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文明成果。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年),共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本纪”记帝王及王朝之事,为全书纲领;“表”载录各个历史时期王侯将相及相关事件;“书”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和重要专题;“世家”记载王侯贵戚及其家族兴衰;“列传”叙述各色人物事迹及周边民族历史。《史记》完成了对古代编年体、国别体、资料汇编体等史书形式的整合,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后世国史都以纪传体为标准体例,中国古代“正史”二十
本书汇集了南京大学在初创时期的校史材料,包括初创时期的呈文、规章制度、发展概况和教学状况。作为南京大学校史研究出版工程之一,是彰显南京大学发展轨迹,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近代学人生平、理念的重要资料,编选材料经过分类、核对,忠于原始史料,研究价值、学术价值较高。?本书是目前为止颇为全面的中国高等院校校史资料选编汇录之一。
在中国的诸兄弟民族关系中,汉藏民族关系是尤其有重要意义的民族关系。汉藏建立友好关系的历史,由来久远,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汉藏文化交流史话》从历史、宗教、敦煌学和科技等方面,探讨和论述汉藏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和特点。系统地探讨和论述汉藏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而又崭新的课题,汉藏民族间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文化交流的基础,给文化交流以深远影响和积极推动。本书由刘忠著。
本书是研究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清代蒙满文档案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在参与整理和影印出版该馆所藏蒙古文档案的基础上,对其中蒙古文书信档案进行汉译、注释和研究,向世人展示了清代蒙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画面。本书资料珍稀罕见,研究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拓性。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是第二十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決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唐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公元五三四年北魏东西分裂到五七七年北周灭齐为止四十四年间的东魏、北齐王朝兴亡史。 本书是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版点校本《北齐书》的修订升级。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重新进行校勘,通校残宋本、三朝本、南监本、武英殿本,参校北监本、汲古阁本、金陵书局本,并参考《御览》《册府》《北史》《通鉴》《通志》等书。修订时重新复核原点校本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成绩,按照体例要求增订改补校勘记,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本书107卷,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盘古,下迄明末的编年体简史。该书将我国清代以前几千年的历史大事系统而又删繁就简地记载下来。本书的内容分别辑自《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书的整理者以脱误较少的扫叶山房石印本为底本,并以其他一些刻本相互参校,同时对照其所据原书予以校正,书中凡干支纪年,均添注了公元纪年。
本书汇集两岸故宫及台北 中研院 所藏马亮文献凡400多件,逐一抄录、标点。并查照《上谕档》和《清实录》,采用对校、理校、补证及考辨之法,以朱批原件为准,对其奏折、函牍进行标点、校勘与补正,详细而系统地考证其在任期间对外交涉、发展生产、推行教育、捐资助赈、关注民生等方面的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真实地再现当时中央王朝对边疆地方治理情况以及各个历史事件的演变进程,以期达到反映目前*研究成果之目的,为清史研究者提供一部内容非常确信、资料极为丰富、内容较为完备的研究文本。
《西域水道记(外2种)》清代大学者徐松著,是有关西域历史地理的名作。“外二种”为《汉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赋》。三种著作体裁各异,对象相同,内容相连。问世以来,多以《大兴徐氏三种》《西域三种》《徐星伯先生著书三种》等名流传。《西域水道记》记载西域各条河流发源、流域、所入湖泊等详细地理资料。记载范围包括今嘉峪关以西直至巴尔咯什湖以东以南广大西北地区。仿《水经注》体例,自为注记,在详细记载各条河流情况的同时,对流域内的政区建置沿革、典章制度、厂矿牧场、卡伦军台、名胜古迹、重要史实、民族变迁等都有详细的考证。从学术角度看,有三个显著特点:1重视实地调查、踏勘。作者足迹遍及天山南北,所到之处,详细调查记录、绘制地图。书中每个水系均有详细的开方地图。2根据内陆河流归宗湖泊的规律,创造性地将西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优选成就,是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国学文库本以点校本为基础,改为简体横排,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阅读的可靠版本。
《宋论》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通过对宋代历史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的历史考察,探讨宋王朝怎样由盛而衰而灭亡。作者将整个整个王朝的帝王将相都放到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审视评鉴,对宋代不少人物的所作所为和历史影响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次约请专家对《宋论》全文进行仔细校勘、详细注释、畅达翻译,以便现代读者了解其深刻思想。
《通鉴选》是史学大家瞿蜕园中国历史普及作品系列中的一部,也是《资治通鉴》的选注本。它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对《资治通鉴》的知识都有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对读者了解这部史学巨著大有帮助。2.本书从鸿篇巨制的《通鉴》中选出了20篇能体现原著特色,并使读者开卷获益的篇目,颇具眼光。在朝代分配上,于战国、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均有涉及,而又以汉、唐为多,这就使读者对各时期历史都能有所了解。在内容方面,所选各篇大都侧重关键性历史事件的完整叙述,也有若干篇对社会背景与政策制度说明较多。3.本书各篇文前都有一篇数百字至千余字的题解。根据需要,题解的写法颇为灵活,而目的都是为了增进读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对本文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4.注释是选注者用力最勤之处,也是本
1.《通鉴》精华,史学名著。司马光《资治通鉴》成书294卷,卷帙浩繁,一般人难以通读,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将其精华浓缩为《资治通鉴纲目》59卷,篇幅大为减少, 便于读者阅读,为史学通俗化开辟了道路,在元明清时期具有重大影响。2.纲目体裁,《春秋》笔法。《资治通鉴纲目》开创了纲目体的史书体裁,“纲”就是用大字简述史事梗概,“目”就是小字叙述史事的详细本末,达到“纲以提要,目以备详”的效果,使史书 简明易读,后世《通鉴辑览》《纲鉴易知录》等史书都沿用其体例。《资治通鉴纲目》行文采用《春秋》笔法,严格维护正统秩序,如三国时不承认曹魏的正统地位,而以蜀汉为正统,体现了理学家的史学观念,被奉为“史中之经”,是史学义理化的典范之作。3.读史明智,资政宝典。《资治通鉴纲目》跟《资治通鉴》一样,历来受到读者欢迎
《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共10册)》系桑兵教授主持的大型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编辑项目。20世纪80年代,《孙中山全集》、《孙中山集外集》等陆续出版,为孙中山及他那个时代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史料基础。然孙中山一生收到的各方来电来函难以计数,却一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研究的全面和深入。鉴于此,桑兵教授主持了这一项目,组织、指导青年学人,以“上穷碧落下黄泉”之态度,多方访寻、搜集相关资料,经数年数人之努力,终于集成这部400余万字的大型资料集。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产生的一部地理著作,共计18卷,其中“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4卷,“海内经”1卷。该书记载了大量关于地理山川、古动植物、风土民俗、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先民丰富奇特的想象力, 值得一读。此次推出的《山海经详注》,对《山海经》一书中的疑难字词,尤其是山川地理沿革、古动植物名称等加以详细注释,内容深入浅出,并附以大量合适的动植物图片,直观生动。
《山海经》作为研究中国上古社会、领略古代神话传奇的珍贵史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一直存在阅读、理解上的难度。本书作为袁珂先生精心整理的一个 译注 本,没有改变经文本来面貌,并且有校、有注、有译,更加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注释在《山海经校注》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删去繁琐的学术性探讨文字;译文则逐字逐句全部翻译,力求能准确达意,以直译为主,小部分译文采用意译。精校的原文附以吸收了袁珂先生研究成果的注释和译文,除了重视学术性和资料性,更强调了通俗性。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是第十九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決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