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挈领 《资治通鉴》的精华版 纵览历史 《资治通鉴》的延伸版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 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 ,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直至明朝灭亡,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 纲 下按照编年直叙历代史实,所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条理清晰,简明易知,故称 易知录 。对后代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 1.本书是《资治通鉴》的扩充版和精华版。a.《资治通鉴》全书总字数约四百万,而《纲鉴易知录》记载简明,通俗易知,涉及《资治通鉴》所涉历史部分,字数约为六十多万,堪称《资治通鉴》的精要荟萃。b.《资治通鉴》自
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历时14年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 正史 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 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 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钟翰等著名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本次在繁体竖排点校本《清史稿》基础上,转为简体横排,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来自6000千年前的陶罐,彰显着新石器时代工匠出色的陶冶工艺; 一组陶制墓柱,投射了安定富庶的汉代社会 视死如生 的丧葬观念; 异域主题的唐代jiu器,则是盛唐时期繁荣的商品贸易与文化融合的产物; 由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汉学家霍吉淑撰写,以承载着文明印记的文物为基点,透视其背后社会的人、事、时、地。有别于一般的宏观讲述,以文物为线索,从石器时代到现代中国,诠释数千年的文明脉络。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由大英博物馆和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 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代表性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这是一项 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 ,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
?《东都事略》是纪传体北宋史。全书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宋钦宗赵桓,计帝纪十二卷,为各代帝王在位时的大事记﹔世家五卷﹐记叙后妃和宗室﹔列传一百零五卷﹐载各种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迹﹔附录八卷﹐列举辽、金、夏、西蕃、交阯的情况﹐没有表和志。此次整理,以台湾图书馆所藏南宋绍熙眉山程舍人宅刻本为底本,校以文海出版社影印覆刻宋本及所附钱绮《校勘记》、缪荃孙《校记》,并参校了国家图书馆所藏朱允达标校振鹭堂覆宋本、台湾图书馆所藏旧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参考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隆平集》《宋史》和宋人文集、笔记等予以校证。
《纲鉴易知录》(全8册)107卷,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盘古,下迄明末的编年体简史。该书将我国清代以前几千年的历史大事系统而又删繁就简地记载下来。本书的内容分别辑自《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书的整理者以脱误较少的扫叶山房石印本为底本,并以其他一些刻本相互参校,同时对照其所据原书予以校正,书中凡干支纪年,均添注了公元纪年。
【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1811 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史稿 曾国藩传》描述他 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在京城做了十多年的文官。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奉旨办理湖南团练,此后以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指挥湘军战斗。后因功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毅勇侯,补武英殿大学士等。同治十一年(1872)死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曾国藩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后人褒贬不一。但作为清末同治中兴D1功臣,中国近代化之先驱,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在做人和学问上,同样备受后人褒扬,钱穆先生就赞誉他 做人学问并重 。曾国藩青年时开始研读 二十三
