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中国古代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 本书从《史记》中选出十八篇,供初学者学习。在编排方面,略去注释,采用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这种形式类似 直读 ,读者可以 不求甚解 地欣赏太史公的典雅美妙的文章。 为了让读者一览古人的《史记》阅读心得,丰富阅读的层次和感受,陈书良教授遍览浩瀚古籍,从晚清名臣曾国藩所著《读书录》、清末著名学者李景星所著《史记评议》中精选评语,附于每篇篇末。曾国藩一生以修身立德为己任, 读书不二 是其修身的基本法则。《读书录》为其研读经史子集书籍的心得、考证及校勘,既是他读书的求证,又是他实践的思索。李景星的评议是难得的好文章,时至今日已很难看到。其评议大至篇章的命题
《资治通鉴直解》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史记》《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与事件加以讲解,一方面通俗易懂,一方面也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先读经,后读史,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资治通鉴直解》以通俗的白话文写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当年为皇帝讲解《资治通鉴》,意在教育皇帝如何做一名圣明之君。即使在今天,此书对各级管理者与读者大众,依然可资借鉴,更可从中读出立身处世的智慧光辉。
《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洋洋洒洒三百多万字。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全书。所以,我们节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五十一卷,所载主要是开国帝王、历史影响突出的帝王在位期间的历史;同时,有的卷中包括多个帝王,其中不重要的帝王部分,作了存目、删除正文处理。 对于这些帝王,我们作了 帝王简介 (细黑字体)置于他们首次出现的分卷开端部分,以便读者很好地抓住他们在位期间的历史发展趋势。 《资治通鉴》是文言文,书中的很多地名、人名、官职、历史事件,不为一般读者所熟悉,为了方便阅读,我们进行了注释。 有必要说明的,正文分为史事、史论两部分,书中分别采用书宋、仿宋字体,并且史论部分还作了缩进排版处理。 史论 是评述所记事件、人物的文字,在本书中它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司马光本人对史事
《尚书》是我国现存早的记言体史书。早时它被称为《书》,汉代改称《尚书》,即 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是历代帝王的教科书和士子科举进身的之书。本书原名《书经直解》,是明朝隆庆六年,由两朝帝师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等人专门给万历小皇帝编写的日讲的宫内读本。直解《尚书》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是皇帝一人的皇家读物。这本书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此书在今天仍不失为学习国学的辅助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