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的代表作之一。托克维尔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大量史实的研究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以及大革命较之其他资产阶级革命更彻底、更激烈的原因。本书研究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法国人民对封建权力的憎恶要远胜其他国家?为什么当时的法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彼此相似,又更彼此分离、漠不关心?旧君主制为鼎盛的时期就是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为何这种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脚步 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能给后来者以启迪,让后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有所警醒,它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此书具有深远的意义,必定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启迪与震撼,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做一个以史为鉴的人。
《史记十传纂评》五卷,由日本学者芳本铁三郎将前人编选的《史记十传》添加诸多评点,形成了《史记十传纂评》,颇具有代表性。该书选录《史记》名篇项羽、外戚、官晏、廉颇相如、荆轲、怀阴侯、魏其武安侯等十篇。本书汇集了四位中日学者的学术成果观点:清代吴见思的《史记论文》、李晚芳的《读史管见》和日本薇山西毅一、森田节斋,当然也包括芳本铁三郎的观点在内。 丛书 简介: 《史记》选本丛书是由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主编,择取古今中外对《史记》进行注疏、解读和编选的较好底本,汇集而成。第二辑包括《史记治要 文章正宗 古文翼》、《史记综芬》、《史汉文统 史记统》、《史汉初学辨体》、《史记汇纂》、《史记别钞》、《史记今释》、《史记英选》、《读史管见》、《史记十传纂评》、《史记钞》、《史记》
全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新篇章。每一章都以特定的人物或历史事件为主题,讲述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宽容与不宽容。揭示了在宗教发展中因偏执、*信念而带来的一幕幕悲剧,也记下了许多为宽容事业做出努力的英雄:伊拉斯谟、拉伯雷、塞维图斯、蒙田、斯宾诺莎、伏尔泰等。他们有的牺牲了自己性命,有的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秉承怀疑的精神,对禁锢的思想做出了反抗。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红山文化——改写中华文明史、牛河梁——《红山文化之都》、女神庙的发现、神奇古玉、玉猪龙传说、龙的传人。
《史记》是我国古代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全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和70列传,保存和整理了自史前传说的五帝时代道西汉中叶三千年间的丰富史料,为中国历史学奠定了初的坚实基础。本书精选了《史记》中代表性的篇章,综合历代研究《史记》的学者的学术成果,对原文进行详细而准确的注释,并且对照以明白浅显的译文,同时配有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使读者阅读时毫无障碍,兴趣盎然。
《后汉书精粹》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 一部私人撰写的***史籍,与《史记》《汉书》《三 国志》并称为 前四史 ,在我国史学界占有特殊的 地位,一直被视为后世***史的圭臬。与《汉书》一样 .《后汉书》为整个东汉一朝的断代史,记载了从王 莽代汉至汉献帝末年,共195年的历史。 从体例上考察,《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 《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 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增减。 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 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 》《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尤为 可贵的是,范晔是***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 传的史学家。
这是一部介绍西周历史的书稿。作者以通俗的手法, 讲述西周王朝的兴衰。西周的强盛在于它革命性地创立了一整套在当时看来比较先进的制度, 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天命观、礼乐文明。主要内容包括: 从黄土高坡到河洛谷地 ; 宅兹中国 —— 文明的构建等。
世界贤哲名著选译猫头鹰文库辑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获选一九八三年度台湾“影响力的书”。 《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动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史书。 九百年后的今天,柏杨先生耗时十年(1983-1993)将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言,亲手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在今天的读者面前竟然如此之亲切。 本书为《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7册《全盘汉化萧鸾眼泪》,讲述了5世纪90年代,北魏帝国全盘汉化,北魏帝拓跋宏把鲜卑文化抛弃,并以敬慕的心情对中华文化全盘接受。5世纪最终在萧鸾眼泪和暴君萧宝卷疯狂行动中结束,但人民灾难却没有结束。 《全盘汉化萧鸾眼泪》由柏杨编译。