这套书从《资治通鉴》中提炼出1580个故事,短则100-200字,长不超过1500字,收录《资治通鉴》全部内容,让读者轻松读懂《资治通鉴》。非精编版,非白话直译版,精编细篡,不失原著精髓。
本书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按年编辑史料,上接《左传》之终年,下迄秦之灭六国与统一,即起于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止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原来分散杂乱、年代错误、真伪混淆的史料,作编年的整理和考订,使成有条不紊、真伪分明的史实文献。每年史料着重阐明当年之大事,包括纵横家所记纵横权变之掌故、游说辞与书信等。广泛采用各类古籍及近人研究成果,取材宏富,考辨精密,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钱玄同日记》始记于1905年12月9日,终于1939年1月14日,距其逝世仅两天,长达35年。除1911年全年阙如外,其余每年都有断续不等的记载。钱氏日记早于其他五四文化名人(如胡适始于1911年1月、鲁迅始于1912年5月),为我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情节(如中国留日学生、同盟会在东京的反清革命活动和章太炎的讲学等)。钱氏个性率真坦荡,表述直截了当。他的日记,不仅记个人经历、所见所闻和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也记载个人对人、事等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同时记载大量的读书心得以及治学成果。因此,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教育史和学术史的珍贵资料,是钱玄同先生35年人生的真情独白,是一部五四前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是一位重要学人思想、学术观念演变和读书治学的心路历程,是一部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转型发展的嬗变史
本书为汇编元明清三朝中国土司制度史料的大型图书,共6卷19册。中国的土司制度自元朝起,沿续600余年,对中国古代边疆的治理开发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本书内容包括相关地区的土司制度史料整理,内容紧贴土司制度的源流及其演进过程,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始的元明清国家档案为重点收录对象;对于基本史料,如实录、正史、政书,编录自权威整理本,尽量收录完整;对于相关史料,如奏议、文集、笔记、方志、碑刻、契约文书等则择要选录。故分为正史,实录,政书,地方志与地方文献,档案,以及奏议、文集、笔记,共6卷。本书是目前收集整理有关土司制度史料最全面、最系统,且分量最大的一部专题史料集,史料来源具有原始性和权威性。从史鉴的角度,提升了土司研究的应用性。为边疆治理、民族团结,以及民族文化
《经义考》三百卷(实存二百九十七卷),为清初朱彝尊所著,收集先秦至清初研究经学的著作,著其作者、书名、卷数、存佚,并列原书序跋、历代学者之考论,再附以朱氏之按语。为我国最有系统之经学总目录,被誉为经学目录的集大成之作。 《经义考新校》以卢见曾补刻本为底本,加以全式标点,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为校本,并将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罗振玉《经义考校记》和《四库全书总目》中辨正《经义考》失误的内容,附于相关条目下。全书总字数约400万,共分10册,附有书名和作者索引。 本书精装版于2010年12月出版,本次改为平装重新推出。
本书汇编太平天国财经资料,分20章,从太平天国革命理想到太平天国之政权架构,以及太平天国经济制度之运行、有关事件,太平天国及晚清工业、农业、商业、贸易、金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分类编排,条理清晰,汇集太平天国财经史料于一编,同时以 编者按 的形式加以评论,*程度地体现了作者对太平天国财经问题的研究成果。是书不仅有益于晚清政治、军事史及太平天国史之研究,同时有益于了解晚清社会之变迁。
中国*历史档案馆现存明清档案1000余万件,上起明朝洪武年间,止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时期,跨越500余年,是迄今保存数量**为完整系统的古代王朝档案的集合,巨量的皇宫遗存档案具有独特的文献、文物和文化价值。适逢中国*历史档案馆建馆九十五年之际,该馆在近年档案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撷取经典档案100余件,其中包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及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珍贵档案在内,分为明朝档案、清帝诏令、清帝御笔、臣工奏章、清宫生活、文化典籍、民族档案、科举档案、外交档案、晚清档案、清宫藏图等11个类项,项下按编年进行梳理,每一类项及档案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全书高清拍摄,印制精美,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上册《吴王阖闾传》: 本书描述一代雄主吴王阖闾的故事。 吴王阖闾,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公元前548年,诸樊在战场中箭身亡。后王位被余眜之子僚继承,吴王僚平庸无能,贪图享乐,没有作为。而失去继承权的公子光见大局已定,暂时没有抗争。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结识楚国人伍子胥。伍子胥出逃吴国,在市场上吹箫乞讨,公子光便暗中与伍子胥联手,谋划夺位。在一场夜宴上,义士专诸刺杀吴王僚,公子光夺取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此后吴王阖闾邀请在吴国避难的军事家孙武出山。被后世尊为文圣和武圣的伍子胥和孙武在吴国走上历史舞台。吴王阖闾施展雄才大略,委任伍子胥为宰相,孙武为大将军,实施伍子胥的治国方针,建立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军队。吴国迅速崛起。 公元前506年,吴军伐楚,孙武以少胜多,占领楚国首都郢都。
