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根本在于一代代先贤将文化、精神、品格浓缩在竹简,在纸张,在字里行间,一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在经典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薪火相传。 典籍不应束之高阁,因此《典籍里的中国》从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里面,选取 文化圣贤 帝王将相 巾帼佳人 名士知己 四个维度,解读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让典籍不再晦涩难懂,让现代人爱上历史,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多读经典,于个人而言,可以拓展我们人生的长度和宽度;于民族而言,可以夯实我们的文化厚度,把中国人的精气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帝王将相:君臣交手,波诡云谲,王朝命运的启示录 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他们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他们是愿得一人,
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具有影响的25个大战役:平津作战、冀察作战、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中条山会战、湘赣鄂作战、豫湘桂鄂大作战、远征凯歌。以战役为背景,突出介绍指挥将领的特点,作战的细节。同时也有蒋介石抗战思想演变、 国民党的备战举措和国民党的军事预案。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东京梦华录》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的风貌,典雅而富有趣味。 本书特邀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师作画近百幅,精美雅致,并精选宋画数十幅,与文字相得益彰,使得全书富有美感。
本书稿是著者积近二十年之力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书稿语言精简,内容翔实丰富,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成果进行了极其细致全面的阐述和研究,全书共分两编十七章,编基本按照时代分述先秦史到清史史料的基本史料,亦稍涉志书、类书和《十通》等史料。第二编分述如何应用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年代学、避讳学等知识对史料进行鉴别和使用。末附《历代帝王世系名讳表》《书名索引》《主要参考书目》。本书稿结构完整,语言精简,涉猎较广,叙述详尽,堪称杰作,足见作者的积累、识见和苦心孤诣。
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倾六十年心血的力作《 清朝开国史》(修订本),分上下卷,33章,130余万字,史料弘富,结构谨严。本书视野开阔,将明清易代史事置入16至17世纪东北亚等大变局之中,展现各方势力的交错与消长,探讨农耕、森林、草原、高原、海洋等文化板块的互动与激荡。本书聚焦辽东争局,以萨尔浒、沈辽、宁远、北京、松锦、山海关等重大战役串联历史文脉,完整讲述了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政权结束的中国历史。兴亡更替,殷鉴不远。
晚清时期,中国驻英国公使馆因交流交往上的各种事务以及礼仪等因,都会给英国外务部发送照会。发送人从首任公使郭嵩焘开始,有曾纪泽、刘瑞芬、薛福成、龚照瑗、罗丰禄、张德彝、汪大燮等历任公使和使馆其他署理人员。这批照会现都完整保存于伦敦的英国国家档案馆,《中国晚晴驻英公馆照会档案》收录大英档案馆FO17档案号下来自晚清驻英公馆(Chinese Legation)的档案,覆盖了使馆自1876年底创建到1905年数千封由使馆发出的中英文信件。其中涉及中英之间的各种事宜。本书为 近代中外交涉史料丛刊 之一种,展现了晚晴对英外交的诸多面向,对于进一步研究晚清中英关系、洋务开展等事务,为研究晚晴外交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概述》是一部反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状况和整理编目成果的图书。截至2022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经多年档案整理,基本理顺了馆藏档案各全宗内的类项体系,摸清了馆藏家底,统一了档号配置,遂编写了本书,全面介绍馆藏体系和档案内容的全宗概述状况,系统总结近年来满汉文档案整理工作的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馆藏档案情况。全书通过 全宗概况 简要考订馆藏各全宗立档机构的沿革变迁、职掌范围、职官设置、内设与直属机构等情况,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生平行迹,或档案汇集来源等;并通过 档案介绍 梳理馆藏各全宗档案的来源、起止时间、保存数量、分类整理等情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概述》的出版为档案保管、编目及数据信息管理等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为国内外明清档案利用者提供简
本书由《北京大觉寺》《西山访圣记》《中国名胜 西山》《香山风景》《房山风景》《上方山》六部分组成,共收录图文描述25万字。 《北京大觉寺》(Der Tempel Ta-ch eh-sy bei Peking)初版于1897年,作者是胶济铁路的主要设计者、德国建筑工程师锡乐巴(Heinrich Hildebrand,1855 1925)。作者简要介绍了大觉寺的历史,然后从专业角度出发,重点介绍了大觉寺的建筑布局、结构、材料与陈设,还绘制了很多建筑结构图与平面图。这是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德文著作,为西方社会认识中国建筑打开了一扇大门。 《西山访圣记》(The Temples of the Western Hills) 初版于1923年,作者郝播德(Gilbert Ernest Hubbard,1885 1952)是英国外交官、银行家,1920年来华。作者记录了他在西山参观时的所见所闻,还原了百年前的寺庙场景,并配有10 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 后四章为四本风光摄影相
《登科记》始于唐代,为记录历次科举相关内容的专书,然宋代之前的诸种《登科记》均散逸残缺。清人徐松从大量文献中选取科举材料,依据年代先后,编排中举者姓名名录、科举考试相关诏书,以及应举者诗文等内容,撰成三十卷的《登科记考》。同时徐氏又多加考按,以现科举制度兴废及人物概貌。是书为研究唐五代文学、历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 徐松之后,又有大量新材料、新研究出现。《登科记考补正》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登科记考》为底本,在保留原书风貌的基础上,又作了大量补正工作:一是根据近些年出土与整理的碑志等新材料增补有关唐五代科举的名录及资料;二是结合新近考证研究成果订正徐松的错误;三是酌情增加关于科举的诗文、笔记、史料等内容。新增补的科举著录人数凡一千五百多人,已超过徐松《登科记考》人
