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文史名家黄永年先生以北朝隋唐史专题论文为基础,撰写的一部政治史著作。全书共分十五章,系统讨论了北齐、北周至唐宪宗时期的政治发展演变。作者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着手,考辨史料,抉发历史真相,解释政治现象。全书脉络清晰,多树新义,对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推进,如北齐内部的文武之争、唐初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武则天掌权后形成的 李武政权 、玄宗时期的内朝和外朝之争、神策军的政治本质等,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北朝后期至中唐的政治演变历程多有启发。同时,作者围绕许多重要问题,对旧史记载及现代学者的观点进行了辨析,提出不少商榷意见,澄清了一些基本史实。本书观点鲜明,见解精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学习和研究北朝隋唐政治史的书。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 二十四史 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本书由《史记》研究界翘楚张大可先生独立翻译,本书*特色在于体例创:书前设导言,高度概括《史记》精华;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各做体例说明;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使白话本《史记》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
司马迁的《史记》,贯穿经传,整理诸子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当代的史事,为我中华民族保存了纪元前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这一巨著,不惟传载了中国先祖的智慧,且描述了先祖的历史事迹。可以这么说:惟有透过《史记》的认识,才能真正找出中国人的 根 。 但《史记》对普通读者来说,因其文字古质,除了那些专业的文史学研究者外,没有相当学力的人是无法读通的。因此,白话语译就是《史记》普及化绕不过去的工作。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学 者 台静农的倡导下,十四所院校的六十位教授,花了两年时间,将《史记》一百三十卷全部以白话文译出,总计一百六十万言。这六十位教授或为《史记》研究专家,或国学功底深厚。译文忠实于原文,其文字流畅典雅,深得译作之信达雅之要旨。尤为一提的是,全书在逐字逐句语译的基础上,
晋人陈寿撰《三国志》,是史学名著之一。读史的人,于正史必先读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因这几部书于史料、创例、文笔,各有其超过之处。在陈寿之前,在魏国已有王沈《魏书》和鱼豢《魏略》,吴国有韦昭《吴书》,但《白话三国志(套装全 3册)》一出,其他三国诸史尽废。 《三国志》一书,更因罗贯中所作小说《三国演义》的普遍流行,为大众所关心。《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在许多方面为了情节和个人好恶皆与正史有不符之处。如对曹操的丑化,对刘备和诸葛亮的神化,故鲁迅先生曾言: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因之许多人由《三国演义》而及《三国志》。但由于文字上的滞碍而减少了兴趣。乃致想读的人很多,而真正读下去又颇为费时费力。 正基
本书是对《史念海全集》的重要补充,共收录史念海先生的学术论文42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手稿或油印稿,本书首次将其整理出版。《秦汉时代关西人民的尚武精神》《豆瓣酱和牂牁江》等7篇文章虽曾经发表,但或因年代久远,或因散见他书,亦未收入《史念海全集》,故一并编入本书。这些论文多写于1937年至1966年之间,或从宏观角度论述中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或从微观角度探讨秦汉以来社会演进与环境变迁,或关注当时的国家安全和社会问题,多有独到的深刻见解,是史念海先生早年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散佚论文与收入《史念海全集》的论著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史念海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本书从南方的视角剖析了南方一些州脱离联邦的原因及美国内战的本质,犀利指出奴隶制并非美国内战的根源,翔实地叙述了内战爆发的原因、战争前夕南北矛盾的性质、战前准备及战争的进程与影响。作者为何坚称各州有权脱离联邦? 萨姆特堡战役是如何打响的,是南方蓄意而为之还是蓄谋已久,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联邦政府在战争中对各州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联邦军是如何对待南方人民的?邦联政府的军力、财力同联邦政府相比如何?邦联的外交、贸易状况如何? 战争是如何进行的? 战争中有哪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陆军、海军将领? 重要战役的过程、结果如何?战争的转折点在哪里? 邦联是如何覆亡的?戴维斯总统可曾为南北和谈做出努力? 北方是否有回应? 战争中双方战俘待遇如何?戴维斯总统在邦联军签署投降协议后又做了哪些努力? 戴维斯是如何被捕的,在狱中
《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所撰,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 前四史 。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为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 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以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本书为《史记》全本,在原文基础上 进行注释、翻译、评点,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这一史学名著。
.