本丛刊为近现代一系列重要文献的汇编。所收文献作者久历清末民初政坛、学界、报界,或熟识时局娴熟掌故,或兼擅文坛及报界。亲历清末民初诸重大事件者,各有侧记与追述文字。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外交、政局、战事、文化思潮等重大事件靡不涉及。本丛刊务存史料全豹,正所谓正史未必有载,宬档未必有存,可为研究者和文史爱好者提供重要参考。
一、海瑞其人 海瑞(1514 1587),字汝贤,自号刚峯,琼山(今海南海口)人。明朝著名清官。嘉靖二十八年(1549)乡试中举,历任南平教谕、淳安知县、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使、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南京右都御史等职。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南京任所,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海瑞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海瑞其人是一个生前和死后都充满争议的人物。这种争议在当时很尖鋭,一直延续到多年以后仍会是问题的焦点。他受百姓的爱戴,却被官僚所怨怼。在他的坎坷仕途中赞誉、优抚与攻击、排挤自始至终同时加诸其身。他一生傲骨,特立独行,刚介耿直,直言敢谏。任南平教谕时,因为不跪拜前来视察的上级官长,而得了个 海笔架 的绰号;他为人简朴,无视权势,任淳安县令时,痛打胡宗宪的儿子,不摆排场阿谀权贵
本书是jiaoyu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立项资助项目成果。收录了已公布的元代碑刻材料七五五通,新出材料时间下限至二〇二二年。所据原石或拓本以刊印清晰、图版完整爲原则。凡模糊不清,字迹辨识困难,或者只截取拓片局部者,不予采用。对于产生时间是否为元代尚有争议的碑刻,亦不予收录。每方碑刻简要说明出现的时间、地点,流传情况;碑刻的形制、尺寸、书体等,与该碑刻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等。广泛吸收前人已有的部分录文、题跋、碑刻文字汇编等研究成果,加以释文校勘,补充阙漏,辨正讹误。为便于读者利用本书,书后附有《元代碑刻文献目录提要》。
《全五代十国文》(全4册)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五代十国文献丛书 成果之一。全书以朝代和国别分别编排文章,收录五代十国时期17个政权、808位作者(小传可考, 不含阙名者)的文章近4000篇。所收文章,既有正史、别史、总集、别集、笔记、方志、政书等传世文字,又有敦煌文书、石刻墓志等的出土文献。引用文献达260余种,包括 古籍、碑志、论文及其他等门类。收文力求全面,作者小传力求精审,是迄今为止搜集五代十国时期较为完备的一代文章总集。
《史记》讲义 本书《〈史记〉讲义》共选《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四十二篇,其中六篇为节选,占《史记》总量的四分之一强。选文五体皆备,计本纪六篇,表四篇(只选序文,表略),书四篇,世家六篇,以上共二十篇为上册;列传选文二十二篇为下册。上、下两册总计约八十万字。解读内容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每篇选文做 题解 注释 段意 三项,为传统的微观解读,着重在字面意义,疏解文字阻碍,以助读者欣赏原书韵味。书前 序论 与每篇 讲析 ,这两项则是宏观阐释思想内涵,系 解读 作者的一家之言,助读者思维。本书初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开设《史记》专书课讲义,积淀十年教学体悟,可作为高校开设《史记》专书课的参考书。 《史记》中的宴会 宴会是人生大舞台,是享受欢乐与角逐名利的场所,多姿多彩。《史记》
《赤胆忠诚 陈翰章战斗档案及研究》一书系吉林省档案馆深入挖掘整理研究馆藏日本侵华档案的最新成果,是利用日本侵华时期日军形成的原始档案见证东北抗联活动的有益尝试。 本书由陈翰章战斗档案和陈翰章研究两部分组成。档案部分计65份档案,由档案解读、档案图片、参考译文组成,记录了陈翰章烈士率部的81次战斗及活动情况,时间跨度为1936年8月20日至1940年12月8日,全面展现了陈翰章戎马岁月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档案图片是档案原件的影印图片,具有真实性和资料性;档案解读是对档案图片的出处及内容进行简要的说明;参考译文是档案图片的中文翻译,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档案原文。研究部分收录抗联研究专家及我馆研究人员5篇关于陈翰章研究的最新论文。
《钦定四书文》是清朝乾隆初年钦定颁行天下,为士人提供 制科之标准 的科举用书。明初至清初八股体式的变化观此书而可见,三百余年间的名篇佳作也多为此书网罗。此书因其特殊的地位及重要文献价值,成为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八股文选本。《钦定四书文校注》即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分五集三十九卷。除原书各项,各篇另加 题解 ,附出该题出处及朱熹集注;另加 作者简介 ,主要介绍作者的科名及经学、八股造诣等事项。《校注》的注释,特别用力于指明文章立论立言的依据,解释文中涉及的事典语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