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民族地理》为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以历史时代为经,以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内的民族空间为纬,全方位立体性地探索了中国历史时期与民族起源、分布及发展有关的地理要素,民族分布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其中包括民族起源地及其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区与历史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迁徙运动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上述重点问题的探索是结合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历史地图展开的,在直观性和可读性、准确性方面有其填补空白的重要价值。
本书所收 苗图 德国藏本分别是柏林民族学博物馆藏本(柏林本)、哥达研究图书馆藏本《名人精写苗蛮图》(哥达本)、莱比锡格拉西民族学博物馆《贵州图册》(莱比锡甲本)、莱比锡格拉西民族学博物馆卷轴画(莱比锡乙本)及莱比锡格拉西民族学博物馆散页(莱比锡丙本),捷克藏本则为布拉格纳普斯特克博物馆藏本(布拉格本)。
《奁史》,100卷补1卷,清初王初桐(王丕烈) 辑,囊括了古代妇女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称为一 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王初桐在荟萃诸子百家之书的基础上,编选出与 妇女有关的资料集。上起远古,下至清初,大到典章 制度,小到一名一物,微言懿行,凡能反映古代妇女 的肢体皮发、音容笑貌、钗环服饰、针线女红、诗文 艺术、内亲外戚、婚嫁匹配、生养死葬等有关妇女本 身和涉及妇女生活的事物,几乎包罗无遗,可称得上 是一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本书是《银元时代生活史》的续篇,记述了一个黑龙会大汉奸,冒充中国接收大员,移居虹口的故事。
敦煌斋文应用于斋会中,围绕着各种斋会的举办,产生了相关的物品流动,进而显露出敦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即百姓们的精神世界。本书上编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敦煌斋会举办过程中的物质流动;二是敦煌百姓通过斋会展示出来的 建福 生活;三是敦煌百姓通过斋文展示出来的 建功 生活。下编则为敦煌文书中相关斋文的资料汇编。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几千年来,他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丰富多采,反抗性强而著称于世。
本书的材料主要包括考古(特别是古彝文考古)、前人研究成果、汉文文献和彝文古籍以及民俗遗迹五大类。其中以考古材料为基石,以前人研究和汉文献为参考,以彝文古籍和民俗遗迹为辅证。
本书对云南汉民所关心的祖籍、徙滇过程以及徙滇后的情况作了初步探索,尤其对于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的说法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证。云南古无汉民.自庄踽开滇至今历代的征伐、戍边、军屯、商屯、谪戍、充军、流官、南下、支边等等,犹若一个个音符,构成了云南与内地交往、交融、包容、演变的旋律,而此又构成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吸收、排斥而产生了优秀的滇文化的主旋律。 本书欲在这主旋律中谱进一个和谐的音符。
本书收录了作者对中国南方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代表作。分专著篇、论文篇、文化篇三部分。在文中作者肯定了汉代治理南方少数民族的“初郡政策”开创了历代中央王朝统治的先河;对历史上的“改土归流”做了重点专题研究;详细论述了南诏国史、傣族史;全面介绍了傣族和德昂族别具特色的民风民情。
马戎编著的《中国民族史和中华共同文化》内容介绍:经过几千年的人口迁移和族际通婚,中华各族之间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研究当今中国族群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几千年来各族共享的许多文化传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繁衍的各群体,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各方面彼此渗透并最终形成一个政治共同体,同时也在发扬各自特性的过程中彼此促进,这是中国作为统一多族群大国延续几千年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坚持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思路来理解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前景,各族群成员之间平等的生存权、文化权、发展权等,唯有在现代公民国家充分公民权利的框架中才能得到切实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在相互认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