《罗曼诺夫王朝的衰落》以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后一任君主尼古拉二世的统治生涯为主线,详细解读了罗曼诺夫王朝终走向衰落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本书的叙述视角宏大,涉及了在罗曼诺夫王朝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众多人物。彼得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是否取得了当初设想的效果?格里戈里 拉斯普京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又是如何被暗杀的?在次世界大战中,出现过哪些由俄罗斯帝国军队参与的著名战役?出现过哪些英勇抗敌的事迹?俄罗斯帝国杜马开展过哪些工作,又为何数次遭到解散?是什么导致了二月革命的终爆发?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是自己的性格使然还是历史的必然?亚历山德拉皇后为什么会替他履行专制君主的职责?本书将详细解答。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为 二十四史 之首,记载了上古时期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之事)、三十世家(记诸侯、勋贵的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典章制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著史方法为后来历代 正史 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纵观历史上的重要革命,很多都有恐怖时期,也都有对社会能够也必须革新的强烈信念,而这些信念很容易引向对反对者的敌视和打压。对所有的革命而言,那些利益和价值观念受到威胁的群体,都会成为反革命势力;对所有的革命而言,在无法避免的过渡时期,都会出现权力真空,也都会出现每一个权力机构均受到质疑的时刻;对所有的革命而言,人民群众的影响足以将革命推向意料之外的轨道。另外,对所有的革命而言,也很可能都有执迷于揭穿阴谋、过度怀疑和缺乏信任的时期,都有充满不确定性以致难辨敌友,不知道谁是真正的革命者,谁是躲在革命誓言面具之下、披着羊皮的狼的时期。 事实上,结束一场革命很可能要难于开启一场革命。
《史记研究集成 十二本纪 秦本纪》主要讲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国从兴起、发展到称霸天下、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为嬴姓,秦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从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前325年秦惠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秦王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公元前207年,秦国灭亡于秦末农民战争。《史记研究集成 十二本纪:秦本纪》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
《项羽本纪/史记研究集成 十二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 近古以来未尝有 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项羽本纪/史记研究集成 十二本纪》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根据13世纪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居留元朝统治下之中国近二十年亲历撰述《马可波罗行纪》(亦名《东方闻见录》或《马可波罗游纪》),在西方有 奇书 之誉,有关其人其书的研究,已经成为门国际性、综合性的显学。在中国,该书既是中西交通史、多民族文化交流史和元代史研究的重要资源及经典,也因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及流畅可读、充满趣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自民初以来,该书有多种汉译版本传世,尤以著名史学家和翻译家冯承钧先生的这个译本备受推崇,特以版本选择审慎完备、翻译考订有机结合、译述风格文质相兼、附注文字丰富精确等多方面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史料、参考和阅读价值。
.
《中华国学文库》的出版缘起,要从九十年前说起。1920年,中华书局在创办人陆费伯鸿先生的主持下,开始编纂《四部备要》。这套汇集三百三十六种典籍的大型丛书,精选经史子集的"最要之书",校订成"通行善本",以精雅的仿宋体铅字排印。一经推出,即以其选目实用、文字准确、品相精美、价格低廉的鲜明特点,优选限度地满足了国人研治学问、阅读典籍的需要, 广受欢迎。丛书中的许多品种,至今仍为常用之书。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倡导系统整理中国传统文献典籍。六十馀年来,在新的学术理念和新的整理方法的指导下,数千种古籍得到了系统整理,并涌现出许多精校精注整理本,已成为超越前代的新善本,为学界所推荐。
《女主临朝:武则天的权力之路》: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权力之路艰辛曲折、残酷血腥,到底是怎样的社会背景、主观条件和历史机遇造就了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为踏上权力宝座,武则天又施展了哪些权谋与驭臣之术?武周时代又为后世留下了哪些政治遗产?我们该如何评价她的功过与是非? 本书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围绕武则天的成长和权力之路,抽丝剥茧,细致考辩,还原一处处被后世夸大、歪曲的历史,拨开武周时代的层层历史疑云,深动讲述一代女皇孤绝非凡的传奇人生,为还原历史真相做最严肃、最有步骤的努力。 《双面暴君:隋炀帝的生平、时代及真相》: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亡国暴君,隋炀帝通常被后人视为残忍无德、荒淫无道的典型代表,本书作者在仔细辨析各种关于隋炀帝的史料后,主张还隋
《战国策》简称《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西汉刘向进行了整理,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删去重复,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今名。这部书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各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文字生动流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本书是《战国策》的注释本,由南宋姚宏、鲍彪等注。
《夏本纪》中记载的内容是现代人研究夏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夏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目前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靠前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