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贺年片风靡中国大学校园,成为传递情谊与时代风貌的独特载体。本书精选1952至1988年间500余张中国大学贺年片,通过图像生动展示中国大学历史沿革及院系调整的影响。这些贺年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与时代变迁,还深刻体现了各大学的独特气质,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独特视觉档案。书中贺年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绘图案、纹饰、书法拼贴等装饰性元素个性鲜明,展现了特定年代的审美特点。从地质勘探到戏剧演出,再到校园足球赛,这些贺年片捕捉了鲜活的大学生活瞬间,承载了四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大学历史的重要参考,也是感受时代变迁、追溯往昔岁月的生动见证。
《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唐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公元五三四年北魏东西分裂到五七七年北周灭齐为止四十四年间的东魏、北齐王朝兴亡史。 本书是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版点校本《北齐书》的修订升级。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重新进行校勘,通校残宋本、三朝本、南监本、武英殿本,参校北监本、汲古阁本、金陵书局本,并参考《御览》《册府》《北史》《通鉴》《通志》等书。修订时重新复核原点校本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成绩,按照体例要求增订改补校勘记,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黄易是清代金石学与艺术史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任职于济宁运河厅,并担任河道总督的幕僚。1786年八月在经过山东嘉祥时,他发现了著名的武氏祠,并就地复建,这是乾嘉金石学标志性的事件。黄易所收藏的金石拓本,数量富甲一时,他为学术界贡献了大量精拓本与旧拓本,《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可以视为一个缩影。而作为 西泠四家 之一,他的隶书、篆刻与绘画在当时也负有盛名,友人常以不获他的字画与印章为憾事。 本书从公立博物馆与图书馆的收藏、清代金石著作、各种出版物、海内外拍卖图录及私人收藏中辑得黄易友朋往来书札660余封。与黄易通信的人,既有乾嘉时期的学术菁英如王昶、钱大昕、翁方纲、钱坫、严长明、孙星衍、洪亮吉、武亿、桂馥、阮元、瞿中溶,文艺菁英如袁枚、姚鼐、陶樑、梁同书、罗聘、董洵、邓石如、伊
本书收集、整理并翻译了美国驻南京大使馆外交官爱利生、爱斯比等人于 1937 年 12 月至 1938 年 8 月,从南京向美国国务院、驻东京大使馆、驻北平大使馆等机构发出的外交文件,包括电报 158 份、报告 17 份、月度总结 5 份、备忘录 2 份、信件 2 封,共 184 件。这些外交文件近距离地记载了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暴行、对中国及美国财产的破坏及其组织运行情况,真实地反映了日军占领下南京城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美国外交人员为保护中美公民权益、维护对中国百姓的基本人道待遇所做的努力。这批外交文件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期间及之后情况的为数不多的连贯性官方材料,对南京大屠杀研究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镜头所到之处,没有哪座城市能像重庆这样,其景观形态与自身的多蹇命运统一得如此神形兼备。造物主为中华大地预设的江域半岛,在月涌大江孤帆、夕照雄关旌旗的旷古岁月中伫候,只等待民族“存亡继绝”的使命降临。它像生命方舟,维系了国脉,荫庇了积弱积贫的千万生灵,后悲剧性地凯旋于功成身退的历史背影。无论史实如何演义,历史的真相持久而顽强:重庆,一座江河环绕的山城半岛,因处水陆要冲,遂成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河流域”;又逢抗战烽火,时称中国后的耶路撒冷;因其苦撑远东战局,誉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齐名的“二战”名城。幽暗的民居、沉默的遗址所释放出来的抗战史实竟然毫不逊色于中外任何城市而成为世界性话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贺年片风靡中国大学校园,成为传递情谊与时代风貌的独特载体。本书精选1952至1988年间500余张中国大学贺年片,通过图像生动展示中国大学历史沿革及院系调整的影响。这些贺年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与时代变迁,还深刻体现了各大学的独特气质,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独特视觉档案。书中贺年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绘图案、纹饰、书法拼贴等装饰性元素个性鲜明,展现了特定年代的审美特点。从地质勘探到戏剧演出,再到校园足球赛,这些贺年片捕捉了鲜活的大学生活瞬间,承载了四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大学历史的重要参考,也是感受时代变迁、追溯往昔岁月的生动见证。
