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并录司马光及历代贤哲评论二百一十八篇,成书二百九十四卷。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宋神宗钦定的,其书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宗旨,其中“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自古被视为学习历史,吸取经验,学习治国理政、修身齐家之道的经典之作。《资治通鉴》中所蕴含的领导艺术、管理经验、用人智慧、权谋战略等,至今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人们学习历史、汲取智慧、指导人生的不2之选。 文白对照本《资治通鉴》,原文以中华书局标点本《资治通鉴》为底本,authority准确;译文由
《史记》由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撰成。全书共有一百三十篇,划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其中,本纪有十二篇,表有十篇,书有八篇,世家有三十篇,列传有七十篇。该书记载了自远古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直至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年的史事,内容涉及上述各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学术、天文、地理乃至医术、占卜等,所记地域范围除了汉朝,还有周边少数民族和域外国家。《史记》对后世的史学、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周青铜器纹样是中国古代“礼仪”美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商周艺术和思想的密码与钥匙。《商周青铜器纹样的图式与功能:以饕餮纹为中心》从学术史的立场回顾了商周青铜器纹样研究史。并以饕餮纹为中心,导引出商周青铜器纹样研究需要关注并加以解决的诸多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并不拘限于纹样本身的研究,而是首先借助于甲骨文—金文一先秦典籍构成的连续有序的“话语”。推绎和重建商周青铜礼器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与功能的变迁。作者转而又从图像研究的维度,梳理了商周青铜器主体纹样——饕餮纹的图式渊源及其风格变迁。在此基础上。作者将上述两个相对独立的分析系统放置在商周考古学文化语境中进行比照研究,以此探讨商周青铜器纹样制作者及使用者在不同历史形态下的表现形式和观念诉求。 《商周青铜器纹样的
本书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东道汝窑以北宋汝窑的美学思想为基础,通过对现代茶道生活美学的理解,结合实用与收藏的特性,组织设计师和艺术家对东道汝窑进行创作。充分发挥东道汝窑的釉色之美,以“天青”为主色调,结合粉青、月白等经典釉色,在提升传统汝窑工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保留宋代汝窑釉面莹润的玉质感,发挥汝窑直开片、斜开片、大开片、小开片、鱼鳞纹等特点,结合恒福核心设计理念“赏、品、玩”,创新东道汝窑养器之法,开汝窑之先河,使人器互动,倾心而藏。 本书收录了东道汝窑2008年创立品牌以来的历年出品。其中包括恒福茶具、东道汝窑创始人,恒福首席创新官,首批汝窑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廷怀大师的弟子——东道主人徐结根先生的个人作品。
该书研究上海交响乐团(1949—2009)音乐家群体的社会角色。从1949年至2009年,60年的社会、历史、政治的剧变中,每一时期演奏家群体社会角色的转变,都与社会政治风向和文艺政策的变化有紧密的联系。作者针对音乐家群体社会身份的转变,试图以大量历史事实来阐述演奏家群体及其所处社会环境和音乐实践诸方面交互影响下社会角色形成的缘由。研究采用社会一历史双向视角,运用音乐社会学方法,从音乐创作与音乐家的社会关系、乐团的历史发展形成与社会变迁因素等方面着手,分层次、多角度地论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家群体社会角色转变的形成原因;围绕社会角色问题来分析音乐家群体及其相关的各种文化、商业现象和活动,其研究范围包括社会体制的变化、时代精神、演奏家群体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谋生的方法,以及音乐创作原则等。研究还试图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