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的风貌,典雅而富有趣味。 本书特邀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师作画近百幅,精美雅致,并精选宋画数十幅,与文字相得益彰,使得全书富有美感。
本书稿是著者积近二十年之力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书稿语言精简,内容翔实丰富,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成果进行了极其细致全面的阐述和研究,全书共分两编十七章,编基本按照时代分述先秦史到清史史料的基本史料,亦稍涉志书、类书和《十通》等史料。第二编分述如何应用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年代学、避讳学等知识对史料进行鉴别和使用。末附《历代帝王世系名讳表》《书名索引》《主要参考书目》。本书稿结构完整,语言精简,涉猎较广,叙述详尽,堪称杰作,足见作者的积累、识见和苦心孤诣。
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倾六十年心血的力作《 清朝开国史》(修订本),分上下卷,33章,130余万字,史料弘富,结构谨严。本书视野开阔,将明清易代史事置入16至17世纪东北亚等大变局之中,展现各方势力的交错与消长,探讨农耕、森林、草原、高原、海洋等文化板块的互动与激荡。本书聚焦辽东争局,以萨尔浒、沈辽、宁远、北京、松锦、山海关等重大战役串联历史文脉,完整讲述了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政权结束的中国历史。兴亡更替,殷鉴不远。
该书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 该书分为三编: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 该书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为二十余年前发现的一批珍贵先秦竹本文献,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即孔子语录类文本,记载孔子与弟子、时人及鲁国执政人物的问答与对话,绝大多数为两千年来已失传的逸书,文献价值非凡。本书以文本整理为主,以义理分析、思想史和文献学探讨为辅,对《从政》《君子为礼》《弟子问》《仲弓》《颜渊问于孔子》《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相邦之道》《孔子见季桓子》《史蒥问于夫子》及《季康子问于孔子》等十二篇孔子语录类文献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将诸篇与《论语》《礼记》等传世古籍中的相类文献加以对读,不仅为先秦儒家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可靠的释读文本,也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揭示了更多可能的方向。
本书由《北京大觉寺》《西山访圣记》《中国名胜 西山》《香山风景》《房山风景》《上方山》六部分组成,共收录图文描述25万字。 《北京大觉寺》(Der Tempel Ta-ch eh-sy bei Peking)初版于1897年,作者是胶济铁路的主要设计者、德国建筑工程师锡乐巴(Heinrich Hildebrand,1855 1925)。作者简要介绍了大觉寺的历史,然后从专业角度出发,重点介绍了大觉寺的建筑布局、结构、材料与陈设,还绘制了很多建筑结构图与平面图。这是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德文著作,为西方社会认识中国建筑打开了一扇大门。 《西山访圣记》(The Temples of the Western Hills) 初版于1923年,作者郝播德(Gilbert Ernest Hubbard,1885 1952)是英国外交官、银行家,1920年来华。作者记录了他在西山参观时的所见所闻,还原了百年前的寺庙场景,并配有10 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 后四章为四本风光摄影相
本书为晚清驻藏大臣有泰的日记,该日记从有泰在江苏常州地区任职开始,至其担任驻藏大臣期间,直至返回京城,此日记此前仅有驻藏部分整理出版,在藏学研究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此次为该日记首次全面整理出版,可以全面展示晚清大臣面对地方事务和国际事务中的态度和实施策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本书收录了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家陆征祥与亲朋故友往来的700余通手札.陆征祥与清末民初时期各界人物的交往在书简中留有不少痕迹,如其与顾维钧、王正廷、林森、黄郛、张群、马相伯等人的通信。其中数量最为集中、史料价值最为突出的是陆与其契弟刘符诚的往来手札,这批书信开始自1932年,直至1948年11月18日陆征祥 最后笔迹 ,详细记录了陆征祥晚年的思想、信仰、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外的政局、社会民情。
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国立师范学院,它是中国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倚名山,东濒湘江,湖光山色,钟灵毓秀,是湖湘文化血脉的重要传承地。1996年,学校成为国家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申报》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报纸之一。本书选取了辛亥革命爆发前后的有关报导,即1911年9月20日至和谈成功的1912年2月13日,以时间为序,选取革命党、士绅和清政府等多方面、多角度的资料,希望能较为贴近史实地反映辛亥革命及《申报》自身对革命的态度。 从具体报道来看,《申报》对革命党的态度在上海光复前后有明显变化,此前在九月底虽然对四川的反赵尔丰的士绅抱以同情,但仍以 哗变 等词加以报道,之后倾向革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公众的态度。 《申报》中的某些记载颇为珍贵,可以弥补《清史稿》的一些不足。国内学者较少探讨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外交以及外交对革命过程的影响、各地新政权之间的关系等内容,都可在《申报》中见到相关报道,让我们了解少为人知的一面。
本书通过对美国记录片《苦干》,利用影像史学的方法来研究、考察抗战时期的重庆。奥斯卡获奖彩色纪录片《苦干》(Kukan),由美籍华人艺术家李灵爱策划并出资,美国人雷伊 斯科特自1937年起,四赴中国摄制而成,其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拍摄了抗战前期的上海、、广州、香港、南宁、贵州、重庆、成都、兰州、西宁等地,客观真实记录了1937年到1940年间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城市生活景象。为弥足珍贵的是,该片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1940年8月19日、20日侵华日军飞机对重庆主城实施狂轰滥炸的全程纪录。本书从影视史学的角度研究重庆城市历史,是一项创举。
