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根本在于一代代先贤将文化、精神、品格浓缩在竹简,在纸张,在字里行间,一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在经典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薪火相传。 典籍不应束之高阁,因此《典籍里的中国》从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里面,选取 文化圣贤 帝王将相 巾帼佳人 名士知己 四个维度,解读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让典籍不再晦涩难懂,让现代人爱上历史,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多读经典,于个人而言,可以拓展我们人生的长度和宽度;于民族而言,可以夯实我们的文化厚度,把中国人的精气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帝王将相:君臣交手,波诡云谲,王朝命运的启示录 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他们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他们是愿得一人,
......
朱逌然(1836—1882),字肯夫,同治元年进士。本书由九部分组成:《孱守斋日记》、《邸居日记》、《使湘日记》 本、《孱守斋日记》、《庚辰日记》、《使蜀日 记》 册、《使蜀日记》第三册、《晴雨记》及书画二十五幅。朱逌然为晚清重要官员,其生活年代跨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见证了晚清社会历史的重大时代变迁,因 此,其日记不仅具有史料考证与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 因其生动多彩的行旅风景描写与深刻细腻的情志抒发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学意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贺年片风靡中国大学校园,成为传递情谊与时代风貌的独特载体。本书精选1952至1988年间500余张中国大学贺年片,通过图像生动展示中国大学历史沿革及院系调整的影响。这些贺年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与时代变迁,还深刻体现了各大学的独特气质,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独特视觉档案。书中贺年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绘图案、纹饰、书法拼贴等装饰性元素个性鲜明,展现了特定年代的审美特点。从地质勘探到戏剧演出,再到校园足球赛,这些贺年片捕捉了鲜活的大学生活瞬间,承载了四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大学历史的重要参考,也是感受时代变迁、追溯往昔岁月的生动见证。
本书以秦晖在清华大学讲授 秦汉史 课程为蓝本,增加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资料,几经整理修改而成。 不同于最初的课堂录音,此次成书比录音记录多出近一倍内容。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著述,本书略于政治史,而从纵(时间上的周秦、汉唐对比)横(空间上的秦汉与罗马帝国对比)两个维度来探讨秦汉帝国那套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由来,以及它们在秦汉以后的影响,高屋建瓴,对于当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系列作品《从秦皇到汉武》,分为三册,共计100多万字,近400幅地图。 《秦灭六国》,分为三大部分:秦部落受封伯爵,统一关中,称霸西戎。商鞅变法,秦国实行军功爵制。战神白起诞生,长平之战奠定一统趋势。秦始皇灭六国、巡游天下,赵高、李斯沙丘之谋。 《楚河汉界》,分为四大部分:陈胜、吴广从起兵到覆灭,巨鹿之战,刘邦入关中,鸿门宴,项羽分封诸侯。彭城之战,荥阳之战,楚汉以鸿沟为界,垓下之战,韩信十面埋伏,项羽乌江自刎。 《大漠西域》,分为四大部分:冒顿单于称霸大漠南北,卫青收复河套地区,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漠北之战,李广难封。李广利远征大宛,汉朝设西域都护,降呼韩邪单于,杀郅支单于。 本书适合历史、地理、军事爱好者阅读。\"
\"本系列作品《从秦皇到汉武》,分为三册,共计100多万字,近400幅地图。 《秦灭六国》,分为三大部分:秦部落受封伯爵,统一关中,称霸西戎。商鞅变法,秦国实行军功爵制。战神白起诞生,长平之战奠定一统趋势。秦始皇灭六国、巡游天下,赵高、李斯沙丘之谋。 《楚河汉界》,分为四大部分:陈胜、吴广从起兵到覆灭,巨鹿之战,刘邦入关中,鸿门宴,项羽分封诸侯。彭城之战,荥阳之战,楚汉以鸿沟为界,垓下之战,韩信十面埋伏,项羽乌江自刎。 《大漠西域》,分为四大部分:冒顿单于称霸大漠南北,卫青收复河套地区,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漠北之战,李广难封。李广利远征大宛,汉朝设西域都护,降呼韩邪单于,杀郅支单于。 本书适合历史、地理、军事爱好者阅读。 \"
