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学昌盛,日益隆起之时,有志于西学之士向社会介绍西学图书,并编有西学书目多种。本书收《增版东西学书录》(徐维则辑,顾燮光补辑)、《译书经服录》(顾燮光撰)、《新学书目提要》(通雅斋同人撰)、《西学书目答问》(赵维熙编》四部书目提要之作,为当时影响为广阔的四种。此四种书目收罗宏富、体例精审,除依次列具著者、译者、版本、卷次、内容提要、得失评骘之外,尚有相关读物介绍等其他可资参考的线索提供。由于这些书目一向无整理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先生据1902年石印本《增版东西学书录》、1934年金佳石好楼石印本《译书经眼录》、1903 1904年通雅书局出版之《新学书目提要》及1901年出版之《西学书目答问》,精心点校整理,简体横排,新式标点,凡原本错讹处皆斟酌订正,另附索引,以便查阅。
本书系统研究和阐述了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引,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充满创造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各项建设工作。这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唯一幸存的、使中国革命起死回生的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从原本的荒僻之地转变为充满战斗精神的红色热土,成为抗战必胜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陕甘宁边区的辉煌成就不仅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再次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是新中国光明的未来与希望所在。
中国机构编制史是研究国家机构、职官与职能发展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国家机构编制主要围绕如何巩固王权、皇权等政权而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家中枢机构的不断调整上。当皇权与相权产生矛盾,当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时,皇帝就会将身边的服务机构与服务人员由内官推上前台,使其逐步变成国家的中枢机构。当这一中枢机构对皇权构成威胁时,又会被新的中枢机构所取代。地方政权也是同样。在地方政权高一级的机构出现尾大不掉从而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时,统治者就会加以调整。当调整失败,皇帝也就会被取代。在地方机构编制中,县一级政权机构之所以延续两千余年不变,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皇权构不成威胁。国家机构编制围绕皇权而不断变化调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机构编制史的一条规律。中国机构编制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完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绵长而厚重,在其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不仅包含了造型精美的饮食器具、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以及浩如烟海的典籍制度,还由此孕育衍化出一系列影响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哲学观念、政治智慧和科学思想,同时也为传统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诗歌等诸多文艺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 本次展览共分为 食自八方 鼎中之变 茶韵酒香 礼始饮食 琳琅美器 五个单元,展出精选文物200余件(套),从食材、技艺、礼仪、器具等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呈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真实刻画古代劳动人民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深刻表达中华民族对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大美中国Ⅰ:中华美妆3000年》系统讲述了中国美妆的演变历史。全书分为十五章,图文并茂,通俗易读,以 通史 形式梳理了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至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审美观念,美妆材质、技术与妆容形态,历史代表人物,古籍与典故,古为今用的遗产经验等内容,并从美妆的历史演变延伸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书中还对当前比较流行的本草护肤进行了专题论述。行行有史,唯独 美妆 缺席史册,本书将为您揭开一个掩埋于历史尘封中的中华美妆世界。
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舟楫千里 大运河文化展 同名图书。全书共分为 一河千载通南北 货通南北利四方 千艘并进万夫牵 神工当惊世界殊 因河而生文化兴 五个部分,通过180余件(套)珍藏文物及大量图表集中展示了大运河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历代王朝的稳固及强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融、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外交流互鉴的连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但传播思想的产生,却可远溯至古希腊。正如著名传播理论家E.M. 罗杰斯所说, 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 我们来自哪里? 这是传播学这一年轻而又古老的学科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溯源之书。从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学园到当代异彩纷呈的网络世界,本书试图跨越时间的藩篱、打破学科的界限,在对数代学者、哲人思想的考察中,追索传播思想在欧洲的产生、发展及嬗变,在历史脉络和广阔的人文社科背景下勾勒出一幅传播学的 世系表 。作为一本较完整的西方传播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作者以个性解读方式,取精探幽,有助于开拓读者视野,推动传播思想研究的深入。
《被统治的艺术》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 中间地带 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同时使利益*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闽国》 本书是薛爱华*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 五代十国 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部全面研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清代卷》,不仅重点研究了清代内地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过程,还将内陆边疆地区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展现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多元性特征。全书运用多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对清中前期城市的破坏与重建,清代城市形态、数量及规模的变化,晚清城市的发展及变迁等加以研究,深化对清代城市整体发展的认识,进而探讨城市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指少数民族中流传、保存的口传家谱、实物家谱、单页谱单、石碑家谱等非书本式的家谱。