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科技世界,当我们为科技的便利和不便夸奖或者抱怨的时候,当我们谈论智能手机、电视和电脑的时候,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们由猿人进化到智人,学会使用工具,利用工具开拓视野,改造生活,认识世界。然而,技术仅仅意味着一种工具吗? 不,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它是我们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映射,是我们存在于世间的注脚,并且烛照了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这本书不是列举某些具体科技的作用,而是试图通过鲜明的案例研究,来展示技术之于人类的意义,或者说其对我们身体和认知的影响。本书融合了认知科学、认知考古学、美学、技术哲学、生物学等学科,多角度分析科技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塑造和影响,试图理清科技与人类关系的发展历程、重大脉络,漂亮地回答了 我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构建的 。科
官制是指 机构的设置和官吏的任用、考核制度,它关系到一个政权的盛哀、一个社会的稳定及人民的生活是否安宁。春秋战国的“黄金台”,汉代的察举,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的三省六部、科举选官、节度使,两宋的文官当政,明代宰相的终结和大学士、厂卫的设置,清代的军机处在我国历 都发生了重大作用。中国古代的官制体系有着它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渊源,在合理与不合理中或调整、或完善、或发展、或消亡,逐步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官制》依时代为序,勾勒了中国古代 的中央决策机构、行政机构、监察机构和军事机构、地方机构及其职任,以及官员的选任和管理,重点指出了各个时代官制的特点和变化。
他是天才,他是疯子,他创造了名垂青史的建筑奇迹。 《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是关于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如何避开有限的人力、物质手段和艰难的自然条件建造了一个至今仍然为人我们所惊叹的建筑奇迹的故事。作者在书中描写了布鲁内莱斯基这位天才如何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一个创举,他发明新的机械,运用新的工作方法进行建造。故事里,作者将这一历史事件与瘟疫、战争、权力斗争以及思想的骚动有机地编织在一起,通过讲述历史,作者使得十五世纪的生活、传统、各种人物、社会状况跃然纸上。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著的《铁道之旅》通过论述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这本书囊括了人们对风景观感的变化、旅途交谈的没落、铁路车厢分隔问题、铁路旅行病理学、工业疲劳和休克的历史,以及铁路与城市的关系等诸多话题。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 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 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
《中国音乐小史》一书从历史的角度综合研究了中国2000余年来音乐的沿革及原理,内容浅显有趣,是初学中国乐律不可或缺的书籍,也是20世纪初中国音乐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之一。全书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对于今天的读者和相关研究者了解和研究中国音乐的历史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家具/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以古代家具艺术风格为线索,将家具置身于它们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剖析,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家具艺术的发展以及艺术特点、民族风格和艺术价值。本书按历史发展先后,采用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对中国古代家具分期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使读者在赞叹和鉴赏古代家其的同时,对中国古代家具史有一个总体发展趋势的完整认识。
罗伯特·P.克里斯著的《度量世界》是一本有趣的科普书籍,描述自古以来发明重量、长度的测量方法和应用工具的历史故事。这项发明比蒸气机的发明还要伟大,只有印刷机的发明能与它并驾齐驱。本书深入探究了 度量系统的发展历史,从中国古代的尺子和笛子讲到了西非的黄金砝码,从法国人发明的长度标准、英国人发明的英制单位讲到了公制计量的演进。作者描述了国王、革命家以及学者如何制定通用的度量标准,现代科学家对于精度的孜孜以求,这些都于支撑 的科学、技术和商贸都意义重大。
寺庙和道观是 世俗的宫殿。深山大川,超凡脱俗,是寺庙和道观选址的首要原则。虽然超俗,却又入世,它们凝聚着中国古典建筑 的精华。寺庙宫观和教堂是展现 文化的重要窗口。 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在寺庙宫观中,凝聚着先人的高度智慧和高超的建筑雕塑艺术,保存着许多名人大家的撰书题字和楹联诗文,流传着神守动人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一些神秘可观的祀神礼佛活动,体现了 文化的多样形式和丰富内涵。由乔志霞编著的《中国古代寺庙/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介绍了中国 的寺庙与宫观建筑的历史。
《中国思想小史》一书以中国思想的普及为出发点,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和短小精悍的篇幅,叙述了自原始社会到 五四新文化运动 各历史时期思想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影响,*程度地满足了社会大众对思想史的需求。
《中国词史略》一书是中国词学研究由传统转向现代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全书六章,首章讨论词的起源,对词这种文学体制形式及其时代缘起,做出了中肯的定义。后五章分别论述词自产生之后在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特点,全书以大量词作为证据论述了自己的见解。
王辉编著的《中国古代饮食》从饮食探源、饮食思想、饮食礼仪、饮食器具、饮食流派、饮食典故、饮食典籍等方面出发,从各个角度呈现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全貌。在有限的篇幅内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画,图文并茂地描选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故事、传说、趣闻轶事,为读者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画卷,这不仅让读者的心灵和佳肴相互交流, 使得人们的肠胃和品位相互沟通。
文明的诞生源于先民通过观象授时而对空间与时间有意识的规划,这既是传统知识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的基础。这意味着对于中国文化核心问题的理解,诸如时空与时空关系、中与方、帝廷与帝服、原始宗教对古史观的影响
《中国剧场史》一书收录周贻白先生的《中国剧场史》及《中国戏剧小史》。书中对戏曲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做了系统的梳理与独到的阐释,对戏曲从业者及爱好者了解戏曲发展历史有帮助。本次出版,由作者儿子,戏曲研究专家周华斌教授重新审定并作序。
《中国绘画史》是陈师曾先生1922年在济南主讲 中国美术小史 课程的讲座记录稿,书中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三代至明清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是一本中国绘画的简明通史。
《中国人文小史》一书将五千年的历史和与全民精神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史实做了系统叙述,编成简明扼要的新史,涉及文字、书籍、书道、绘画、文学、小说与戏曲、史学的变迁、经学的变迁等诸多方面,可谓是介绍中国文化的万花筒。
优士丁尼王朝,又名查士丁尼王朝,是拜占庭帝国的第三个王朝,其统治从公元518年延续至公元610年。作为昔日罗马帝国在地中海东部的延续,拜占庭帝国在优士丁尼王朝时期开启了希腊化、东方化的新征程,其中的灵
《民盟智库:中国铜镜史》大胆引进考古学界常用的类型学原理,根据铜镜主纹的发展变化,对所引铜镜进行了类、型、式的排比划分,从而探寻铜镜发展、演进的科学规律,并对铜镜的制作工艺、时代特点、社会影响等进行了
《古希腊的妇女》是国内研究古希腊妇女史的部学术专著,对我国西方妇女史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开拓作用。《古希腊的妇女》共六章。章通过对古希腊人妇女观衍变的追溯,考察了古希腊人重视妇女和歧视妇女这两种对立
该书将中国书法艺术进行了简明介绍,因作者本人即书法家、篆刻家,因此,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将中国历目前各个时期的书法特点及人物都谈得很深刻,书后附有学习书法的推荐阅读书。
中国早期医学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说张仲景是古代医学的关键人物?中国古代的三道数学题是什么?算盘为什么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小发明?中国传统博物学在当下有什么用处?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人在医学、算学和博物学领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重大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布局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最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东亚和西欧农业的发展产