本书选取《明实录》原典古籍整理辑校,将洪武元年二月至崇祯十七年二月,270余年连续不断地疏浚清淤、堵塞决口、建闸筑坝、另开新河月河,以及漕运管理方面的众多史料依照时间顺序全部记录在一起,形成了一本完整详实的运河工程纪要,为中外研究明代水利工程,漕务运输、漕务文化提供了详细、连贯、权威的官方史料,具有极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采访和丰富的档案资料,详细解说了 二战 前后纳粹掠夺者对欧洲艺术珍宝的巧取豪夺,同时向读者展现了盟国全力解救这些艺术品的细节。本书用紧凑的情节,叙述了纳粹分子对 堕落艺术 的清洗、纳粹高官在被占领国的艺术品购买狂欢、纳粹分子对犹太人所有的艺术品的无情夺取;讲述了在面对劫掠和轰炸威胁时,欧洲各国博物馆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转移、庇护艺术品以及古迹救护官维护艺术品的经过;讲述了各方在战后对公共和私人收藏的追索、返还过程;描绘了希特勒、戈林、画商之间的艺术品竞争以及盟国救护官和各方人士之间的博弈。 本书出版后深受好评,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后本书被改编为纪录片《劫掠欧罗巴》和电影《盟军夺宝队》。
本书按专题分为四章: 《红六军团西征湘西》《中央红军长征在湖南》《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以及《湖南边区的游击战争》, 时间跨度为1934年7月至1938年6月。每个专题由概述、文献与参考资料三部分组成。概述由文字与长征在湘期间老照片组成,以时间为序宏观介绍红军长征在湘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文献和参考资料以时间为序,主要收录红军长征在湘期间,敌我双方所形成的有关档案史料,并加以注释。本书的出版,将以丰富的手档案资料和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还原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全景式地展现红军长征在湘期间如何英勇作战,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进行战略转移的历史面貌,有益于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镜头所到之处,没有哪座城市能像重庆这样,其景观形态与自身的多蹇命运统一得如此神形兼备。造物主为中华大地预设的江域半岛,在月涌大江孤帆、夕照雄关旌旗的旷古岁月中伫候,只等待民族“存亡继绝”的使命降临。它像生命方舟,维系了国脉,荫庇了积弱积贫的千万生灵,后悲剧性地凯旋于功成身退的历史背影。无论史实如何演义,历史的真相持久而顽强:重庆,一座江河环绕的山城半岛,因处水陆要冲,遂成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河流域”;又逢抗战烽火,时称中国后的耶路撒冷;因其苦撑远东战局,誉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齐名的“二战”名城。幽暗的民居、沉默的遗址所释放出来的抗战史实竟然毫不逊色于中外任何城市而成为世界性话题。
本书作者通过广泛查阅传世文献中的唐人别集和总集以及出土文献中的隋唐石刻资料,历时四五年,集得350余篇隋唐僧尼碑志塔铭,逐一进行了校勘考订。在文献来源上,录文力求原始、准确、可靠,从而为隋唐相关僧尼及其他历史研究提供多方面新的史料。 本书所录,多未见高僧传等史籍记载,是能补传统相关史料之不足。作者仿照《唐代墓志汇编》做法,标题为年号加编号、碑铭标题、碑志时间。
陈平原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获过多种重要学术奖项。该书稿内容主要有四部分: 生平自述 ,学者自述学术经历; 研究论文 ,选取多篇研究该学者学术思想与成果等的优秀论文; 思想碰撞 ,该学者与其他学者的深度学术对话; 创作年谱 ,整理了该学者从发表作品至今的学术成果。书稿资料丰富翔实,编排规范科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该学者的学术脉络、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图叙史,多角度展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景象。372张图片取自泰晤士报、世界画报、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诸多权威机构,从各国视角呈现第二次鸦片战争细节、经过。从广州城被焚毁到北京城大门被铁骑踏开,展现真实残酷的鸦片制造、坚船利炮、战火硝烟;也呈现中华大地的城市街景、皇家园林、建筑、珍宝 为读者提供了专题图片资料库,以便在细节中发现历史。作者还挖掘中外史料,与图像相佐证,呈现真实的战争与被图像 形象塑造 后的战争,探讨西方媒体宣传在战争中的作用与影响。
本书为上海图书馆张伟研究员主编、孙莺编选的关于徐家汇的文章汇编。全书分为 徐家汇遗事 徐家汇巡礼 徐家汇素描 徐家汇闻人 等四个板块, 徐家汇巡礼 内又细分为 土山湾巡礼 教育巡礼 文化巡礼 等三个部分。 徐家汇遗事 收录的文章主要是关于徐家汇历史的人事物如江南育婴堂、天主教、孤儿院等。 徐家汇巡礼 从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土山湾文化、徐家汇的学堂、教育情况以及徐家汇的博物馆、天文台等内容。 徐家汇素描 记载了徐家汇一地的衣食住行、工业、农业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徐家汇闻人 则顾名思义,描绘的都是生活在徐家汇的名人轶事等。