本书通过田野调查,收录了大量资料与图片,展现了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多样形态与悠久历史,揭示了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具备的寻根认宗、家族优生、资料价值、文物价值等多项独特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本书也为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现状敲响了警钟:散落民间的珍稀家谱正面临失传、失散的危险境地。我们必须对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加以抢救与整理。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民国卷》,对民国时期城市发展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如城市等级体系的变迁、城市人口与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生活等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对这一时期城市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做了深入剖析,同时还以城市婚姻生活与家庭变迁、城乡关系变迁为切入点,直观地展示出民国城市发展新旧混杂的过渡性特征。
本书是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绪论卷》和《先秦卷》合集。绪论部分通过对中国城市史研究成果的细致爬梳,展开学术史评述,在聚焦城市研究核心关切的同时,对既有研究路径进行反思,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先秦部分以先秦时期中国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学、考古学等研究成果,对这一时期城市起源、历史分期、城市数量及规模、城市经济和社会文化等问题加以研究,从而深化对先秦城市整体发展的认识,进而考察城市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示文明发展的轨迹。
国家博物馆成立于1912年,作为中国第一个国立博物馆,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要研究国家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脉络走向,离不开对国博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史料整理与研究》(1912 1949)一书搜集整理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档案馆、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约40万字的档案史料。本书将国家博物馆1912年 1949年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段,即1912年7月筹备处成立至1926年10月正式开馆的草创阶段,1926年10月开馆后至1931年 九一八事变 前的初步发展阶段,及1931年10月至1949年10月的动荡阶段;每一时段列为一章,每章前是编者就所见史料对博物馆发展历史、工作概况及重大事件所作的简要论述,所辑史料则按所属时段系于相应章节之下。
本书为多卷本《中国城市通史》之宋辽夏金卷,分四编。编以宋代城市的发展变迁为中心,在分别梳理北宋、南宋城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问题如城市分布、规模与内部结构的演变,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的变化,城市生活变迁等进行探讨。第二、三、四编分别以辽、夏、金的城市发展为中心,主要探讨了其城市兴起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城市数量、规模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及特点,居民结构以及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等。
《海洋史研究》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创办的专业学术集刊,自2018年起每年出版两辑,每辑收入约20篇学术文章,设专题笔谈、专题论文、学术述评等栏目,根据学届关注点的变化收入相关的专题论文,体现了海洋史研究的学术前沿。本辑是集刊《海洋史研究》(第十五辑,)收入海洋史研究专题论文20多篇,主要探讨大航海时代亚太海域海洋贸易、航海活动、技术交流与海图研究,东南亚地区海港城市发展、中国海域海洋问题,海关史等,研究深入、见解独到,体现了海洋史研究学者的学术水平。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1979年由原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文联等机构共同发起,在全国分省立卷,对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及民间文学分别立卷。内地部分298部省卷共400册已于2009年全部出版。为推动澳门卷的编纂,经原文化部外联局(港澳事务)、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澳门基金会多次协商,于2012年正式启动相关编纂工作,由澳门基金会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合作开展。《中国戏曲志?澳门卷》的编纂是该合作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戏曲志?澳门卷》是历史上首次对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传统戏曲发展状况的资料系统搜集、整理的重大工程。该志书以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回归为时间下限,首次完整、系统、科学地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数次重大动荡期,内地戏曲艺人迁居澳门的演出、生活情况。 《中国戏曲志?澳
《中国中古社会经济史论稿》是作者李天石教授在中古经济史研究领域的论文集,是作者从事史学学习与探索四十年以来陆续写就的,大多已在中外正式刊物或出版物上发表过。本书内容大体涉及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二是关于六朝史;三是关于唐宋史。这几方面大体上反映了作者在史学领域学习与探索的范围。此外,本书还收录了部分序跋、书评、学术综述类文章。本书主题广泛,论述深刻,视野开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疏浚史研究将深入微观主体层面的多角度研究,呈现中国现代民族工业、疏浚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对象读者广泛,不仅包括国内国外相关行业的读者群,也为学术界读者研究提供了广博的素材和研究基础。 1、古代疏浚史(远古-1840) 2、近代疏浚史(1840-1949) 3、现代疏浚史(1949-2000) 4、新时代疏浚史(2000-2020)
全书主要讨论中国古代的边疆法治,认为中国古代边疆的治法,源于其独特的 法理 ,其形式独特多样,*可体现其文化社会性质。中国古代边疆的治法,秉承其 法俗 特质,以社会为重,因其风俗各异,更不专以国家律令为重。因此,历代中原王朝与治理内地之法,其本并无不同,不过是 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 和 待人亦如待己 的理路,故于边疆众族虽有夷狄之谓,但又视之如亲戚、赤子,以示 王者无外 之义。全书版面字数约九十万,共十五章,分上、下两篇,上篇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治边法制思想 ,下篇 古代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法律治理 。
《世界悲剧通史》分为《世界古典悲剧史》、《世界近代悲剧史》两部分。《世界古典悲剧史》共十三章,记录自上古(前4世纪)至17世纪末,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伯来,及希腊、印度、中国、日本、英国、西班牙、法国等国悲剧艺术的发生发展及特点。《世界近代悲剧史》共十五章,记录18世纪至20世纪,欧洲各国和俄罗斯、美国、中国等世界范围内悲剧艺术的发展变化,并对各国代表性的悲剧理论进行介绍和比较。《世界悲剧通史》完整叙述了戏剧发源以来,悲剧艺术的整体面貌,高屋建瓴,资料翔实,时有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