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挈领 《资治通鉴》的精华版 纵览历史 《资治通鉴》的延伸版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 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 ,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直至明朝灭亡,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 纲 下按照编年直叙历代史实,所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条理清晰,简明易知,故称 易知录 。对后代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 1.本书是《资治通鉴》的扩充版和精华版。a.《资治通鉴》全书总字数约四百万,而《纲鉴易知录》记载简明,通俗易知,涉及《资治通鉴》所涉历史部分,字数约为六十多万,堪称《资治通鉴》的精要荟萃。b.《资治通鉴》自
【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1811 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史稿 曾国藩传》描述他 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在京城做了十多年的文官。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奉旨办理湖南团练,此后以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指挥湘军战斗。后因功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毅勇侯,补武英殿大学士等。同治十一年(1872)死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曾国藩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后人褒贬不一。但作为清末同治中兴D1功臣,中国近代化之先驱,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在做人和学问上,同样备受后人褒扬,钱穆先生就赞誉他 做人学问并重 。曾国藩青年时开始研读 二十三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来自6000千年前的陶罐,彰显着新石器时代工匠出色的陶冶工艺; 一组陶制墓柱,投射了安定富庶的汉代社会 视死如生 的丧葬观念; 异域主题的唐代jiu器,则是盛唐时期繁荣的商品贸易与文化融合的产物; 由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汉学家霍吉淑撰写,以承载着文明印记的文物为基点,透视其背后社会的人、事、时、地。有别于一般的宏观讲述,以文物为线索,从石器时代到现代中国,诠释数千年的文明脉络。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由大英博物馆和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 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代表性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这是一项 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 ,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
首饰史,即文化史。 本书通过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将首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及相应的典章制度、附着其上的其他文化信息等逐一进行分析和考证,史论结合,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与人的密切关联:首饰与人贴身相伴,是身份、技艺等等的重要象征,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哲学思想、审美标准和文化思潮。通过研究首饰这个物件,我们所要发现和研究的是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首饰史》的撰写工作耗时四年,体例上以朝代为顺序,以中国古代首饰的五大门类 头饰 耳饰 臂饰 颈(胸)饰 手(足)饰 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以首饰的文化阐释为线索撰写而成,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首饰历史、文化、类型、题材、纹样、制作等等的综合性图书。 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不仅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础,而且与古代王朝历史紧密关联。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称 历象之学 ,为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四门显学(农、医、天、算)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献史料,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时在我国古代正史系统 二十四史 中,从《史记》开始,有十七部断代史列有天文学方面的专志,形成了以历法、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天文学体系。这些天文学史料在中国历史上负有特殊使命,即在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统领下,对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军事、宗教、礼仪系统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鉴于此,针对目前我国天文学系统史料整理方面的空白,本书将我国古代天文志加以校正、注解,以 二十四史 中的天文类志书为基本研究对象,在中华书局《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基础上,借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东都事略》是纪传体北宋史。全书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宋钦宗赵桓,计帝纪十二卷,为各代帝王在位时的大事记﹔世家五卷﹐记叙后妃和宗室﹔列传一百零五卷﹐载各种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迹﹔附录八卷﹐列举辽、金、夏、西蕃、交阯的情况﹐没有表和志。此次整理,以台湾图书馆所藏南宋绍熙眉山程舍人宅刻本为底本,校以文海出版社影印覆刻宋本及所附钱绮《校勘记》、缪荃孙《校记》,并参校了国家图书馆所藏朱允达标校振鹭堂覆宋本、台湾图书馆所藏旧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参考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隆平集》《宋史》和宋人文集、笔记等予以校证。
