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中国古代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 本书从《史记》中选出十八篇,供初学者学习。在编排方面,略去注释,采用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这种形式类似 直读 ,读者可以 不求甚解 地欣赏太史公的典雅美妙的文章。 为了让读者一览古人的《史记》阅读心得,丰富阅读的层次和感受,陈书良教授遍览浩瀚古籍,从晚清名臣曾国藩所著《读书录》、清末著名学者李景星所著《史记评议》中精选评语,附于每篇篇末。曾国藩一生以修身立德为己任, 读书不二 是其修身的基本法则。《读书录》为其研读经史子集书籍的心得、考证及校勘,既是他读书的求证,又是他实践的思索。李景星的评议是难得的好文章,时至今日已很难看到。其评议大至篇章的命题
两晋南北朝时期上承西晋灭吴,下至隋文帝再次一统。期间皇权衰弱,门阀世家在朝野扩张;南北政权分裂,中国的地理疆域被重新划分;战火频仍,无数北人南渡,塞外胡族的文化和尚武精神注入华夏衰朽之躯。那是一个名城被毁、人口锐减的乱世,也是一个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在粗犷与纤细、入世与隐遁、分裂与融合的影响下,诞生了独一无二的士人风度,其中也孕育着即将到来的隋唐大一统时代。
本书从南方的视角剖析了南方一些州脱离联邦的原因及美国内战的本质,犀利指出奴隶制并非美国内战的根源,翔实地叙述了内战爆发的原因、战争前夕南北矛盾的性质、战前准备及战争的进程与影响。作者为何坚称各州有权脱离联邦? 萨姆特堡战役是如何打响的,是南方蓄意而为之还是蓄谋已久,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联邦政府在战争中对各州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联邦军是如何对待南方人民的?邦联政府的军力、财力同联邦政府相比如何?邦联的外交、贸易状况如何? 战争是如何进行的? 战争中有哪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陆军、海军将领? 重要战役的过程、结果如何?战争的转折点在哪里? 邦联是如何覆亡的?戴维斯总统可曾为南北和谈做出努力? 北方是否有回应? 战争中双方战俘待遇如何?戴维斯总统在邦联军签署投降协议后又做了哪些努力? 戴维斯是如何被捕的,在狱中
《资治通鉴直解》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史记》《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与事件加以讲解,一方面通俗易懂,一方面也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先读经,后读史,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资治通鉴直解》以通俗的白话文写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当年为皇帝讲解《资治通鉴》,意在教育皇帝如何做一名圣明之君。即使在今天,此书对各级管理者与读者大众,依然可资借鉴,更可从中读出立身处世的智慧光辉。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学上承孔子,孟子,中继陆九渊,而形成为风靡时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王阳明文集》原称《王文成公全书》,为王守仁的作品集。本书以隆庆谢氏刻本《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进行精心编校、整理、核对,终于形成这套《王阳明集》。 《王阳明集》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补录、年谱、附录等八部分,同时收录有王阳明门人弟子、同僚、友人及历代文人学者所撰写的有关王阳明本人及著作的文章。在尽量保留原版面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对全书做了精心的编排和修订。一方面保留了历史版本的原貌,另一方面也尽量吸收了当代的研究成果,便于读者参考使用。
《史记学概要》全书共计10章,约30万字。本书对司马迁其人及《史记》其书,做了系统评价,对司马迁思想和《史记》的思想内容做了深入的探讨与评析。章“司马迁——大一统时代的文化巨人”对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司马迁的家事与事历做了系统的阐述。第二章“《史记》的创作宗旨”,集中探讨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及他自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内容。第三章“《史记》体制”介绍了《史记》的五体结构及特点。第四章“创立纪传体通史”论述了纪传体以描写人物为重点,体大思精、百科全书的特点。阐述了司马迁的历史观及《史记》对中国史学的影响。第五章“创立传记文学”进一步展开论述《史记》的文学性,司马迁的文学观。第六章“《史记》的语言成就”探讨了《史记》雄健、峻洁、婉曲的语言风格,并对其吸收民间语言、讽
《罗曼诺夫王朝的衰落》以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后一任君主尼古拉二世的统治生涯为主线,详细解读了罗曼诺夫王朝终走向衰落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本书的叙述视角宏大,涉及了在罗曼诺夫王朝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众多人物。彼得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是否取得了当初设想的效果?格里戈里 拉斯普京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又是如何被暗杀的?在次世界大战中,出现过哪些由俄罗斯帝国军队参与的著名战役?出现过哪些英勇抗敌的事迹?俄罗斯帝国杜马开展过哪些工作,又为何数次遭到解散?是什么导致了二月革命的终爆发?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是自己的性格使然还是历史的必然?亚历山德拉皇后为什么会替他履行专制君主的职责?本书将详细解答。
《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洋洋洒洒三百多万字。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全书。所以,我们节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五十一卷,所载主要是开国帝王、历史影响突出的帝王在位期间的历史;同时,有的卷中包括多个帝王,其中不重要的帝王部分,作了存目、删除正文处理。 对于这些帝王,我们作了 帝王简介 (细黑字体)置于他们首次出现的分卷开端部分,以便读者很好地抓住他们在位期间的历史发展趋势。 《资治通鉴》是文言文,书中的很多地名、人名、官职、历史事件,不为一般读者所熟悉,为了方便阅读,我们进行了注释。 有必要说明的,正文分为史事、史论两部分,书中分别采用书宋、仿宋字体,并且史论部分还作了缩进排版处理。 史论 是评述所记事件、人物的文字,在本书中它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司马光本人对史事