《名义考》共十二卷,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该著以笔记形式解释经史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名义,全书共释534条。多数条释不止一词一事,算上一条多释,则全书实际解释975事。 象纬名物、训诂方言,靡不详析互证,纤委必具 ,内容关涉社会礼制、历史地理、风俗称谓、名物器用、礼乐辞藻等方面,可谓浩淼博广。 本稿详笺证而略校勘。以万历本为底本,校以四库本等。笺证详其所出,而注释其意旨,并增益实证抉发。且明人引书多讹误,亦订正之。又据《名义考》之溯源训释法,间或补证之。
书稿以档案文献的形式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全民总动员,共同抗日,抵御外侮,争取胜利的情况,展现了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的不屈抗争精神。书稿保持了档案原貌,对研究战时首都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百工百衣 是用小人物的职业风情铸就的一朵黄河服饰文明奇葩,独特前卫,雅俗共处,展现了中华 衣冠上国 的不俗侧面,更标志了以工商人群为核心的平民力量的崛起。 全书以《清明上河图》、开化寺壁画等传世图像,借助其他传世文物、有效文献及相关纪实性图像资料,以精于比例与服饰细节的图绘研究,力图还原、放大、细化北宋士、农、工、商、兵、僧、道、相、医、吏、艺、丐、罪等北宋 百工百衣 职业服饰风尚面貌。同时,本书选取 百工百衣 风尚特色个案,在图绘形象中予以色彩、材质、结构、廓形、工艺等要素的推敲与展现,尝试表达 百工百衣 风尚谱系,为其当代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人。清代著名的史学理论家、校雠学家、方志学家。一生著作颇丰,但流传过程曲折,留下了大量的稿钞本。本书即以章学诚著述稿钞本为研究对象,对目前已知的章氏稿钞本作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从文本传播视阈下的章学诚接受史、上海图书馆藏《章实斋稿》、华东师范大学藏庐江何氏钞本《章实斋文史通义》、鸣野山房钞本《章氏遗书》、王氏十万卷楼钞本《章学诚全集》等方面作了研究与论述。
本辑刊由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全书收录二十篇论文,作者来自上海图书馆、苏州博物馆、复旦大学等单位,内容主要涉及对名人日记、信札及档案的整理,及相关典籍的版本考订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如对于邓石如《笈游日记的整理,对孙毓修《起居记》的整理,以及江人镜、潘祖荫、赵烈文、费熙等人信札的整理等等,对于研究近代社会及近代人物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41年12月8日,日军突然袭击香港,香港的英国守军奋战十八天后弹尽援绝,被迫投降。在其后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时期,日军对香港实行了惨无人道的奴役。由于种种原因,香港近代*黑暗的这段历史一直被掩埋,直到近十年才引起历史学界和香港普通市民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加全面、真实地展现这一时期的历史片段,揭露日军占领香港的累累罪行,香港史专家刘智鹏教授、丁新豹教授撰写了四篇专题研究,详细叙述了日军猖獗恐怖的暴行;又从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数量庞大的陆军部档案中整理、翻译出十份香港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的珍贵档案,并根据庭审线索,实地考察了许多案件发生的地点,专程采访了香港日军战争暴行的部分幸存者及其后代,根据他们的口述实录,撰写了十个专题报告。 本书是揭露日军在港战争暴行的力作,以翔实的资料展现
五四 以来至1949年之前,是中国现代史学形成并迅速发展时期,派别众多,名家辈出,作品琳琅满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门类中进步*快的一门学科。北京大学作为近代文化的大舞台,从其前身京师大学堂开始,即已在史学学科上卓有成就。这种成就表现在兼容并蓄上。我们从本书即可见。京师大学堂之史学教员中,不乏声名赫赫之人。如屠敬山,曾为清朝之翰林院庶吉士,后为京师大学堂之教习。而陈黻宸政治上首劾段祺瑞,学术上在京师大学堂除了教授诸子之学,也教授中国通史,为冯友兰、金毓黻所继承光大。而王舟瑶以俞樾门生中举,于京师大学堂教经史,以及日人服部宇之吉以心理学家在大学堂教授万国史,皆可见大学堂兼容并蓄之风。这部资料集收录北京大学前身 京师大学堂的几种史学讲义,皆为首次整理,根据原文重新点校,学术价值极高。对于
本书通过对美国记录片《苦干》,利用影像史学的方法来研究、考察抗战时期的重庆。奥斯卡获奖彩色纪录片《苦干》(Kukan),由美籍华人艺术家李灵爱策划并出资,美国人雷伊 斯科特自1937年起,四赴中国摄制而成,其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拍摄了抗战前期的上海、、广州、香港、南宁、贵州、重庆、成都、兰州、西宁等地,客观真实记录了1937年到1940年间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城市生活景象。为弥足珍贵的是,该片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1940年8月19日、20日侵华日军飞机对重庆主城实施狂轰滥炸的全程纪录。本书从影视史学的角度研究重庆城市历史,是一项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