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 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 ,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明,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 纲 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于清代中后期的人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
蒋纬国是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他八十一年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大部分重要时期。他的身世与经历,他的婚姻与家庭,他与蒋介石、蒋经国的关系,他晚年的政治抉择,都曾经是社会高度关注、影响政情发展的内容。这部由他口述的自传,完整地记述了他的一生。
起源于图绘的中国古文文字,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一画中,隐含了先民言语的符号。象形的文字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活环境、使用的工具、生活的方式,甚至是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思想观念。以分析古文字来探求古代社会的具体状况,可以解读古文明的重要信息。 本书是作者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讲授The Written Word in Ancient China一课的教材。作者将文字学与考古材料、人类学知识相结合,用421个古文字巧妙地重构了中国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途径,囊括了文字、古史、渔猎、畜牧、农业、谷物、冶金、工艺、饮食、衣服、居住、交通、生命、娱乐、商业、医学、战争、祭祀、天文、方向与四灵等各个方面,在解析文字神秘起源与其意蕴、字形流变之外,更诠释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本书全书分三编:“两宋财政发展史概述”、“两宋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宋朝财政的管理体系与设施”。本书概述两宋财政的发展,将其划分为全盛时期、熙丰改革时期、北宋衰亡时期、南宋“中兴”时期、南宋没落衰亡时期这样五个阶段,从整体上对两宋财政进行客观描述,描述两宋300年间财政沿革的史实,分析前后间的因果关系。对宋代财政开支中一些零杂但又十分重要的项目,如祭祀、兴学、农田水利、城池桥道、赈灾、蠲放等等,也开创性地进行了探讨。利用各类文献和数据资料,通过谨慎的分析与鉴别,使本书对宋代财政全局的把握,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通过本书的研究,理清了宋代赋税与征调、中央与地方,以及中央各财赋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
《刘孚周日记》是江西省近十余年shoubu被发现并整理出版的晚清私人日记,意义重大。日记真实记载了作者于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和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两次进京 会师的详细经历及见闻,反映了南浔铁路在20世纪初收回路权背景下探索商办模式的艰难状况,对陈三立与《时报》主编汪饴年关于 卖路 论战的情况记录详实。同时,作者也在 相当程度上记录了有关浙路风潮的发展演变过程。日记中关于李有棻、陈三立、汤寿潜、陈宝琛等人的信件及往来函电,有少量目前尚属仅见。作者交游广泛,日记中对晚清民国的不少重要历史人物均有涉及。对晚清科举史而言,日记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生动素材与一手资料。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贺年片风靡中国大学校园,成为传递情谊与时代风貌的独特载体。本书精选1952至1988年间500余张中国大学贺年片,通过图像生动展示中国大学历史沿革及院系调整的影响。这些贺年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与时代变迁,还深刻体现了各大学的独特气质,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独特视觉档案。书中贺年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绘图案、纹饰、书法拼贴等装饰性元素个性鲜明,展现了特定年代的审美特点。从地质勘探到戏剧演出,再到校园足球赛,这些贺年片捕捉了鲜活的大学生活瞬间,承载了四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大学历史的重要参考,也是感受时代变迁、追溯往昔岁月的生动见证。