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 西南丝绸之路 为主线,分别从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人民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文物考古研究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本书作者通过广泛查阅传世文献中的唐人别集和总集以及出土文献中的隋唐石刻资料,历时四五年,集得350余篇隋唐僧尼碑志塔铭,逐一进行了校勘考订。在文献来源上,录文力求原始、准确、可靠,从而为隋唐相关僧尼及其他历史研究提供多方面新的史料。 本书所录,多未见高僧传等史籍记载,是能补传统相关史料之不足。作者仿照《唐代墓志汇编》做法,标题为年号加编号、碑铭标题、碑志时间。
本书按专题分为四章: 《红六军团西征湘西》《中央红军长征在湖南》《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以及《湖南边区的游击战争》, 时间跨度为1934年7月至1938年6月。每个专题由概述、文献与参考资料三部分组成。概述由文字与长征在湘期间老照片组成,以时间为序宏观介绍红军长征在湘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文献和参考资料以时间为序,主要收录红军长征在湘期间,敌我双方所形成的有关档案史料,并加以注释。本书的出版,将以丰富的手档案资料和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还原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全景式地展现红军长征在湘期间如何英勇作战,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进行战略转移的历史面貌,有益于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本书选取《明实录》原典古籍整理辑校,将洪武元年二月至崇祯十七年二月,270余年连续不断地疏浚清淤、堵塞决口、建闸筑坝、另开新河月河,以及漕运管理方面的众多史料依照时间顺序全部记录在一起,形成了一本完整详实的运河工程纪要,为中外研究明代水利工程,漕务运输、漕务文化提供了详细、连贯、权威的官方史料,具有极重要的学术价值。
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 西南丝绸之路 为主线,分别从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人民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历史地理概貌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本书是对南宋儒臣魏了翁所撰《周礼折衷》进行校勘、注释的著作。本书校勘以南宋开庆年间刊刻的《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收录的《周礼折衷》所载 大宰 至 职币 、清同治年间刊刻吴棠望三益斋本《周礼折衷》所载 司裘 至 夏采 为底本,以明嘉靖年间刊刻安氏铜活字本、清乾隆年间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周礼折衷》 大宰 至 职币 、望三益斋本《周礼折衷》 大宰 至 职币 、商务印书馆1922年编纂《四部丛刊初编》所收录《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周礼折衷》、蒋汝藻影宋抄本《周礼折衷》、北宋王安石所撰《周官新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张海鹏辑刻《墨海金壶》本、清钱仪吉辑刻《经苑》本、《四部丛刊初编》本、程元敏辑著《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三) 周礼》、杨小召校点本)、王安石所撰《周礼新义》(张钰翰校理本
书稿以档案文献的形式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全民总动员,共同抗日,抵御外侮,争取胜利的情况,展现了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的不屈抗争精神。书稿保持了档案原貌,对研究战时首都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十七史商榷》由清代史学家王鸣盛撰写,陈文和等整理、校点,是一部以校勘、考订为主,又兼有历史评论的史学著作。本书主于校勘本文,将十七史全校一周,改讹补脱,计一千余条, 每一条考订都有一个题目,各条字数不等,少则几句话,多的相当于一篇小型论文。 十七史 指宋以前的十七部正史,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本书为简体横排标点本,旨在让更多传统文化爱好者能够读懂。
张佩纶,字幼樵,号蒉斋,直隶丰润人。他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婿,同时其本人也是晚清政坛清流派代表人物。同治年间进士。1875年,以编修擢升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后入李鸿章幕。他的日记《涧于日记》由六部分组成,包括篑斋日记、嘉禾乡人日记暨见君子日笺、出塞日记、易窗日记、津门日记和兰骈馆日记等。始于光绪四年,迄光绪二十一年,反映了晚清朝章国故、世道人心,年代上虽有断层,但不妨碍其文献价值,对研究和了解晚清政治文化方面颇有价值。
本书收录了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家陆征祥与亲朋故友往来的700余通手札.陆征祥与清末民初时期各界人物的交往在书简中留有不少痕迹,如其与顾维钧、王正廷、林森、黄郛、张群、马相伯等人的通信。其中数量最为集中、史料价值最为突出的是陆与其契弟刘符诚的往来手札,这批书信开始自1932年,直至1948年11月18日陆征祥 最后笔迹 ,详细记录了陆征祥晚年的思想、信仰、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外的政局、社会民情。
本书是研究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清代蒙满文档案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在参与整理和影印出版该馆所藏蒙古文档案的基础上,对其中蒙古文书信档案进行汉译、注释和研究,向世人展示了清代蒙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画面。本书资料珍稀罕见,研究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拓性。
《名义考》共十二卷,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该著以笔记形式解释经史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名义,全书共释534条。多数条释不止一词一事,算上一条多释,则全书实际解释975事。 象纬名物、训诂方言,靡不详析互证,纤委必具 ,内容关涉社会礼制、历史地理、风俗称谓、名物器用、礼乐辞藻等方面,可谓浩淼博广。 本稿详笺证而略校勘。以万历本为底本,校以四库本等。笺证详其所出,而注释其意旨,并增益实证抉发。且明人引书多讹误,亦订正之。又据《名义考》之溯源训释法,间或补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