《尚书》是我国现存早的记言体史书。早时它被称为《书》,汉代改称《尚书》,即 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是历代帝王的教科书和士子科举进身的之书。本书原名《书经直解》,是明朝隆庆六年,由两朝帝师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等人专门给万历小皇帝编写的日讲的宫内读本。直解《尚书》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是皇帝一人的皇家读物。这本书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此书在今天仍不失为学习国学的辅助读物。
《史记汇纂》亦称《同菴史汇》,是清人蒋善选录的,按主题分为 治原 、 正学 、 将略 等十类,因类系事,是各种《史记》选本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史记汇纂》的选录受到晚明文学风气的影响,明清之际的《史记》评点处于持续的热潮之中,而《史记》评点往往与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气、文化领导权或者 风雅权 之争等因素密切关联。突出警句隽语,是蒋善在选录《史记》的《礼书》、《乐书》等篇目中的特点。蒋善择取钟惺、邓以赞、陈仁锡、杨慎、茅坤、唐顺之、李贽、王慎中、凌登第、舒雅、李贽至十多家评语。辑录各家评点所体现的文章观念,也是高度一致的。 丛书 简介: 《史记》选本丛书是由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主编,择取古今中外对《史记》进行注疏、解读和编选的较好底本,汇集而成。第二辑包括《史记治要 文章正宗 古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 二十四史 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包括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除了在历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本书精心遴选自先秦至清末两千余年间有重大影响及知名度的100名文学家,为其撰写小传。每传两千余字,举凡家世履历、诗文成就乃至处世节操等无所不录,行文流畅、语言清新,富于阅读性和趣味性。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它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等。此外也记载了一些当时实行的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经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这就是《贞观政要》的写作初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政治目的,所以它一直为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
《史记》是我国古代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全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和70列传,保存和整理了自史前传说的五帝时代道西汉中叶三千年间的丰富史料,为中国历史学奠定了初的坚实基础。本书精选了《史记》中代表性的篇章,综合历代研究《史记》的学者的学术成果,对原文进行详细而准确的注释,并且对照以明白浅显的译文,同时配有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使读者阅读时毫无障碍,兴趣盎然。
读者要想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佛罗伦萨博学的公民,就更应该去看韦斯帕夏诺所写的传记,因为这些人他全都认识。他写作时的笔调与氛围,他与这些人交往时的关系与状况,甚至比他所记载的事实都更为重要 他不是个大作家,但他完全熟悉他写作的主题,清楚地意识到这一主题的文化意义。 雅各布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司马迁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阳夏(今陕西韩城)人,生于公元前一四五年,早年南游江淮、北上齐鲁,随后又奉命西征巴蜀,讲学征战之余,采风游历,饱览了丰富的地方人情。 汉武帝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父职,任太史令,开始研究国家的藏书和档案。 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七年后,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关进监牢并处以宫刑。被赦出狱后,据《左氏春秋传》《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史籍,兼采诸子百家之书及旧谣风俗,上始轩辕,下讫汉武,作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希冀通过发愤著书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今本《史记》与司马迁自序中所提及的一百三十篇相符,但《汉书 司马迁传》称《史记》 十篇缺,有录无书 。学界认为,
$a本书收录《中国两百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关于中国宇宙生成学史的考察》《禅让与禅让带来王国的分裂》《新时代的民众观念》《中国和谐观产生学史》等文。
《史记学概要》全书共计10章,约30万字。本书对司马迁其人及《史记》其书,做了系统评价,对司马迁思想和《史记》的思想内容做了深入的探讨与评析。第一章“司马迁——大一统时代的文化巨人”对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司马迁的家事与事历做了系统的阐述。第二章“《史记》的创作宗旨”,集中探讨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及他自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内容。第三章“《史记》体制”介绍了《史记》的五体结构及特点。第四章“创立纪传体通史”论述了纪传体以描写人物为重点,体大思精、百科全书的特点。阐述了司马迁的历史观及《史记》对中国史学的影响。第五章“创立传记文学”进一步展开论述《史记》的文学性,司马迁的文学观。第六章“《史记》的语言成就”探讨了《史记》雄健、峻洁、婉曲的语言风格,并对其吸收民间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