本书稿是著者积近二十年之力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书稿语言精简,内容翔实丰富,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成果进行了极其细致全面的阐述和研究,全书共分两编十七章,编基本按照时代分述先秦史到清史史料的基本史料,亦稍涉志书、类书和《十通》等史料。第二编分述如何应用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年代学、避讳学等知识对史料进行鉴别和使用。末附《历代帝王世系名讳表》《书名索引》《主要参考书目》。本书稿结构完整,语言精简,涉猎较广,叙述详尽,堪称杰作,足见作者的积累、识见和苦心孤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概述》是一部反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状况和整理编目成果的图书。截至2022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经多年档案整理,基本理顺了馆藏档案各全宗内的类项体系,摸清了馆藏家底,统一了档号配置,遂编写了本书,全面介绍馆藏体系和档案内容的全宗概述状况,系统总结近年来满汉文档案整理工作的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馆藏档案情况。全书通过 全宗概况 简要考订馆藏各全宗立档机构的沿革变迁、职掌范围、职官设置、内设与直属机构等情况,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生平行迹,或档案汇集来源等;并通过 档案介绍 梳理馆藏各全宗档案的来源、起止时间、保存数量、分类整理等情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概述》的出版为档案保管、编目及数据信息管理等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为国内外明清档案利用者提供简
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倾六十年心血的力作《 清朝开国史》(修订本),分上下卷,33章,130余万字,史料弘富,结构谨严。本书视野开阔,将明清易代史事置入16至17世纪东北亚等大变局之中,展现各方势力的交错与消长,探讨农耕、森林、草原、高原、海洋等文化板块的互动与激荡。本书聚焦辽东争局,以萨尔浒、沈辽、宁远、北京、松锦、山海关等重大战役串联历史文脉,完整讲述了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政权结束的中国历史。兴亡更替,殷鉴不远。
本书作者通过广泛查阅传世文献中的唐人别集和总集以及出土文献中的隋唐石刻资料,历时四五年,集得350余篇隋唐僧尼碑志塔铭,逐一进行了校勘考订。在文献来源上,录文力求原始、准确、可靠,从而为隋唐相关僧尼及其他历史研究提供多方面新的史料。 本书所录,多未见高僧传等史籍记载,是能补传统相关史料之不足。作者仿照《唐代墓志汇编》做法,标题为年号加编号、碑铭标题、碑志时间。
《东京梦华录》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的风貌,典雅而富有趣味。 本书特邀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师作画近百幅,精美雅致,并精选宋画数十幅,与文字相得益彰,使得全书富有美感。
《昨非庵日纂》的编纂者为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在四部分类中属于子部杂家杂纂类,为郑瑄的读书札记。因其书斋名 昨非庵 (取义于陶潜《归去来兮辞》 觉今是而昨非 ),故命名为《昨非庵日纂》。《昨非庵日纂》内容广泛宏富,涵盖儒、释、道及民间信仰等内容。该书分宦泽、冰操、种德、敦本、诒谋、坦游、颐真、静观、惜福、汪度、广慈、口德、内省、守雌、解纷、悔过、方便、径地、韬颖、冥果二十门类,每类前各有卷首题记。该书有一集、二集、三集各20卷,共60卷。 本次出版的《昨非庵日纂译注 三集》是作者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的《昨非庵日纂》为底本,对该部古籍的三集进行整理译注。《昨非庵日纂》三集在此次整理之前,还从未有人整理过。《昨非庵日纂译注 三集》,从校勘、注释、标点、翻译、为各则
朱逌然(1836—1882),字肯夫,同治元年进士。本书由九部分组成:《孱守斋日记》、《邸居日记》、《使湘日记》 本、《孱守斋日记》、《庚辰日记》、《使蜀日 记》 册、《使蜀日记》第三册、《晴雨记》及书画二十五幅。朱逌然为晚清重要官员,其生活年代跨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见证了晚清社会历史的重大时代变迁,因 此,其日记不仅具有史料考证与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 因其生动多彩的行旅风景描写与深刻细腻的情志抒发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学意义。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采访和丰富的档案资料,详细解说了 二战 前后纳粹掠夺者对欧洲艺术珍宝的巧取豪夺,同时向读者展现了盟国全力解救这些艺术品的细节。本书用紧凑的情节,叙述了纳粹分子对 堕落艺术 的清洗、纳粹高官在被占领国的艺术品购买狂欢、纳粹分子对犹太人所有的艺术品的无情夺取;讲述了在面对劫掠和轰炸威胁时,欧洲各国博物馆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转移、庇护艺术品以及古迹救护官维护艺术品的经过;讲述了各方在战后对公共和私人收藏的追索、返还过程;描绘了希特勒、戈林、画商之间的艺术品竞争以及盟国救护官和各方人士之间的博弈。 本书出版后深受好评,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后本书被改编为纪录片《劫掠欧罗巴》和电影《盟军夺宝队》。
