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多、经济*为发达、*为繁荣的城市之一。这在宋代的史书志乘及众多的文人笔记、著述中,都有大量生动的记载。然而,*为完整、全面地反映北宋京城社会生活的,当首推《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所记述的,从都城的范围到皇宫建筑,从官署的处所到城内的街坊,从饮食起居到岁时节令,从歌舞曲艺到婚丧习俗,几乎无所不包,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民风时尚,同时也能感受到宋代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城市生活。
《人物志/中华经典藏书》是一部系统地阐述人才理论的典籍,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汤用彤认为,从《人物志》中可以看出曹魏初期学术杂取儒名法道诸家的特点, 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 。全书共三卷十二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
上海,作为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数百年前,它不过是汪洋大海中的一个靠近陆地的小港,然而近代以来,尤其是1845年,在英国和清政府经过约两年的谈判之后, 《上海土地章程》让英国在这个小港上开辟了近代中国大陆的个租界一一上海英租界。之后法、美陆续在上海开辟租界,英、法、美三国租界的开辟,一方面是近代中国百年来屈辱史的开端,另一方面也促进厂上海城市化的形成和发展,使近代上海发展成近代中国*特色的城市。本书简述了上海的历史以及上海的发展,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有趣,是了解上海发展概况的一本不错的普及读物。
《后汉书》是我国正史中的前四史之一,记载了东汉一朝的兴衰成败。其书剪裁得当,在编写体例上多有创新。叙事爱憎分明,真切动人;史论因事而发,可正一代之得失。
孙中山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他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热爱和崇高的责任感,以他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家,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不断地寻求救国救民、富国强民的革命思想,他们用进化论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在纷杂的各种思想的百花园里,采撷自己需要的花粉酿造出救国之蜜——三民主义,它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共和制度为蓝本,以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为嫁接点,用苏俄的组织和革命的手段为方法,融合而成。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前*的救国治国理论,它比较深刻鲜明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当时社会所必需。
商口岸,一般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但在近代中国,则具有特定内涵,是指通过不平等条约的有关条款开辟的条约口岸。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先后开放了100余处通商口岸,初期仅限于东南沿海,但很快就从沿海扩展到内地,并由原本彼此孤立的点连成一体,逐渐形成一个通商口岸城市网络。通过这一网络,列强不仅实现了其侵略、剥削、奴役中国的目的,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由于通商口岸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城市网络,拥有其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也对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商口岸是孕育近代中国变革动力的基地。
火器是指以火药为基本原料而制成的一种战斗兵器。王育才编著的《火器史话》按照火器的发展顺序,介绍了火药的出现与早期火器,古文献记载的火药战具,元明清的火药武器。包括火药的发明始末,各种火药弹的配方,文献记载以及出土的火铳、火炮、火箭等火器,从西洋传入的佛郎机炮、红衣大炮,清末洋务运动吸收欧洲火器技术制作而成的新型火器,等等。 中国是火药的发明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发明了名目繁多的火药武器,《火器史话》完整地展示了火器发生、壮大并终取代冷兵器的过程,引导读者追根溯源,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战争、军事思想亦不无裨益。
陕甘宁边区政府自1937年9月成立,至1950年1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命令成立西北军政委员会,前后历时12年4个月。它是中国革命的核心所在,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是各个根据地的首席政府,是声名卓著的民主政府,是廉洁的政府。党的许多政策在这里试验推广,党的方针指令从这里发向各地。在这里,*和党中央培养革命干部、推行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解放妇女、掀起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发展文化教育、丰富群众文艺活动、开展外事活动,带领中国走向光明和胜利。
由于东西方在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督教自唐代传人中国起,便因与中国政教礼俗的冲突而备受国人排斥,《教案史话》是中西方文化在交流和碰撞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现象。但是,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在华的传播已不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范围,而是以不平等条约为依托,在洋枪洋炮的庇护下,强行切入,从一开始就和列强对华的殖民扩张活动紧紧连在一起。夏春涛编著的《教案史话》所记述的大量确凿的史实,正向人们昭示了西方传教士究竟是如何与本国政府的“炮舰政策”密切配合,亦步亦趋,从而将中国一步一步地推向半殖民地深渊的。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文化一直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因此,逐渐形成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观念。但自19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历史的进程出现了急剧的变化。欧美各国以工业革命为起点,近代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新兴资产阶级还建立了一整套维护自己利益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欧美诸国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而留学的历史亦由此而展开。奉书就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留学为主线,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了清末民初留学情况的轨迹。
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开启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从此民族工业企业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从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在洋务运动中出现的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兴建,到大生纱厂等一批近代知名企业的发展壮大,再到1914-1920年近七年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由小到大、幽弱到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好景不长,抗战时期的战乱以极大的破坏力摧垮了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各行业的民族工业企业都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绝处逢生。
在中国的诸兄弟民族关系中,汉藏民族关系是尤其有重要意义的民族关系。汉藏建立友好关系的历史,由来久远,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汉藏文化交流史话》从历史、宗教、敦煌学和科技等方面,探讨和论述汉藏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和特点。系统地探讨和论述汉藏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而又崭新的课题,汉藏民族间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文化交流的基础,给文化交流以深远影响和积极推动。本书由刘忠著。
从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世界资本主义进入迅速上升时期,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新经济,驱使西方资本家把人口众多、国力孱弱的中国作为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面前,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屡屡亏损。于是,英国商人开始利用鸦片这种特殊商品,作为打开中国门户的重要手段。鸦片的泛滥,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灾难,林则徐奉命开展了坚决有力的蔡烟行动。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乡村已处于破产和崩溃的边缘,中国的农民过着朝不保夕的悲惨生活,挣扎在生死存亡线上。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甘屈服和沉沦的中国农民,为了求得自身解放,在近代中国的一个多世纪中,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反抗浪潮。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旧式农民造反发展为席卷全国的现代农民运动,取得了斗争的胜利,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命运的主人。
作者参与台湾文献丛刊的编纂工作,于五十六部书上写了五十七篇弁言和后记。现在选出四十篇,依其内容与时代先后,辑成一书,题曰“百吉撰台湾文献丛刊序跋选录”。又编目次,列之书首。按此目次,可分四类:一为南明部分,凡八篇;二为郑氏部分,亦八篇;三为清代台湾部分,计二十三篇;四为日据时期有关台湾的零星报导,仅二篇。四类之中,以第三类所包事项多,如康熙间朱一贵之乱,乾隆间林爽文之乱,嘉庆间蔡牵朱濆之乱,同治间日兵之侵台、刘璈之巡台,与光绪辛未之割台。在载有弁言与后记的三十九种书中,有一书既有弁言,又有后记,故成四十篇。
本书由隋元芬编著。 本书讲述了:19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下,主要还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国家。但当时西方各国却早在18世纪就步入了工业时代。从19世纪开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一些西洋的工业产品也随着坚船利炮涌入中国,在对中国人民进行经济掠夺的同时,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方便。本书就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西洋器物传人中国的情况,其中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日用消费品、市内交通工具、远距离交通工具、通讯设备、文化娱乐用品、兵器、电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