析和考证,史论结合,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与人的密切关联:首饰与人贴身相伴,是身份、技艺等等的重要象征,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哲学思想、审美标准和文化思潮。通过研究首饰这个物件,我们所要发现和研究的是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首饰史》的撰写工作耗时四年,体例上以朝代为顺序,以中国古代首饰的五大门类 头饰 耳饰 臂饰 颈(胸)饰 手(足)饰 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以首饰的文化阐释为线索撰写而成,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首饰历史、文化、类型、题材、纹样、制作等等的综合性图书。 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不仅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础,而且与古代王朝历史紧密关联。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称 历象之学 ,为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四门显学(农、医、天、算)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献史料,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时在我国古代正史系统 二十四史 中,从《史记》开始,有十七部断代史列有天文学方面的专志,形成了以历法、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天文学体系。这些天文学史料在中国历史上负有特殊使命,即在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统领下,对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军事、宗教、礼仪系统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鉴于此,针对目前我国天文学系统史料整理方面的空白,本书将我国古代天文志加以校正、注解,以 二十四史 中的天文类志书为基本研究对象,在中华书局《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基础上,借
本丛刊为近现代一系列重要文献的汇编。所收文献作者久历清末民初政坛、学界、报界,或熟识时局娴熟掌故,或兼擅文坛及报界。亲历清末民初诸重大事件者,各有侧记与追述文字。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外交、政局、战事、文化思潮等重大事件靡不涉及。本丛刊务存史料全豹,正所谓正史未必有载,宬档未必有存,可为研究者和文史爱好者提供重要参考。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太史公)编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国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此次 四部要籍选刊 刊印《史记》,以清同治五年至九年金陵书局刊本为底本。此版本为清同治五年至九年(1866 1870)金陵书局请张文虎主持刊刻,故称 局本 。此本《史记》,校勘时共利用十七种版本,其中直接校勘者有常熟毛晋刻集解本(即汲古阁本《史记》)、毛刻单行本索隐、明震泽王延喆翻宋合刻集解索隐正义本、上海郁氏藏旧刻本、明丰城游明刻本、明金台汪谅刻本(即柯本)、明吴兴凌稚隆刻本,据钱泰吉校录本间接校勘者有北宋本、宋本、南宋本、南宋建安蔡梦弼刻本、元中统本、明南雍本、明秦藩刻本、钱唐汪小米舍人远孙校宋本、
本书是民国年间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的《史料旬刊》《文献丛编》中清代档案史料的选编整理本,涉及有清一代各项制度、外交通商、司法行政、思想文化、科举教育、社会宗教、吏治状况及若干重要历史事件等各个方面。凡已经其他专题资料(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清代文字狱档》)全部整理者,或该专题另经过更为全面深入整理者,本书不再选入,以省不必要的重复。入选史料均按朝代分辑,校正原先编辑过程中的错讹疏误,并根据原档的文件样式,对所有史料进行分段并加新式标点。由于这些档案原先的刊布方式是 随时发现,即行刊布,片鳞只爪,兼容并纳 ,所以某些专题的内容并不完整,为便于读者,本书在整理过程中,参考《清实录》及少数能接触到的其他档案史料进行了必要的增补。意在通过兼备资学助研和方便阅读的史料编纂体例,为广大
《经义考》三百卷(实存二百九十七卷),为清初朱彝尊所著,收集先秦至清初研究经学的著作,著其作者、书名、卷数、存佚,并列原书序跋、历代学者之考论,再附以朱氏之按语。为我国最有系统之经学总目录,被誉为经学目录的集大成之作。 《经义考新校》以卢见曾补刻本为底本,加以全式标点,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为校本,并将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罗振玉《经义考校记》和《四库全书总目》中辨正《经义考》失误的内容,附于相关条目下。全书总字数约400万,共分10册,附有书名和作者索引。 本书精装版于2010年12月出版,本次改为平装重新推出。
《五代十国史料辑存》(全六册)是《五代十国文献丛书》之一种,系将散见于各种文集、类书、方志、笔记、出土碑刻、出土文书和其他史籍中的有关五代十国的320余种史料辑录出来,分类加以校勘,汇辑成政治类、经济类等8个大类,通论、官制、选举、朝会等90个小类,共计16000余条。为学术界提供一套完整、系统、准确的五代十国史料集,所收史料以类相从,便于查寻。本书网罗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于一体,集五代十国史料之大成。
《钱玄同日记》始记于1905年12月9日,终于1939年1月14日,距其逝世仅两天,长达35年。除1911年全年阙如外,其余每年都有断续不等的记载。钱氏日记早于其他五四文化名人(如胡适始于1911年1月、鲁迅始于1912年5月),为我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情节(如中国留日学生、同盟会在东京的反清革命活动和章太炎的讲学等)。钱氏个性率真坦荡,表述直截了当。他的日记,不仅记个人经历、所见所闻和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也记载个人对人、事等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同时记载大量的读书心得以及治学成果。因此,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教育史和学术史的珍贵资料,是钱玄同先生35年人生的真情独白,是一部五四前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是一位重要学人思想、学术观念演变和读书治学的心路历程,是一部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转型发展的嬗变史