本书选取《明实录》原典古籍整理辑校,将洪武元年二月至崇祯十七年二月,270余年连续不断地疏浚清淤、堵塞决口、建闸筑坝、另开新河月河,以及漕运管理方面的众多史料依照时间顺序全部记录在一起,形成了一本完整详实的运河工程纪要,为中外研究明代水利工程,漕务运输、漕务文化提供了详细、连贯、权威的官方史料,具有极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研究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清代蒙满文档案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在参与整理和影印出版该馆所藏蒙古文档案的基础上,对其中蒙古文书信档案进行汉译、注释和研究,向世人展示了清代蒙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画面。本书资料珍稀罕见,研究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拓性。
《名义考》共十二卷,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该著以笔记形式解释经史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名义,全书共释534条。多数条释不止一词一事,算上一条多释,则全书实际解释975事。 象纬名物、训诂方言,靡不详析互证,纤委必具 ,内容关涉社会礼制、历史地理、风俗称谓、名物器用、礼乐辞藻等方面,可谓浩淼博广。 本稿详笺证而略校勘。以万历本为底本,校以四库本等。笺证详其所出,而注释其意旨,并增益实证抉发。且明人引书多讹误,亦订正之。又据《名义考》之溯源训释法,间或补证之。
上册《吴王阖闾传》: 本书描述一代雄主吴王阖闾的故事。 吴王阖闾,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公元前548年,诸樊在战场中箭身亡。后王位被余眜之子僚继承,吴王僚平庸无能,贪图享乐,没有作为。而失去继承权的公子光见大局已定,暂时没有抗争。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结识楚国人伍子胥。伍子胥出逃吴国,在市场上吹箫乞讨,公子光便暗中与伍子胥联手,谋划夺位。在一场夜宴上,义士专诸刺杀吴王僚,公子光夺取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此后吴王阖闾邀请在吴国避难的军事家孙武出山。被后世尊为文圣和武圣的伍子胥和孙武在吴国走上历史舞台。吴王阖闾施展雄才大略,委任伍子胥为宰相,孙武为大将军,实施伍子胥的治国方针,建立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军队。吴国迅速崛起。 公元前506年,吴军伐楚,孙武以少胜多,占领楚国首都郢都。
自魏晋至隋唐,和田地区一直是佛教东传的关键之地。近世以来,西域古文献迭有出土,为当地宗教、历史、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难得资料。近年,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和田地区出土的文献材料,其中以梵文、于阗文等为主。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材料中的梵语和于阗语文本以丝路南道婆罗谜字体书写,梵语为佛经残片,于阗语包括佛经和世俗文书。《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于阗文书》对人博梵语、于阗语佛经残片进行了识别、转写和比定,确认这批于阗文书写卷中的梵语写卷大部分内容属于《般若经》类和《妙法莲华经》,于阗语写本大部分内容属于《僧伽吒经》。本书的研究成果对推进西域佛教史和于阗史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书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全绿书脊)》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立项资助的项目。项目组成员共10人,包括段自成、李景文、王学春、裴丹青、王会丽、马珂、朱腾云、于兆军、尼志强、姬志香。2006年10月,在项目主持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段自成教授和河南大学图书馆李景文研究馆员组织下,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的整理工作正式启动。 《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全绿书脊)》的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工作:一、复制档案;二、对档案进行录入和校对;三、对档案进行题名、标点和校勘;四、对档案进行分类、编目。王学春负责全部档案的复制,王会丽、裴丹青、马珂、朱腾云、尼志强、于兆军、姬志香等负责档案的录入、校对和试标点,段自成、李景文、王学春对全部档案进行题名、标点、校勘、分类和编目。这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