本书收集、整理并翻译了美国驻南京大使馆外交官爱利生、爱斯比等人于 1937 年 12 月至 1938 年 8 月,从南京向美国国务院、驻东京大使馆、驻北平大使馆等机构发出的外交文件,包括电报 158 份、报告 17 份、月度总结 5 份、备忘录 2 份、信件 2 封,共 184 件。这些外交文件近距离地记载了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暴行、对中国及美国财产的破坏及其组织运行情况,真实地反映了日军占领下南京城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美国外交人员为保护中美公民权益、维护对中国百姓的基本人道待遇所做的努力。这批外交文件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期间及之后情况的为数不多的连贯性官方材料,对南京大屠杀研究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名义考》共十二卷,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该著以笔记形式解释经史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名义,全书共释534条。多数条释不止一词一事,算上一条多释,则全书实际解释975事。 象纬名物、训诂方言,靡不详析互证,纤委必具 ,内容关涉社会礼制、历史地理、风俗称谓、名物器用、礼乐辞藻等方面,可谓浩淼博广。 本稿详笺证而略校勘。以万历本为底本,校以四库本等。笺证详其所出,而注释其意旨,并增益实证抉发。且明人引书多讹误,亦订正之。又据《名义考》之溯源训释法,间或补证之。
五四 以来至1949年之前,是中国现代史学形成并迅速发展时期,派别众多,名家辈出,作品琳琅满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门类中进步*快的一门学科。北京大学作为近代文化的大舞台,从其前身京师大学堂开始,即已在史学学科上卓有成就。这种成就表现在兼容并蓄上。我们从本书即可见。京师大学堂之史学教员中,不乏声名赫赫之人。如屠敬山,曾为清朝之翰林院庶吉士,后为京师大学堂之教习。而陈黻宸政治上首劾段祺瑞,学术上在京师大学堂除了教授诸子之学,也教授中国通史,为冯友兰、金毓黻所继承光大。而王舟瑶以俞樾门生中举,于京师大学堂教经史,以及日人服部宇之吉以心理学家在大学堂教授万国史,皆可见大学堂兼容并蓄之风。这部资料集收录北京大学前身 京师大学堂的几种史学讲义,皆为首次整理,根据原文重新点校,学术价值极高。对于
自魏晋至隋唐,和田地区一直是佛教东传的关键之地。近世以来,西域古文献迭有出土,为当地宗教、历史、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难得资料。近年,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和田地区出土的文献材料,其中以梵文、于阗文等为主。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材料中的梵语和于阗语文本以丝路南道婆罗谜字体书写,梵语为佛经残片,于阗语包括佛经和世俗文书。《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于阗文书》对人博梵语、于阗语佛经残片进行了识别、转写和比定,确认这批于阗文书写卷中的梵语写卷大部分内容属于《般若经》类和《妙法莲华经》,于阗语写本大部分内容属于《僧伽吒经》。本书的研究成果对推进西域佛教史和于阗史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书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百工百衣 是用小人物的职业风情铸就的一朵黄河服饰文明奇葩,独特前卫,雅俗共处,展现了中华 衣冠上国 的不俗侧面,更标志了以工商人群为核心的平民力量的崛起。 全书以《清明上河图》、开化寺壁画等传世图像,借助其他传世文物、有效文献及相关纪实性图像资料,以精于比例与服饰细节的图绘研究,力图还原、放大、细化北宋士、农、工、商、兵、僧、道、相、医、吏、艺、丐、罪等北宋 百工百衣 职业服饰风尚面貌。同时,本书选取 百工百衣 风尚特色个案,在图绘形象中予以色彩、材质、结构、廓形、工艺等要素的推敲与展现,尝试表达 百工百衣 风尚谱系,为其当代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
《有泰日记(上下)/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为晚清驻藏大臣有泰的日记,该日记从有泰在江苏常州地区任职开始,至其担任驻藏大臣期间,直至返回京城,此日记此前仅有驻藏部分整理出版,在藏学研究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此次为该日记抢先发售全面整理出版,可以全面展示晚清大臣面对地方事务和靠前事务中的态度和实施策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洪子诚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学术成果丰硕,影响广泛,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新诗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次获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科研成果奖。该书稿内容主要有四部分: 生平自述 ,学者自述学术经历; 研究论文 ,选取多篇研究该学者学术思想与成果等的优秀论文; 思想碰撞 ,该学者与其他学者的深度学术对话; 创作年谱 ,整理了该学者从发表作品至今的学术成果。书稿资料丰富翔实,编排规范科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该学者的学术脉络、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至唐代已经趋于成熟,并进入定型阶段。唐代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称御史台,它是由秦汉时御史府发展而来的。唐高祖武德初设置御史台,唐高宗龙朔二年(六六二)改御史台为宪台。咸亨元年(六七○)十月复称御史台。武后文明元年《六八四》改称肃政台,同年又分左右台。中宗神龙元年(七○五)二月改左右肃政台为左右御史台。睿宗太极元年(七二)二月废右台,先天二年(七一三)九月复置,同年十月又废右台。此后只称御史台,直至唐末《以上据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旧唐书职官志三、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员,正三品。副长官为御史中丞,二员,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内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
本书是研究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清代蒙满文档案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在参与整理和影印出版该馆所藏蒙古文档案的基础上,对其中蒙古文书信档案进行汉译、注释和研究,向世人展示了清代蒙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画面。本书资料珍稀罕见,研究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