十九、二十世纪法国的著名汉学家沙畹( douard Chavannes),在国际东方学界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是杰出的学者,也是藏书家,曾觅得许多汉文的珍本秘籍。这些古籍善本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不乏文物价值。但以往因为没有正规编制、公开出版的目录,海内外对其详情无法了解,自然也无法检索阅览。 2013年,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与法国亚洲学会签订合作协议,中方由陈正宏教授领衔,率团队赴巴黎,与法方专家合作,系统整理法国亚洲学会图书馆所藏沙畹(Chavannes)、马伯乐(Maspero)、戴密微(Demi ville)三位著名汉学家的旧藏汉籍,为其完整编目,并编纂出版中法双语版的善本图目。 经过细致择选、鉴定、编目而成的这部《法国亚洲学会图书館沙畹文库汉籍善本图目》,即是该中法合作项目正式出版的第一项成果,为国际学界利用沙畹文库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曲折复杂,留下的历史资料十分丰富。其中仅文献资料,就有近万件、数千万字。过去各级各地党史、档案、文博等部门,已经陆续编辑出版了不少有关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但大都是分散的、不够系统的,而且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尚未编辑出版,分散保存在各个单位、各个地方,既不利于保存,也不方便研究利用。尽快汇编出版一套兼具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以供社会各界使用,既是党史工作部门重要责任,也是一项有利于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文化建设工程。基于这些考虑,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通力协作,编辑出版这套《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所收录的资料,主要是与中
本书是从6000余万字的《朝鲜王朝实录》中选取与北京有关的史料,以时间为序,汇编成册。主要包括14-20世纪中国和朝鲜间的使节往还,朝鲜对中国的岁贡,中国对朝鲜的赏赐训谕,朝鲜官民在北京的生活与交往,朝鲜使节回国后对国王汇报中有关北京的内容,朝鲜使节在北京居留期间的所见所闻,等等。为保证历史资料连贯性,还选取了《高丽史》恭愍王、恭让王世家中有关北京的内容。
青柯亭刻本是《聊斋志异》的个刻本。之后不仅出现了众多重刻本,如上洋李时宪刻本、杭州油局桥陈氏刻本等,而且后世通行的注本、评点本、图咏本等皆以青柯亭刻本为底本。 作为《〈聊斋志异〉珍本丛刊》的开局之作,天津图书馆藏本首次灰度影印,本书原为著名学者王利器所藏,与上海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淄博市博物馆等藏本在篇目、卷首、文字等方面出入很大,具有独特的版本价值。特别邀请聊斋学者袁世硕教授作序,邹宗良教授撰写前言。
本书辑录并点校福建漳州地区自唐代至民国的内容或背景与宗教有关的碑铭1771通,其中八成以上都是编者30多年来带领几代师生上山下乡、走村串庙访得的一手史料,实物正在遭受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而陆续消亡,内容涉及儒释道、祖宗崇拜、圣贤崇拜、丰功伟烈/名宦乡贤/忠孝节义祭祀、鬼神巫蛊、天人感应、风水学说等,切入传统中国政教和民俗生活的繁多截面,展示了地方社会变迁的广阔图景。
宋人笔记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涵盖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了解宋及宋代以前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弥足珍贵。《全宋笔记》第九编分十册收录了《释常谈》《山水纯全集》《续清凉传》《漫堂随笔》《侍儿小名录》《林间录》《守城录》《云斋广录》《秀水闲居录》《补侍儿小名录》《续补侍儿小名录》《宗忠简公遗事》、《皇太后回銮事实》《翰墨志》《闲燕常谈》《侍儿小名录拾遗》《鬼董》《睽车志》、《乐善录》《夷坚志》《夷坚支志》《夷坚三志》《续释常谈》《碧湖杂记》《祛疑说》、《丛林公论》《溪蛮丛笑》《泛舟游山录》《入越录》《醉翁谈录》《习学记言》等31种宋人笔记,总计271万字。 本编所收笔记多数系点校整理,有些属稀见本。如吴幵《漫堂随笔》,多载北宋英宗至哲宗时期朝野见闻,其中关涉北宋名臣王安石之记载,鲜见学
《全五代十国文》(全4册)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五代十国文献丛书 成果之一。全书以朝代和国别分别编排文章,收录五代十国时期17个政权、808位作者(小传可考, 不含阙名者)的文章近4000篇。所收文章,既有正史、别史、总集、别集、笔记、方志、政书等传世文字,又有敦煌文书、石刻墓志等的出土文献。引用文献达260余种,包括 古籍、碑志、论文及其他等门类。收文力求全面,作者小传力求精审,是迄今为止搜集五代十国时期较为完备的一代文章总集。
《张大可文集》本书是张大可先生40年来学术研究的结集,收录了《七十述怀》、《史记研究》、《中国文献学》、《史记文献研究》、《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三国史》、《三国史研究》等10部著作。张大可先生是《史记》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在三国史领域也颇有建树,所以这部《张大可文集》是《史记》和三国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七十述怀》 将作者30年间的散论汇于一编,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所谓散论,多为因时感发的即兴之作,不是作者的治学主干,为何编入文集为*卷?因贯穿散论的红线始终带有读史论政的意味,这些散论串联起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生活的环境与治学的心路历程。 《史记研究》 总论司马迁其人其书,兼及司马谈作史研讨;研讨《史记》疑案,为
本书汇集了南京大学在全国抗战爆发前的校史材料,内容比较丰富,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时间跨度从1927年到1937年,是南京大学作为中央大学时的资料,包括沿革与综述、组织与行政、会议记录、院系与学科、教学管理、教职员、经费、图书建筑与校产、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学生组织与爱国运动等。作为南京大学校史研究出版工程之一,是彰显南京大学发展轨迹,研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料,编选材料经过分类、核对,忠于原始史料,研究价值、学术价值较高。
《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上中下)》 书稿全面反映了自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的四川抗战历史,讴歌了四川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积极贡献,突出了四川作为战时大后方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对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四川、西康地区抗战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文廷式(1856 1904)字道希(亦作道羲、道溪),号云阁(亦作芸阁),别号纯常子、罗霄山人、芗德。江西萍乡人。近代词人、学者、维新派思想家。维新变法期间活跃于政坛,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其著述博通四部,在史学、佛经典籍、版本目录和词学等各领域都颇有建树。其著述的整理出版,对于研究清末民初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学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