朱逌然(1836—1882),字肯夫,同治元年进士。本书由九部分组成:《孱守斋日记》、《邸居日记》、《使湘日记》 本、《孱守斋日记》、《庚辰日记》、《使蜀日 记》 册、《使蜀日记》第三册、《晴雨记》及书画二十五幅。朱逌然为晚清重要官员,其生活年代跨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见证了晚清社会历史的重大时代变迁,因 此,其日记不仅具有史料考证与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 因其生动多彩的行旅风景描写与深刻细腻的情志抒发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学意义。
本书是研究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清代蒙满文档案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在参与整理和影印出版该馆所藏蒙古文档案的基础上,对其中蒙古文书信档案进行汉译、注释和研究,向世人展示了清代蒙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画面。本书资料珍稀罕见,研究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拓性。
所谓“群经义疏”,是指唐代孔颖达、宋代邢昺等人为儒家经书所撰“正义”和“疏”;宋本义疏包括宋刊单疏本、八行本、十行本三套丛刊;编校与刊印则涵盖了版本从孕育、诞生到面世的全过程。本书具体讨论群经义疏这三套丛刊,各自选择何种底本,如何编纂,怎样校勘,刊于何时何地,曾刻几种,在何时何地补版,文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约到何时不再印刷。期待通过这些研究与思考,对义疏读者有所裨益,同时对“书”的生命历程获得更丰富的理解。
《历史哲学》一书内分什么是历史底法则、历史哲学底性质与可能、学理与方法、历史中支配因子底理论、个人在历目前底作用、主观的方法、政治思想底进化、马思主义的哲学等8章。本书也是民国时期西学汉译书籍中的一部。对当时研究世界历史和各国历史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 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 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最伟大的“中国梦”。 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本书通过解读具有代表性的五代文人、武人、僧人、平民墓志和碑铭等 材料,探讨诸色人等的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发现恩荫、婚姻、家世仍是五代社会流动的重要条件。五代的阶级流动尽管较为活泼,但阶层流动有限, 和实权职位仍然掌握在少数家族的手里;成就宋初向文治倾斜的,不单是皇帝或文人,整个五代武人团体的自我转型或对传统武风允文允武的追求,都是重要因素。从武人占优势经过文武磨合共治而达到文人占优势,宋代完成治权上的变革成为文人主政的新一代。书稿为我们观察五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
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老照片》正在为人类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和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回望这些细节,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每张照片都蕴涵了一个真切、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它们向我们传递的就是这些现代的我们所不知道一切,这些内容包括有人物经历、抗日战争历史等,都是些名人名事。
贞观政要十卷四十篇,是唐太宗君臣探寻致治之道的一部重要言论集,包括为君之道、政体、任贤、纳谏、文教、务农、刑法、征战、安边以及太子诸王教戒、处理政务的态度和做法,直至如何居安思危、慎终如始,深受唐、宋以来有作为的帝王的重视。
这本《日本诗经学文献考释》由王晓平著,旨在科学描述日本所藏《诗经》古写本和印本的基本情况,对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有关资料加以梳理,利用写本研究的宝贵积累,特别是敦煌写本研究对中古语言文字研究的新收获,对其中的唐钞本和日本钞本加以释录,以期客观地确认这些资料的价值。
《北华捷报》由英国商人亨利 奚安门于1850年8月3日在上海英租界创办。自1859年起,《北华捷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被视为 英国官报 。本书则选取1936-1949年有关 温州 (Wenchow)的主要新闻报道和评论,并按照编年顺序加以编辑和翻译,对于学者研究近代温州地方史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区域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