青柯亭刻本是《聊斋志异》的个刻本。之后不仅出现了众多重刻本,如上洋李时宪刻本、杭州油局桥陈氏刻本等,而且后世通行的注本、评点本、图咏本等皆以青柯亭刻本为底本。 作为《〈聊斋志异〉珍本丛刊》的开局之作,天津图书馆藏本首次灰度影印,本书原为著名学者王利器所藏,与上海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淄博市博物馆等藏本在篇目、卷首、文字等方面出入很大,具有独特的版本价值。特别邀请聊斋学者袁世硕教授作序,邹宗良教授撰写前言。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曲折复杂,留下的历史资料十分丰富。其中仅文献资料,就有近万件、数千万字。过去各级各地党史、档案、文博等部门,已经陆续编辑出版了不少有关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但大都是分散的、不够系统的,而且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尚未编辑出版,分散保存在各个单位、各个地方,既不利于保存,也不方便研究利用。尽快汇编出版一套兼具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以供社会各界使用,既是党史工作部门重要责任,也是一项有利于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文化建设工程。基于这些考虑,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通力协作,编辑出版这套《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所收录的资料,主要是与中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文明成果。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年),共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本纪”记帝王及王朝之事,为全书纲领;“表”载录各个历史时期王侯将相及相关事件;“书”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和重要专题;“世家”记载王侯贵戚及其家族兴衰;“列传”叙述各色人物事迹及周边民族历史。《史记》完成了对古代编年体、国别体、资料汇编体等史书形式的整合,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后世国史都以纪传体为标准体例,中国古代“正史”二十
一、海瑞其人 海瑞(1514 1587),字汝贤,自号刚峯,琼山(今海南海口)人。明朝著名清官。嘉靖二十八年(1549)乡试中举,历任南平教谕、淳安知县、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使、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南京右都御史等职。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南京任所,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海瑞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海瑞其人是一个生前和死后都充满争议的人物。这种争议在当时很尖鋭,一直延续到多年以后仍会是问题的焦点。他受百姓的爱戴,却被官僚所怨怼。在他的坎坷仕途中赞誉、优抚与攻击、排挤自始至终同时加诸其身。他一生傲骨,特立独行,刚介耿直,直言敢谏。任南平教谕时,因为不跪拜前来视察的上级官长,而得了个 海笔架 的绰号;他为人简朴,无视权势,任淳安县令时,痛打胡宗宪的儿子,不摆排场阿谀权贵
晚清时期,中国驻英国公使馆因交流交往上的各种事务以及礼仪等因,都会给英国外务部发送照会。发送人从首任公使郭嵩焘开始,有曾纪泽、刘瑞芬、薛福成、龚照瑗、罗丰禄、张德彝、汪大燮等历任公使和使馆其他署理人员。这批照会现都完整保存于伦敦的英国国家档案馆,《中国晚晴驻英公馆照会档案》收录大英档案馆FO17档案号下来自晚清驻英公馆(Chinese Legation)的档案,覆盖了使馆自1876年底创建到1905年数千封由使馆发出的中英文信件。其中涉及中英之间的各种事宜。本书为 近代中外交涉史料丛刊 之一种,展现了晚晴对英外交的诸多面向,对于进一步研究晚清中英关系、洋务开展等事务,为研究晚晴外交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钦定四书文》是清朝乾隆初年钦定颁行天下,为士人提供 制科之标准 的科举用书。明初至清初八股体式的变化观此书而可见,三百余年间的名篇佳作也多为此书网罗。此书因其特殊的地位及重要文献价值,成为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八股文选本。《钦定四书文校注》即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分五集三十九卷。除原书各项,各篇另加 题解 ,附出该题出处及朱熹集注;另加 作者简介 ,主要介绍作者的科名及经学、八股造诣等事项。《校注》的注释,特别用力于指明文章立论立言的依据,解释文中涉及的事典语典等。
本书对清末立宪运动资料进行一次系统的搜集和整理,能全面地反映这场运动发生的社会历史环境、酝酿与兴起、发展和声势,以及与清廷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的关系,各派立宪人物与立宪团体活动的重要史实及其影响。能够为立宪运动史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书是梁太济先生的文集,收录了梁先生历年发表的近70篇文章,史事探研卷是社会经济史方面的一些研究,主要是对唐宋时期的一些历史问题的考评,特别是对于宋代经济史着墨较多,有许多可谓是开创性的研究。文献考辨卷,主要内容为对唐宋时期的一些历史文献的史源、史料价值、修纂体例的考述以及部分文体浅析、记事校读札记、点校拾遗等。杂评琐札卷主要是作者阅读唐宋文献时所作的读书札记类文章,如对两《唐书》的校证,对《唐摭言》《南部新书》《古今诗话》《夹注名贤十抄诗》等书的研读札记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些对唐宋时期的事或人的杂考等。
本书辑录并点校福建漳州地区自唐代至民国的内容或背景与宗教有关的碑铭1771通,其中八成以上都是编者30多年来带领几代师生上山下乡、走村串庙访得的一手史料,实物正在遭受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而陆续消亡,内容涉及儒释道、祖宗崇拜、圣贤崇拜、丰功伟烈/名宦乡贤/忠孝节义祭祀、鬼神巫蛊、天人感应、风水学说等,切入传统中国政教和民俗生活的繁多截面,展示了地方社会变迁的广阔图景。
宋人笔记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涵盖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了解宋及宋代以前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弥足珍贵。《全宋笔记》第九编分十册收录了《释常谈》《山水纯全集》《续清凉传》《漫堂随笔》《侍儿小名录》《林间录》《守城录》《云斋广录》《秀水闲居录》《补侍儿小名录》《续补侍儿小名录》《宗忠简公遗事》、《皇太后回銮事实》《翰墨志》《闲燕常谈》《侍儿小名录拾遗》《鬼董》《睽车志》、《乐善录》《夷坚志》《夷坚支志》《夷坚三志》《续释常谈》《碧湖杂记》《祛疑说》、《丛林公论》《溪蛮丛笑》《泛舟游山录》《入越录》《醉翁谈录》《习学记言》等31种宋人笔记,总计271万字。 本编所收笔记多数系点校整理,有些属稀见本。如吴幵《漫堂随笔》,多载北宋英宗至哲宗时期朝野见闻,其中关涉北宋名臣王安石之记载,鲜见学
《明实录藏族史料类编》部分共两集,主要辑录类编明朝谕令藏区各部僧俗首领归属中央,设治封职、推行利用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封授 法王 王 、国师等各级僧官,订立朝贡制度,确定政治从属关系,在藏区征发马赋、差役,官府主持茶马互市,以及藏区和内地民间贸易的发展等重要的文献资料。 《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本书共九集,辑录整理了始于崇德二年皇太极延聘五世达赖,推崇黄教,止于辛亥鼎革,历时270年的大量的清朝中央推进对西藏和整个藏区治理、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史料。
《史记》讲义 本书《〈史记〉讲义》共选《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四十二篇,其中六篇为节选,占《史记》总量的四分之一强。选文五体皆备,计本纪六篇,表四篇(只选序文,表略),书四篇,世家六篇,以上共二十篇为上册;列传选文二十二篇为下册。上、下两册总计约八十万字。解读内容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每篇选文做 题解 注释 段意 三项,为传统的微观解读,着重在字面意义,疏解文字阻碍,以助读者欣赏原书韵味。书前 序论 与每篇 讲析 ,这两项则是宏观阐释思想内涵,系 解读 作者的一家之言,助读者思维。本书初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开设《史记》专书课讲义,积淀十年教学体悟,可作为高校开设《史记》专书课的参考书。 《史记》中的宴会 宴会是人生大舞台,是享受欢乐与角逐名利的场所,多姿多彩。《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