《元和中兴牛李党争》内容简介:沂州之屠,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没有权力制衡的政治领袖,是一种危险动物,比疯狂了的毒蛇还可怖,他随时会食言,而且还有充足的食言理由。相信这种人的承诺,就好像把自己的头放到轮盘上当赌注,赢了不过活命,输了就失去人头。官场有句谚语新官上任三把火!新首领上任,同样也会有三把火。而且,几乎所有新人都烧过一把火,虽然大多数都无以为继,使人失望,但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件事,如果能经常定期地有新人上任烧三把火,弊端才有改革、人民生活品质就有改善的可能。民主政治带给我们的正是这种定期出现的三把火。
本书从小读者的角度探究学习古诗的方式与方法,以更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形式呈现,带着小朋友在读读画画中感悟传统文化中诗词的美与雅。首先,图书精选了60首富有意境、带有“画面感”的诗词,并通过征集的形式,以少儿创作的插画为原图,帮助同龄读者理解与学习。其次,图文以外配以音频,激励读者“诗读百遍”,多次学习与记忆,因为书上所配的测评软件能对跟读音频打分、能反复听自己读的声音,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最后,学完古诗,涂完画作,家长还可以评分,记录孩子成长,为其收藏保存。 本套图书既富有传统文化气息,又包含着强烈的童心童趣,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小读者动耳听、动口背、动手画、动心记,从而达到了解并记忆中华古诗词的目的,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撒播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本套图书一共6册,分三级,
《经典读库:二十四史精读》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详细介绍了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史书,并对每一部史书的作者、成书年限、讲史的年代、成书的过程、优劣之处等一一进行了阐述。可以说,它是从多个角度,较为全面的评析了这二十四部史书。 此外,《经典读库:二十四史精读》还从这二十四部史书中摘选了重要篇章,并进行翻译,由此可粗略了解各部史书的面貌及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而且这一部分占有较大篇幅,相信可以满足读者读史的愿望。
《汉书》以博洽见称,除体例之外,又体现在搜集资料丰富、选用适当。如(1)《汉书》较《史记》后出,故能得到前人未尝闻见的资料,其边疆族列传和外国传,较《史记》内容大增,有的是新开撰的。(2)《史记》好奇,《汉书》务实,故《汉书》多用对策论政之文,如《贾谊传》不载其赋而载《治安策》,《晁错传》载其募民徙塞下等疏奏等。清人赵翼称,“《汉书》多有用之文”,确是中肯之论。(3)《汉书》后出,资料远胜前人,又兼收诸家成果,故能对《史记》作一些甚有价值的订正:《史记》未载因嘲笑项羽“沐猴而冠”被烹杀的说士姓名,《汉书》考订为韩生。《史记·李将军传》云,李陵降匈奴,汉闻匈奴以女妻之,遂族其老母妻子;《汉书》则载明:汉闻李陵教匈奴为兵,遂族其母妻子,后查明,教兵者乃李绪,与李陵无干。似此之类的订
清代和近代学者对宋元以来《三国志》的各种版本,进行了不懈的校勘考订工作,成果卓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华书局对通行的《三国志》刻本一百衲本、武英殿本、金陵活字本、江南书局本进行全面性的整理,刊行为一种新型的点校本。
《资治通鉴》是我国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铉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
《帛书道德经臆论--写给守业者的不败智慧》通过逐章解读帛书版《道德经》,并从作为“守业者”的管理者角度出发,提炼书中的管理智慧。全书针对众多版本《道德经》的文本区别,试图还原道家管理思想中最重要的使命即是事业的传承。
本书对健美操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新时代健美操运动概述;新时代体育人才培养与理念解析;新时代健美操运动人才培养的准备、实施与管理指导;新时代健美操教学人才——教师的培养与发展研究;新时代健美操训练人才——教练员的培养与发展研究;新时代健美操健身指导人才——指导员的培养与发展研究;新时代健美操竞赛评判人才——裁判员的培养与发展研究;新时代健美操创编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研究;地方高校应用转型背景下健美操人才培养研究等。
范睢是一个卑贱的小人物,身受惨厉苦刑,负起叛国灭族重罪酷冤,依照社会经验法则,即令天崩地裂,他都无法逃出毒手。想不到,彼苍苍者天,允许他含垢忍辱,竞能把灾难化作营养,二十年后,奋勇一击,恩怨分明,有激情,有理性;有严厉,有宽恕,正义凛然,大丈夫当如是也。用来作为《通鉴纪事本末》册的书名,象徵不但传统历史已获得新的生命,也象徵传统文化也获得新的生命。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我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史实的正史,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吴,时年四十八岁的陈寿开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撰成《魏书》、《吴书》、《蜀书》,合称《三国志》。陈寿死后一百三十余年,南朝宋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他充分利用比陈寿占有更多史料的有利条件注释原书,为后人研究《三国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国志》原著与注释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成为“二十四史”中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